说“细辛不过钱”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流传已久,《药典》中也如是说,以致成为一些临床医生不愿逾越的沟壑,这从以往读者的评论中就能发现。细辛到底能不能过钱?什么时候用不能过钱,什么时候用需要大剂量?什么时候用散、什么时候用汤?什么时候不能用?细辛用到15克,大家对此看法不一。现摘录部分评论如下:@cleaner最后一方细辛用到15g,不怕有危险吗,细辛——细心,药名就告诉医生要细心,小心药量大中毒。@空谷藏峰细辛不过钱是指散剂,取其气,对于煎剂用15克不用担心,取其味。@张Wall根据医疗事故鉴定法规,患者起诉服药后不适,无超量为个体反应,超量为4级医疗事故,轻度器官损伤为3级,中度损伤为2級,重度或死亡为1级。用药剂量红线:不能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否则赔死你!@健康阳光细辛的功效,与量大量小,同煎和后入有着十二万分的关系。@江河湖海冰冰淼细辛为《本经》上品,无毒。我感觉这个细辛就像麝香一样,虽是无毒,但是力气太大了。所以细辛才被说有毒。没病的人当然不能随便吃,但是有病的人这就是良药。不能说从有毒无毒来论药,治病纠偏,所以药物也是偏的。@路亮ལུའུ་ལང།不错,细辛是该细心。请对细辛敏感的同志细心查阅一下不过钱的来龙去脉,不要因为误解束缚了脚步。

可见,在中医学界内,对如何使用细辛还没有共同的认识。毕竟《中国药典》里,细辛用法与用量:“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的规定无法让人忽视。中医学子如何用细辛?谁来指教一下?各种中医古籍中对细辛的记载和描述,不用在此重复,大家可以尽情去查找。但中医治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不慎;以下出现的都是当代医家的观点,供大家参考。细辛重剂应用探讨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自宋代陈承等人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细辛不过钱之考辨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的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编者按:本文中缺“匕”),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这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用末:即今之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清代陈士铎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提示细辛单用、独用时要特别谨慎,不可贸然多用。如果舍弃了“用末”和“单用”,那么,细辛“不过半钱”就失去了本来意义;而不管用法,均拘泥于古训,一概予以限量,也是不对的。细辛毒性正确认识细辛的毒性到底如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3.0%,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5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含量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细辛的用量。影响细辛用量的因素煎煮时间:细辛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细辛煎煮5、10、20、30、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随着煎煮时间延长,挥发油损失增加。药用部位:传统药用部位是根,可见“不可过半钱”是用其根,而现代临床则是用其全草。研究表明,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是根>全草>叶,黄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叶,且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品种来源:历代以华细辛为正品细辛。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常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如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等,其挥发油含量基本都低于正品。鉴于细辛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来自挥发油,使用这些非正品,可以说是形成细辛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指征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辛用于寒证。热证用细辛时,须与寒凉药同用,且药量要轻。吉林高凤兰认为,“有故无殒”。临证时确实为阴寒重证及痛甚者,可大量使用细辛。并注意地域、季节、体质强弱,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等情况,灵活调整用量。