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伊能静双十一买900件商品上热搜,评论区一水的有钱真好。
11月17日,杭州四岁萌娃在线“无情吐槽”:“别的小朋友回家都是琴棋书画,而我回家就是拆拆拆。托李老头的福啊。”萌娃吐槽的起因是他的妈妈申小姐在双十一期间共购买了119单商品,大概花了4万多元,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李佳琦的直播间买的。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最终的交易数据定格的那4982亿元,这个数据从11月1日开始计算比去年天猫“双11”的最终成交额2684亿元高了2298亿元、超过450超过450个品牌成交额过亿。截至11月11日23时,2020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物流订单量突破22.5亿单,约等于2010年全年中国快递量的总和。
被消费主义荼毒的一代
有人说淘宝天猫有这样的亮眼的业绩是中国内需的爆发才带动天猫“双11”再创新增长。但这何尝不说明我们都是被消费主义荼毒的一代呢?物联网,大数据,搜索推荐,自媒体,单单每一个拿出来说都无疑是消费主义的利器。其实我们的生活里,并不缺少所需要购买的这些东西,但是无数的传媒通道每一天都在给我们灌输这样的信息——“换掉你原来的那一个吧,你值得更好的。”就像一个巫婆每天不停在我们耳朵边念念叨叨,不断的给我们洗脑 ,让我们从一样商品的入门款一直买到进阶款,等到看到自己银行卡、支付宝、微信、信用卡、花呗的余额时才幡然醒悟——我不应该买这么多没有用的东西的。这两天看完了一个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商家永远都有层出不穷的宣传手段去扩展商品的销售途径,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着“消费主义”华丽的洗刷。感觉我就是一块土地,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韭菜,就等着资本家挥舞着镰刀收割。那我们为什会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该纪录片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表象背后那个首先改变了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
报废计划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人们从东柏林欧司朗公司的旧厂房里找到了被遗忘的几页文件,它们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也是当今淘汰式消费策略的模板。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签署协议,来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垄断联名名为“福玻斯”。欧司朗的时任董事长威廉·迈因哈特是这一联盟的发起人,因为迈因哈特想规范并控制灯泡制造,所以1924年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电气公司,在日内瓦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产品的价格和生产配额来增加产品利润,协议还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协议的第一条是产品的使用寿命需要得到控制,协议签署之前,灯泡的使用寿命是2500小时,签署之后使用寿命是1000小时。如果有公司不遵守协议,将会受到惩罚。哪怕使用寿命延长几十小时都需缴纳高昂的罚金。福波斯联盟虽然在战后被解散了,但是赫尔穆特找到了计划报废的证据。如今,计划报废是公开的秘密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柏林工业大学的教授从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中,找到了计划报废中使机器寿命缩短的装置。电子打印墨盒就是“计划报废”的产物。看到这里,我头皮发麻,因为经我手用过的打印机,经常问题就出现在墨盒上。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人们需要不定期的更换需要被淘汰的产品,导致持续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来自冷战时期。
有序制造不满的资本家
20世纪50年代时任通用汽车总裁斯隆希望人们每年都买汽车,就像是买一件衣服或者鞋子一样。所以每年都更换汽车的外壳和颜色,这种方式让人们忘记了汽车什么才是重要的,在汽车的选择上,人们的情感被迫站在了理智的上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紧缩,让消费者享受了前所未有的20年繁荣。当时的商家千方百计想让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于是产品使用的寿命越来越短,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使用率大大降低的不只是衣服,那些我们曾经使用过几十年的产品,也开始快速被我们淘汰。小时候,我经常听爸爸说起一句话:“现在的东西,真的不如老东西耐用了 。”比如一台家用电扇吧,我记得我家有一台我出生就存在的电扇,用了将近20年,后面买的电扇,基本就用个4、5年就需要淘汰置换了。比如宜家,一边打着环保商品的旗号售出产品,一边做广告让人们淘汰旧的产品。各种促销的节日被衍生出来,美国有黑色星期五,我们有淘宝、天猫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京东6·18。
苹果手机的内置淘汰属性骗局
近些年,我们眼睁睁看着全世界为苹果手机狂热,每当苹果新一代电子产品上市,立即成为热门爆点。其实旧的手机和之前的手机差别并没有很大,也不影响使用,但是那些人就是为了换新排长队。换手机的消费者给出的理由是“我不想落伍。”“新的颜色不同。”在这种对新手机狂热的背后,是新的手机被迅速淘汰的事实,昨天爱不释手的手机,明天会变成垃圾堆里的垃圾。有记者在废品回收站看到许多新的为开封的电子产品,他发现许多商家们宁愿销毁,也不愿意卖出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而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被不断的淘汰,人们喜欢消费和抛弃。商品不断淘汰支撑整个经济,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经济复苏,是否又将依靠消费来拉动?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节制消费的世界,但这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是人为设计的。电子产品对我们控制力的体现,其核心魅力是不断淘汰,不断升级,不断更新的理念。这正是50年前通用汽车的梦想,这一理念在当今消费主义中发挥到极致的是史蒂夫·乔布斯。每次新的手机出现,我们都会出现一种感觉,我的手机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了解导购员告诉我们,每次新产品的出现究竟是有好的设计,还是单纯的为了追求利润。