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心对待的女孩,你还有女权可靠

1

  堂姐十五岁那年初三毕业,考上了高中,本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二伯和二婶对此神色淡淡,没有多高兴。
  几个月后,本该是去学校报道的日子,堂姐神色平静的收拾了包袱,跟着她的表姐们去了温州做裁缝,打工。
  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堂姐成绩好,考上了高中,不去上学,还要去打工呢?”。
  妈妈跟我说,二伯和二婶都觉得堂姐是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做什么,反正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九年义务上完就够了,现在刚好能出去打工供弟弟读书。
  我气闷不已:“二伯和二婶真偏心,姐姐不生气吗?”
  妈妈说:“生气有用吗?多少女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多少女孩子是这样过来的,妈妈她也是这样过来的。
  因为外婆的一句:“女孩子都是卖给人家的,读书不如回家养猪种地供弟弟。”一直名列前茅的妈妈,四年级就辍学在家务农兼顾照顾小舅舅,以及大舅舅的孩子,没有办法继续读书,此后成了妈妈一生的遗憾。
  作为一个女性,不管我们接不接受,归根结底我们得承认,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
  

2

  其实,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女权主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究竟是男女平等,还是女性至上?都很模糊。并不能清晰的了解什么是女权主义,
  这也导致国内许多女权主义者是被带偏的一类人,觉得女权是和男权对立,表现为“要房要车要权不要义务”,但是后来又发现很多人所说的女权主义是性别平等,享受同样的权利并履行同样的义务。
  所以女权主义明确的定义是怎样?
  

3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女权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九十年代,世界妇女大会的到来成了女权主义的新起点。“社会性别(gender)”
  的概念被带入中国,也第一次把妇女权利纳入了人权的范畴。
  

4

  “中国的女性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
  女性平等地位问题首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
  从这句话既可以看出,中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西方那样,为女性的权利和幸福而战斗,而是在民族危机和封建压迫下,作为人的解放而发展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不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有所改变。
  中国的女权运动必然是在民族兴衰的大背景下才能被提及。
  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强调阴阳调和,讲究孝道。女主内,男主外。在家庭中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而西方女性在和父权制抗争的同时,还要和不同形式的反女权思想进行斗争。并且受到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女性,在性格上大体还是有差别的。
  中国的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一个贤妻良母,学会温婉,顾全大局,做一个“淑女”,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抗争意识都比较薄弱。而西方的女性经历自由民主平等的熏陶,本性中就有一种权利的主体意识,因此总是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国的女权主义并不只强调女性自身个体解放,也不直接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男性群体对立,而是能够和男性结成同盟,把个体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群体洪流中,个体权利让位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5

  类似国内很多偏激的女权主义者,把体制性惯性的结果,完全归罪在自己配偶或爱人这个个体上,是极其愚蠢的事。
  爱有时是一种拯救与陪伴,不能认识到个体在制度下的渺小,不能认识到,哪怕对方是一个男性,跟自己一样也受困于个体的受支配性,不能理解父权制度对对方与自己同样造成的束缚与压迫,因制度性的忿怒视个体为寇仇,是自毁的行为。
  前几天,网上吵得比较热门的一件事,据说一个女士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因为不能忍受儿子冠夫姓,所以愤而离婚了。
  对于这样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行为,我觉得可能这位老公也庆幸和这样拎不清的人离婚了吧。
  如果我是这位女士的老公,我一定会想,离就离吧,反正离了婚,是我儿子还是我儿子,割不掉的骨血相溶的儿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被安利了“田园女权”一词。
  田园女权,是指要求男女平等却要男性承担主要责任,以女权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的群体。
  

6

  “田园女权”们张口就向未婚夫要几万,几十万的彩礼,男孩付钱买房还要求写女孩名字。
  逢年过节,各种纪念日要求老公给自己买包,买衣服,买化妆品,买口红。
  男人如果不买或者不赠送的时候,就会讽刺男人没有用,不爱自己等等。
  天天喊着: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
  对于这样的女权主义者,我是无法支持的,这完全是披着女权外衣的伪女权主义,以爱之名掩盖自己懦弱贪婪本性,去压榨男友和老公。
  我一直认为权利和义务对等和统一,只享受权利不享受义务就是在自取灭亡。
  男性照顾女性不是天经地义,不是他们的义务。
  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不断地丰富自己,独立的女性最美。
  还有点悲哀的是,当今社会很多的人对女权主义者存有偏见:
  比如他们会说:“中国只有女性特权,没有女权。”
  “女权在现代中国是一个虚假的话题”
  “女权就是:端起碗来吃饭, 放下碗来骂厨子, 若不是当年红军抗战,哪有今天?如果当年没有红军热血男儿反抗打跑邻国侵略者,那她们现在估计就躺在邻国的床上舒服咯。”
  还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解放的并不是平凡的受歧视的女性。她们解放的是那些有颜值,有身材有事业有地位的优秀女人。她们本质上还是歧视了长相不好看的人和经济能力差的人。
  

7

  没错,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性别歧视是客观存在,历史遗留社会传统我也没有否认,全人类发展的背景都是以男权为基础的。还有很多地区男性无处不对女人“第二性”的身份征收天价的过路费。所以女性想要争取更多的权利,这是女性骨子里的真实诉求。
  可是,承认客观存在的大前提下,应该怎么去做呢?
  压迫歧视和不公,如果不从自己开始努力改变,大环境不可能自动就改变了。凭借自己努力、接受教育,实现职业和生活理想的女性也大有人在。
  但凡平权系数高的地方,女性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也更多。
  西方的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变异。由“女权主义”变为“女性主义”,由“妇女解放”变为“解放妇女”处于目标失落与对象错位的尴尬之中。
  田园女权和其他偏激性女权主义者的存在,使得如今很多中国人一谈起性别问题,常常会声明“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好像自称女权主义者是丑陋的事。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女权主义常常被丑化,甚至被妖魔化。
  有些人倡导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平等。男人办到的女人也要办到,甚至是大女子主义。这无疑是忽视了客观现象,漠视性别差异的。但这种女权主义在当今中国却好似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以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慢慢的偏离了其原本的方向。
  

8

  事实上,中国潜在的女权主义者人数是无法估计的。
  那些遇到性别议题蜂拥而上的网络女权主义者也不可小觑。广大年轻女性是中国社会实现性别平等的希望,千千万万青年的觉醒,就是女权的未来。虽然社会上存在种种歧视妇女的现象,甚至男权思想似乎有回潮的倾向,但女性的普遍觉醒、社会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平权的两性关系更像是两个人合伙的生意,非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分工合作经营的伙伴。你想要所以你努力,你抗争所以你获得,没有人会不承认这样的女性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