武汉许国振认为,细辛温经止痛,治疗痛证、痹证等时,可超大剂量应用。而用以治疗表证时,宜按常规剂量应用。老中医刘沛然的经验:细辛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另外还可用于偏寒、偏冷之冷疾、冷痹、冷风、冷癖、痰饮等症,此皆是认症定药之关键。配伍使用应用细辛不仅要以辨证为依据,还宜伍酸寒或咸寒之品,以缓解其不良反应。有报告伍用白芍、甘草,白芍滋阴以和细辛之辛烈,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本草正义》载细辛“能散浮热”,于清热药中佐入细辛,可升阳散火,开泄其郁,解其表邪,有“火郁发之”之意。细辛很少单用,而应与其他药配伍使用,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药效。明代倪朱谟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诸郁热最验也。细辛若用于热证,则必须伍寒凉药,且用量宜轻。清代陈士铎言:细辛气清不浊,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不散也。用药剂量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之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用作汤剂时则无此限制,如治疗风寒湿痹时,可用至30克。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以及煎服法,加大用量。有临床观察认为,细辛用至6~15克为安全剂量,超过20克会产生心悸等副作用。河北刘兴武临床体会,只有将治疗风寒痹痛、外寒内饮、溢饮、支饮、冷哮等方剂中的细辛用量上升到9克,疗效才会显著;若据病渐增至15克,则疗效更著。河南毛进军临床体会,细辛按经方用法,应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非常安全。当和干姜为伍时,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如用细辛走上焦,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治疗风寒湿痹、顽痰痼疾时,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疗效方显。四川萧泽民认为,细辛能通阳气、消散寒结,对久病邪实之寒性泄泻、喘、咳必用,一般用8~10克,对风寒入侵阳气未虚者用6克左右,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有些病人服药后有烘热感、口干等不良反应,若配伍滋阴之品可自行消除。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掌握剂量,中病即止。细辛入丸、散剂,每日用量以0.5~1克为宜,且不宜久服。对寒湿痛痹较甚、体壮,服少量细辛疗效不佳者,可大胆应用之,不必拘谨;而对于阴虚内热、体弱多病、肾功能减退者,不论散剂、煎剂,皆应慎用。天津金梦贤在临床中一直按着同等分量使用,例如小青龙汤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当归四逆汤的当归、芍药、细辛,都是相同的分量,这样疗效较好。如果把细辛减量,疗效就差。在治疗外伤性截瘫和手足冻伤之患者,身体强壮无其他内伤疾病,有时用至一两。应用禁忌刘沛然在《细辛与临床》中提出了6条慎用细辛的情况:①劳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热。②寒化口渴者慎用,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③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肤皆不用(注:眼暗不明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④衄血、溺血、便血,及咯、喀、呕、吐血皆不用。⑤久病阴虚灼热,非所宜。⑥凡病内热火盛及气虚、血虚、阴虚,并慎之。清代凌奂说,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风药,亦不可过5分,服过一钱,使人闷绝,因其气厚而性烈耳。恶黄芪、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畏硝石、滑石,反藜芦。综合各家的观点,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癃闭——再造散法(刘沛然医案)谷江,男,71岁,1943年6月就诊。因外出被雨淋,体表恶寒,随即小便闭。夙质体弱,面暗黄,下肢浮肿,时方6月,着衣重裹,无汗,不欲食饮。气壅咳嗽,舌体薄,质淡,薄白苔,肢凉,脉细紧。年老感淫邪客肺,邪不解,肺失清肃,夙质阴液亏虚,阴阳不相营运,肾气被侮,气化不及州都,关津不利,尿闭。此中馁客忤,玄府不得交通,肺气不宣,州府不利。仿再造散法拟方:红人参15克,麻黄10克,黄芪15克,桂枝12克,杏仁18克,细辛(后入)15克,附子3克,甘草10克,葱根寸许,鲜姜20片。一剂汗出,尿亦下,通阳而愈。(编者按:原文未说明后下细辛之后的煎煮时间)本案利用细辛能“利水道”,重用治疗癃闭。所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刘沛然喜欢用该方加减治疗伤寒之少阴证,寒邪在肾经。