有人说:“乔布斯最成功的地方是创造了一个不停购买和升级产品的理念”。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苹果手机和旧的苹果手机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新产品的卖点是颜色,当一个科技产品开始在颜色上做文章,说明技术已经走到了尽头。和上世纪50年代汽车在颜色上做文章一样,因为当时的汽车已经做到了巅峰,只能在颜色和设计上玩花样。当一个科技产品以颜色为卖点的时候,只能说明它是一场聪明的营销策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技公司也在变相承认他们只能改变一下手机的外观了。外网上有一个消费者花了400美金买了Ipod,用了一年半之后发现Ipod用不了,于是打电话去苹果官方找维修,没有想到苹果官方说Ipod只有18个月的寿命,如果需要更换电池需要交255美金,这位消费者觉得这是骗局,于是把的Ipod只有18个的使用寿命捅到了网上,瞬间爆火。苹果公司对此没有任何回应,只是改变了Ipod 的电池策略,由此可窥见,许多电子产品绝对具备商品的内置淘汰属性。哪怕是我们消费者自己有钱选择淘汰更换产品,也不需要商家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换手机啊。
电子产品淘汰过快带来的社会惨剧
近年来移动电子产品使我们达到了淘汰的巅峰,不光使人们的荷包失血,还有大量年轻人用血的代价上演的因为无购买能力却被虚荣的欲望带着步入歧途的惨剧。还记得2012年,欠债的何伟企图通过非法肾移植买卖牟取暴利,他让同伙在网上寻找非法移植的肾源。而想买iPhone和iPad的17岁安徽高中生小王就“上了钩”,被何伟及其团伙带到郴州做了人体活体肾脏移植手术。通过卖肾,小王获得了2.2万元的收入,随后就去买了iPhone 4和iPad 2。卖肾后,小王的身体机能大不如前,不能剧烈运动,身体严重不适,只能卧病在床,最后诊断为三级残废,一生离不开药物维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用“卖肾”来买手机虽未形成风潮,但也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形成一种畸形的消费观。
贩卖人类的恐惧和焦虑
商家的聪明之处就是将恐惧植入人们的心中,再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法,绝大多数消费者觉得自己是精明而节俭的消费者,对所有操纵我们的感情,诱导我们企图消费的都充满警惕,但是商家往往会绕过我们的理性,他们想知道如何将购买欲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类学家好心理学博士克劳岱·拉贝尔博士30多年来为家乐氏、通用以及烟草巨头飞利浦·莫里斯等大型企业当顾问,在研究了人类心理原始动机后,拉贝尔博士给金主提供意见,利用人们的恐惧来做生意。因为人们原始的欲望决定了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许多汽车公司从拉贝尔博士对恐惧的理解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汽车的许多设计灵感来自恐惧,对危险的认识和恐惧是人们购买汽车的动机。著名的广告营销大拿约拿·萨克斯说广告人几十年来沿用的以消费者焦虑为目标的体系,所有广告人都能学会或者教给你,你只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他们不了解但是很可怕的事情。这种销售技巧来自一百多年前的史坦利·雷梭,他是现代广告业的先驱。心理学和人类动机对广告营销人员来说尤为重要,人类聚集到一起是为了食物和安全感,能够让这些个体做出回应的只有恐惧。亨利·加斯登全球最大制药公司的总裁,他不甘心他的药品不只是卖给病人,于是他设法让人相信自己患有慢性病,需要依靠他们的药进行缓解。无限诱人的市场前景,在向能将得到疾病的风险转化成资本行业招手,他们只需要利用我们的渴望和对取舍的恐惧就能获利。
通过操控孩子操控成人
伦敦医学院的瓦尔·柯蒂斯博士通过实验发现,用普通的的香皂和抗菌香皂之后,人们手上的细菌数量差不多,许多商家就是利用我们的不安和失去记忆来安排我们的消费。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通人需要工作很久,竞争也更加激烈的环境里,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竞争的压力,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焦虑,不只是大脑的的衰老,还有身体的衰老。全球医疗行业出售产品的最基础逻辑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营销人员希望消费者不要过多思考,就像小孩子一样什么都要。那是因为50年前精明的广告营销人员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只需要操控了孩子,就能操控成人。于是他们开始编织谎言,运营大量的电视广告和动画片给孩子洗脑,说只有吃糖是最快乐的事,其他的孩子也有很多的玩具,只有拥有了这些玩具才会获得快乐。从漫威电影到儿童玩具,到成人玩具到虚拟宠物,一步一步操控人类的快感,获得金钱。
楚门的世界背后
有调查显示,在购物商场里用卡付款销售额远远比现金付款销售额高很多,所以信用卡成了我们冲动消费以及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推手,那么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中,支付宝微信、花呗、信用卡等线上支付更是加大了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力度。
有科学家对大脑活动研究发现,当人们用现金支付的时候会感到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所以用信用卡或者线上支付则不会,以至于人们的购买欲会激增。在我们网络购物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一键购物的诱惑力让人无法拒绝。科技快速进步,这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快速得到更多东西的时代,购买东西也让我们变得更快速且不用思考,支付宝和淘宝给我们提供的潜在需求是“即刻满足”,我们缓和想要的东西以及时间之间的距离都缩短了,通过省去中间那些让我们迟疑的中间环节,于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购物,疯狂的购物,甚至产生了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病态似的购物狂潮。
我们在大肆买买买的时候,是否还记得5月28日,大人物在记者会上提到我们的国家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是否还记得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温州、东莞等地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狂潮?是否还记得那节节攀升的失业率背后一个个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的普通人?
勇敢的对狂热的购物欲说不,对双十一说不,对双十二说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