以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并疗风冷腰痛,风冷头痛,慢性寒喘及阴缩(睾丸上吊)等。重用细辛治顽固性头痛(病历摘要)易某,女,40岁,2009年6月初诊。因间断头痛20余年就诊。其间患者间断发作头痛,近日头痛频繁,持续时间渐长。头颅CT等检查未发现异常。刻下症见:头痛,畏寒,眠差,经期前后乳房疼痛,纳可,二便调,舌暗,舌底瘀滞,脉沉细弱。西医诊断:头痛原因待查。中医诊断:头痛。中医辨证:寒凝经络,阴血两虚。治法:散寒通经,养阴补血。处方:细辛30克,制草乌、川草乌各15克(先煎4小时),白芍30克,川桂枝30克,当归15克,莪术9克,桃仁9克,炒枣仁60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5克,葛根30克,生姜18克。2009年7月二诊:服上方7剂。头痛未作,畏寒已不明显。入睡仍困难,口腔起溃疡两处,口干,便干,纳可,舌淡,脉沉。考虑患者阴虚较明显,对上方大剂鼓动阳气之法耐受较弱,桂枝减量至15克,制草乌、川草乌减量至各9克。考虑患者目前以睡眠不佳为主,炒枣仁加至90克,五味子改为远志30克交通心肾,以失眠治疗为主。患者头痛20余年,病深年久,头为清窍,邪阻经络,清阳不达,或瘀滞作痛,或不养作痛,总当以通经络为先。大剂量细辛祛络中寒邪,配合莪术、桃仁活血,化久寒所成之瘀。细辛是治疗头痛之佳药,对于无心脏症状者,可以放心应用。故本例虽仅服7剂,药效卓然。李翰卿的观点:细辛,味辛性温,入肺经、肝经、肾经。功能散寒止痛,镇咳祛痰,温肺化饮,通鼻窍而止泪。主治外感寒邪或寒邪入里或寒而兼湿引起的头痛、面痛、齿痛、身痛,以及咳嗽时发、鼻窍不通、不闻香臭、迎风流泪等症。其主要功能有二:一个是散寒,一个是止痛。散寒,指在表之寒邪,或由表入里之寒邪,而非阳虚所生之内寒;止痛,是指由风寒、风湿引起的头、面、身、腹、齿诸痛而言。由于细辛善于使在表特别是由表入里的寒邪外达,因此,应将其划归辛温解表药类。在细辛的用量上,古人素有“细辛不过钱”之说,讲义亦规定用量为1.5~3克,但临床每遇有寒邪入里过甚的特殊情况时,可以酌情增加至4.5~9克。临床运用,虽然阴虚、热甚的疾病属于禁忌范围,但也不是绝对的,在里热与表寒相兼出现时,可以大胆使用。如对于阴虚或热盛兼有表寒之头身疼痛、牙痛者,可配合滋阴及清热药用之,如六味地黄汤加细辛,治肾阴虚兼风寒头痛,生石膏与细辛同用,治内火外寒之风火牙痛。另外,细辛常与附子配伍应用,这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入里过甚,邪伏于阴分的常用药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辛、附与解表药麻黄同用,意在助阳,散寒解表;大黄附子汤,为细辛、附子同大黄配伍,大黄寒下,细辛温散,且有大剂附子温阳相助,用治阴寒内伏、阳气闭郁不通之冷积便秘,效如桴鼓。正如《成方便读·卷一》张秉成所言:“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细辛、附子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摘自《李翰卿全集》)朱良春认为:细辛为药中猛悍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用之得当,则其效立见,临证不可拘泥于前人旧说,当用则用。他在临床运用细辛极为灵活,不但寒饮用之、肾炎初起有类风水者用之、痹证疼痛者亦用之,而口腔溃疡、顽症痼疾如红斑狼疮、湿疹、肿瘤、心动过缓等更是常用之药。朱老认为只要辨证得当,尽可放心使用,他在汤剂常用细辛10~20g 或以上,但基于细辛的辛香走窜之性甚猛,强调汤剂先煎30分钟 以上,而研末吞服者则以小剂量为宜,为后学者临床运用细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摘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6月“细辛运用的临证思考”,作者陈党红等)盛国荣认为:细辛辛烈窜透, 功能通阳气、 散寒结, 对肝肾阳虚, 寒湿凝结,或病久虚寒较重的喘咳、泄泻或顽痹病人, 可用较大剂量,一般在15克左右;对风寒外侵而阳气未虚者,用中剂量, 一般6克左右;对体弱阴虚火旺者,则忌用。某些病人服大剂量后,常有烘热、口干等副反应,每可渐渐适应,自行消失。或适当减少其他辛热之品,或伍以白芍等滋阴之味均可。总之, 盛老的用药经验告诉我们,凡属细辛的适应症,投以较大剂量每可收到满意的疗效,而并无“气闭不通致死”之虞。而且,细辛的汤剂与散剂不同,陈承所诫是单用末不可过一钱。但若经水煎后, 其辛烈之性实已大减,故不必拘泥“ 用不过钱”之说。陈登科认为:细辛如果生用,超过1钱,煎煮时间少于30分钟是会有毒性反应,患者常呕吐不止,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现在很多人不敢用它治疗疑难杂症,但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它。我在临床中用细辛最多可达百克,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我认为桂枝通阳络,疏通卫气;白芍通阴络,疏通营血。在需要时,我会用到细辛,它在桂枝芍药之间能打通孙络(最微小的循环系统)。而孙脉布散在全身所有的地方,无所不在。所以,细辛能进入身体的任何地方,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微循环疏通剂。且细辛辛温,能搜剐孙络里的风寒湿浊、痰饮瘀血浊气等一切不正之气。基于细辛入孙络的理论,便有了其临床用途:首先是利九窍、明目,可治疗五官各种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寒性牙痛、暴盲、视网膜栓塞、弱视、嗅觉丧失等风寒湿、痰饮瘀血阻塞导致的疾病。其次,它能深入脑髓、骨髓,治疗顽固的寒湿瘀血导致的头痛、失眠、帕金森、中风、癫痫、脑血管栓塞、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也可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再次,它能深入肺泡毛细血管网,把伏饮、痰湿、寒湿等病邪搜刮出来,可治疗咳喘、老慢支等疾病。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它能使四肢百骸(所有关节)里的风寒湿浊、痰饮瘀血等病邪从关节里出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百节拘挛、脉管炎等疾病。细辛的作用还有很多,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细辛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东北、陕西等地,有北细辛与南细辛之分。常用北细辛,根灰黄色,叶绿色,气味辛温,归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之功。仲景屡用细辛,在《伤寒论》中有6方次,《金匮要略》中有16方次。现将其配伍用方及功效作一归纳。1.汤方归类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主治太少两感。细辛与麻、附相配,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太阳之表。王旭高云:“细辛引麻黄入少阴,以提始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本方用治感受风寒,头痛、肢体酸痛、咳嗽、恶寒不渴有显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主治阳虚阴凝,水饮不消,用麻、桂、辛、附温里通阳,阳气行则阴寒散,水饮自消。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主治外寒内饮。细辛合麻黄,宣开温散,合半夏、干姜,温散化饮止咳,细辛与五味子相配,一散一收,开合兼施。全方散寒化饮,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恶寒不渴,无汗,咳痰清稀量多,质清如水,或鼻流清涕,苔多白滑。用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若见烦躁、口干者,可加石膏,即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以细辛与石膏相配,化饮清热。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主治寒饮郁肺,喉中有水鸡声。细辛合生姜、麻黄,散寒化饮。苓甘五味姜辛汤:“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主治“咳,胸满者”。细辛合干姜,散寒泄满。尤在泾云:“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合茯苓、五味子、甘草消饮祛寒以泄满止咳也。”与此方相类者还有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主治水饮致咳。当归四逆汤:“手足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主治血虚寒厥。细辛与桂枝、当归配合,通血脉,散寒邪。“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重散寒之力。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内结。细辛合附子温经散寒,治寒邪伏于阴分;合大黄,温阳通便。本方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相比,仅一味之差,但功用迥然不同,前者散寒通腑,治寒实内结,后者温经散寒,治寒邪入侵,太少两感。赤丸:“寒气厥逆,赤丸主之。”本方主治脘腹冷痛,故细辛配乌头散寒止痛。乌梅丸:“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侯氏黑散:“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本方有医家认为系后世补入。2.功用、配伍、剂量分析综合分析仲景用细辛诸方,归纳其功效为:辛温发散,祛风寒,解表邪;散寒除饮止咳;温经散寒止痛;温经助阳,通血脉。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嗽,厥冷,疼痛等。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细辛,辛能温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闭塞者宜用之。”张山雷亦云:“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近贤焦树德将其功效归纳为:“细辛的主要特点是有窜透开滞的效能。辛味能开通,可用它开胸中滞气,通肺窍,疏通关节,而治疗咳逆上气,寒痰喘咳,眼风流泪,鼻塞不闻香臭,风寒痹痛等证。”上述论述其主治、功用大多未出仲景应用范围。仲景用细辛其配伍最多的有以下几组:细辛配附子:主治身体疼痛或腹痛而见恶寒者。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腹痛而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胸腹痛甚剧者,附子改用乌头,加半夏,方如赤丸;恶寒,全身困重,心悸气短而脉缓者,加麻黄、桂枝、甘草。细辛配干姜、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痰多清稀者,即寒饮内伏致咳,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细辛配伍桂枝、当归、芍药:主治恶寒不渴而四肢骨节冷痛或头痛、胸腹疼痛等。关于细辛用量,仲景用细辛,入汤剂的量大,多用二三两,入丸散剂量小,仅一两。其中用三两者有8个方剂,可见仲景用细辛的剂量是比较大的。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是用细辛末,其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半钱匕约合今之1g)。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有类似记载。但也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从仲景用药及综合各家经验看,细辛末单用不可大剂量,入汤剂则量大无妨。另外,从仲景细辛配伍来看,配附子、乌头量小,配他药则量大。笔者曾用细辛10g以上治疗偏头痛、骨关节疼痛,入汤剂煎煮,未见明显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细辛中的发挥油及黄樟醚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但细辛总属温散之品,若其人身热、汗出、口渴、舌红少苔,或干咳无痰,有热象或阴虚,当慎用。《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川谷。”细辛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三种:①辽细辛,又称北细辛,产于东北、河南、陕西、山东等。②华细辛,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山东、四川等。③汉城细辛,产于辽宁等地。仲景用细辛的方剂有14方,分布于18条原文中,其中《伤寒论》6条,《金匮要略》12条。另有《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一方,后世有注家认为不是张仲景的,是后世补入的。以细辛名方者5方,方名中无细辛者9方。一、细辛的功效1.辛散祛风解表邪《伤寒论》301条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本草纲目》云:“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与少阴合病的,外有太阳表证,内有少阴里寒证这样最合适。《药品化义》记载:“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阳虚受了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温在里、麻黄发表之寒,细辛从里出表,故有的方剂书把麻黄附子细辛汤放归助阳解表类中。2.散寒化饮止咳逆细辛功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诸证。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是其代表方。《金匮要略》有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证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支饮上逆呕吐的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治疗“水去呕止,其人形肿”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面热如醉”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汤的加减有很多,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有风寒内有水饮的代表方,一般表现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内有痰饮宿疾的慢性咳喘病。类似的加减方有好几个。以前我在乡下经常碰到百日咳喉中有水鸡声患者,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是最好的。还有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个是用于治疗胸膈有痰饮的最主要的方剂。比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患者,痰饮停于胸膈,用细辛散寒解饥。辛者能散能行,有开肌腠的作用。利水道并不是细辛的功效,主要是辛有发散的作用,发散能利气化,胸膈停饮用细辛,辛可以开解,间接利水,开胸中积滞。心肺病、胸腔积液,不论是炎症引起的、结核引起的,或者胸腔积液引起的,胸闷、气滞、饮停等,都可以用,包括慢性心衰、窦性心律不齐,只要属于饮证的都可以用细辛。《名医别录》云:“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长沙药解》云:“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祛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利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3.温经通阳治厥逆痹痛《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贯珠集》云:“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细辛性温可以助血运、止疼痛。《神农本草经·细辛》言细辛可用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4.通利九窍仲景无此记载。《神农本草经·细辛》载:“久服明目,利九窍。”九窍是什么概念?我们头面部有七窍,前阴、后阴加起来为九窍,头面部的眼、耳、口、鼻,和前阴、后阴都可以用的。我在龙华医院碰到一位比较严重的鼻窦炎患者,晨起头痛比较严重,因为一晚上脓液积在鼻窦部,所以早上前额疼痛。我重用细辛、苍耳子、金银花治疗。细辛用12g,几剂药鼻窍就通了。可见,细辛治疗头痛、脑痛效果非常好。其实,细辛还有解痉的作用,寒邪凝滞,寒主收引,受寒可引起关节拘挛,气血闭阻,不管是神经痛、风湿痛还是其他痛症,凡是寒邪引起的闭阻,都可以用细辛。还有牙痛,过去用细辛和白芷磨成粉放于牙上,止痛效果很好。现在多发性口腔溃疡用细辛也是很好的。《本草正义》记载: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现代临床常用细辛治疗慢性鼻炎、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牙齿痛等。细辛是温药,有人认为不可用于眼科疾病。其实,细辛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普遍的。在最早的眼科书里用细辛的方子有几十个。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用细辛治疗各种眼科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二、细辛的配伍1.细辛加麻黄、附子功能温阳发汗解表。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张锡纯:“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细辛煎起来有股香味,辛香走窜,可以通里解表,能够沟通表寒和里寒,可以治太阳透入之寒,再由太阳作汗而解,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由表入里,是因势利导的方法。“其在皮者汗热发之”,在表证阶段宜用发热解表的方法,通过发汗而解。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高年阳虚脚挛急案。陈老太,年届九十高龄,身体素来健康。近值隆冬,寒气凛冽,1个月来经常夜半出现小腿抽筋挛急,每每半夜起坐,或用热水袋外敷,或以手按摩半小时方能缓解。虽属小恙,但对于年迈之人而言,颇以为苦。此高年元阳不足,无以温煦筋脉,加之冬令阴气偏盛,夜半又为阴中之阴,阳气潜藏,阴盛阳虚。处方:麻黄12g,附子9g,细辛6g,怀牛膝12g,胡芦巴15g,菟丝子12g,肉苁蓉15g,当归12g,川芎12g,丹参15g,白芍15g,甘草6g。7剂后症情缓解;再7剂小腿抽搐未再复发。2.细辛加干姜、五味子功能散寒化饮止咳逆。代表方为小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兼痰饮内停。陈修园云:“《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不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尤在泾云:“麻黄、桂枝,散外入之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炙甘草三两,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尔。”裘沛然先生非常赞同陈氏的话,他认为小青龙汤的主要组成不是麻黄、桂枝,而是细辛、干姜、五味子,小青龙汤有五六个加减方,而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味药不会去掉,如果去掉这三味药就不是小青龙汤了。小青龙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案。林某,女,42岁,1992年7月初诊。咳喘30余年,近又发作,加重1周。患者3岁时即患咳嗽气喘,迄今已30余年,发作大多在秋季。近3年来,发作越发频繁。1周来,咳喘气促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咳痰呈泡沫状,色白,口干欲饮,大便偏干,无明显发热。面色少华,两肺呼吸音偏低,两肺底可闻及干啰音。下肢无水肿,无颈静脉怒张。舌稍胖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辨治为痰饮内停,肺气壅滞,寒热兼夹。治拟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补泻兼施之法。拟小青龙汤加减。处方:净麻黄15g,桂枝15g,干姜15g,细辛12g,黄芩30g,龙胆草12g,生地黄30g,生甘草20g,黄芪30g,桃仁15g,杏仁15g,诃子肉12g。7剂。上方加减治疗2月,发作平息(裘沛然先生医案)。裘沛然先生治慢性支气管炎主张应以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本案咳喘,自幼而起,酿成慢性,治疗非易。历代医家治疗此疾有许多经验良方,但最令先生心折者首推仲景之小青龙汤。本案组方乃小青龙汤变法,方中配伍独具匠心。既有麻黄、桂枝之辛散,又用诃子肉之收敛,相反相成;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之辛散解表、化饮散结,又伍黄芩、龙胆草以清肺中蕴热之邪,辛苦相合,自有升清降浊、宣肃肺气之功;桃仁、杏仁此药对可止咳化痰,以利肺气之通畅;另外,因久咳耗气伤阴,故以黄芪、地黄相合。这是裘老惯用的代表方剂,即使他自己感冒、咳嗽,也用此方。有时候干姜用30g,麻黄用15g,还是生麻黄,细辛12g。在这个配伍中麻黄、桂枝和诃子、五味子一起用,辛温发散和收散肺气同用。为什么用五味子?奥秘就在这里—发散和收涩同用。因为肺气虚的患者发作的时候持续喘息,不发作的时候一动就喘息,所以加五味子、诃子肉收敛喘息,发散收敛并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奥秘。第二,麻黄、桂枝、细辛、干姜都是辛温的,和黄芩、龙胆草苦寒清热的一起用。辛是发散的,苦寒是降下的,慢性支气管炎说到底就是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肺气不宣我们用麻黄、桂枝,肺气不降我们用黄芩、龙胆草,辛温发散和苦降同用可调节其肺之宣降的功能。裘老认为龙胆草不仅清肝胆之热,也可以清肺热。他经常将黄芩和龙胆草一起用,可以清肺之里热。外有表寒,入里以后郁而化热,寒热交错,所以一方面用干姜、细辛,一方面用黄芩、龙胆草,寒热并用。另外,一般认为痰白是寒、痰黄是热。而裘老认为,痰白也和热有关,不管白痰、黄痰都是炎症的产物,病人往往喘息以后口干舌燥,所以是寒邪郁而化热,是寒热交错的。所以,他认为治疗白痰,寒、热药应该一起用。这种病人往往阴气亏虚,所以用生地黄。黄痰怎么能用生地黄呢?裘老认为,痰饮停于肺部,所以郁而化热伤阴,故用生地黄以滋阴。第三,桃仁和杏仁也是一个药对。桃仁、杏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这类患者口唇缺氧发紫,而瘀血者舌也发紫,此时用葶苈子加桃仁、杏仁治疗肺动脉高压效果很好,泻肺气,兼活血。动物实验证明,此法对解除肺动脉高压是有效的,我碰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就桃仁、杏仁一起用,加葶苈子12~30g。葶苈子用多了有时候会呕吐,因此,剂量应逐步增加。如果是久咳损伤气阴的加黄芪、生地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错综复杂,寒热交错,表寒加里热,即有痰饮,也有气阴两虚的症状,有时肺的疾病还可影响心,所以不能用单一的方法治疗。我们讲,用药应“丝丝入扣”,对于病机错综复杂的,像这种急性感染看过西医用过抗生素、地塞米松、解痉挛药的,用药只有“丝丝入扣”才能见效。3.细辛加当归、芍药功能温阳散寒止痛。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主治寒凝经脉,手足厥寒。其类方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汤治疗偏头痛案。毛某,女,42岁,2007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偏头痛3年余,初起无固定部位,以后逐渐倾向于偏左头痛,时亦波及颠顶,局部怕冷,吹冷风后头痛更甚,发作时左颞侧可扪及血管搏动,严重时如针扎样疼痛,常用麦角胶咖啡因遏制。舌暗苔白腻,脉弦。脑血流图示两侧波幅不对称。证属寒湿痰瘀阻络。治以温阳化痰湿、活血祛瘀、通络定痛之法。处方: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丹参15g,桂枝9g,细辛9g,制南星12g,制半夏12g,川芎12g,僵蚕12g,钩藤12g,白附子9g,白蒺藜12g,苦丁茶9g,炙地龙9g。另用蝎蜈片,每日2次,每次5片,口服。上方煎服14剂,证无进退,夜寐较前稍安,精神似爽。二诊原方改赤芍15g,白芍15g;加甘草4.5g。患者头痛缓解,嘱停用麦角胶咖啡因等镇痛药。上方加减服用2月余,头痛基本控制,偶在临经前轻痛。除了张仲景的配伍外,我还收集了关于细辛配伍的常用组合。①细辛加石膏:可以治疗胃热齿痛。胃热为什么还用细辛?因为细辛可以利九窍,有止痛作用,石膏清阳明经热。②细辛加升麻:升麻30g,细辛9~12g,对于顽固性的口舌生疮效果非常好。取升麻凉血解毒清热之义。③细辛加羌活:治疗血管性头痛、感冒头痛可以用细辛加羌活。羌活入太阳经,痛在太阳经部位的头痛用此药疗效显著。另外,还有部分枕大神经炎患者,典型症状是耳朵后面的乳突和风府穴有压痛,用细辛加羌活可以宣通经气,解太阳在表之邪。④细辛加白芷:治疗牙痛,以前拔牙没有止痛药,用细辛加白芷磨成粉涂于牙上,咳嗽一下,牙齿就掉下来了,当做麻醉止痛药。⑤细辛加黄连:治疗舌尖痛、舌尖红、舌尖溃疡都可以用细辛加黄连。我曾经治疗一舌尖痛、舌苔少患者,西医认为是舌炎,患者疼痛难忍。我用升麻、黄连、地骨皮、石膏再加细辛治疗,2周舌苔生出来,舌不痛了。⑥细辛加黄芩、菊花:治疗风火齿痛、少阳头痛内有火外有风这种牙痛,用细辛加黄芩、菊花。另外,细辛加甘草、芍药具有止痛的作用。细辛是非常好的发散药、止痛药、温经药、止咳药。关于细辛的用量,张仲景十几个方中并不相同。细辛用量为一两至六两,其中一两是一方,最多的是乌梅丸,六两。乌梅丸是厥阴病中治疗蛔虫病的,蛔厥是用丸药的,用量和汤剂不一样,一般二三两是常用量。过去我们都知道细辛不可以过钱的,这是宋·陈承在《本草别说》里说的,“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承《本草别说》,所以后世用量就不敢过量。但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治疗头痛用五钱和一两。”近代章次公说:“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他不同意陈承和李时珍的说法,“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是“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近年有杂志报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细辛用到30~100g;仝小林先生编的《重剂起沉疴》亦记载了大量细辛超过30g而无副作用的病例。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用量仍是1~3g。从中药药理学分析,首先,细辛有镇静和镇痛的作用;第二,细辛有解热的作用,药理学证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解热的;第三,细辛具有抗感染、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第四,能够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还可以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第五,具有平喘、祛痰的作用;第六,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的作用;第七,有抗病毒作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病毒性感冒;第八,有局部麻醉的作用。细辛毒性的问题是医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细辛的毒性主要来自细辛所含的黄樟醚,细辛挥发油中黄樟醚占到8%,服用4~5g磨成粉的细辛就可以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确是这样,有实验证明,把细辛的叶子磨成粉,给白鼠吃上1g就会死掉。细辛的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主要在根部,茎和叶会少一点。煎煮30分钟,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大大降低了;煎煮30分钟以上,黄樟醚就挥发得差不多了。细辛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引起心律失常,二者均可导致死亡。另外,黄樟醚有致癌的作用,所以细辛不能长时间服用,特别是细辛的丸药,经常用就要当心了,可以致癌。还有,其含有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所以细辛要间断使用,长用是要中毒的。影响细辛的毒性的因素,一个是煎煮的时间。煎煮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煎1个小时,挥发油蒸发74%,就不会中毒了。第二,药用部位。这里我也排列了一下,按挥发油的成分,根大于全草大于叶。根是最多的,根里面挥发油的比例是90%。我们药房里的主要是根,不是全草。叶子和全草要少一点。我们现在用的是华细辛和辽细辛,在辽宁东北一带出产的比较正宗。细辛中毒怎么解救?首先,如果是口服半小时之内,就用高锰酸钾洗胃。第二,对症处理。抽搐的用解痉、镇静药,中药也可以,西洋参、五味子、石膏、生甘草、羚羊角粉,加绿豆汤,煎后,鼻饲灌进去,可以中西药齐用。一般来说,细辛用量不过钱,如果做丸剂、散剂、粉剂吞服的要注意,用量每人每天不要超过1g,古训还是要注意的。第二,虽然有报道个案用30g的,40g、50g也是有的,但是我认为,汤剂里一般宜用3~15g。如果15g应该煎煮45~60分钟,用得更多则煎煮的时间应更长。第三,细辛不宜单独用,要配伍,可以互相制约,比如细辛用的时候可以加干姜、生甘草,有解毒的作用,这样可以监制细辛的毒性。第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因为用久容易蓄积起来容易引起肾中毒,故应间断使用。好药要用好,不要把好药用坏了。第五,肾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如果是脾肾阳虚的人,即使有用细辛的指征也不要用,可能会引起中毒。最后,奉献给大家四句话:胆大心细。行方智圆。英雄肝胆。神仙手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