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王祠堂
文/王步峰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卷首语。现下轮到我们合久必分了,但是这个合久必分的意义不同。土地种植,在当下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家里剩下的都是一些六十至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还能种几年地?同时也给在外地的家人造成后顾之忧。因而政府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采取措施,将土地整合承包,这是一个利民的政策,所以我们王庄要搬迁了,各奔东西,以后相互见面的机会少了,家族观念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忘。因此有必要将我们王氏家族始末回顾一下,以免淡忘,或供各位茶余饭后消磨时光。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姓王,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王氏是帝王后裔,本姓姬。祖先就是商王朝四大诸侯之一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由于商纣王荒淫无道,姬昌灭了商王朝,建立大周朝,统治中国长达八百年之久,也是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作为帝王之家,子孙繁盛自不必说,周文王姬昌就生有九十九子,往后有多少子孙就可想而知了。既生于帝王之家,就免不了明争暗斗,为争夺皇位相互残杀。有一个王室贵胄被封为藩王,封地山西太原。这位王爷看清形势,为了避祸,放弃王位,改姓王做了平民,而这位王爷就是王氏的先祖。这段历史,《扬子晚报》历史揭密栏目曾刊登过,网上也能查阅到,这个历史史实是值得我王氏家族骄傲的,也是我们的荣耀。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住在此地呢?是这样的:很早之前,山西太原发生了一件怪事,红蜂泛滥见人就蛰,王氏有兄弟三人逃离山西在崂山落户,后来有一支王姓又迁移至此地,就是现在的三个王庄。我们庄是长房,徐赵二队是二房,包河南王庄是三房。整个来龙去脉就是如此。
让我们回顾近代,最值得一提的是王祠堂。祠堂是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供奉列祖列宗排位的地方,更是一个远近文明的地标,周围百里方圆提到王祠堂无人不知。我王氏先辈们不但建立了祠堂,还为造福乡梓苦心经营创办了王祠堂小学。文革前一直以王祠堂小学命名,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子弟都到王祠堂小学就读,这也是王氏子孙引以为荣的。可惜的是,上世纪70年代,王祠堂这座飞檐斗拱的殿式建筑被毁于一旦,着实哀哉痛哉。王祠堂虽然不在了,作为王氏子孙当留住这历史记忆,更有责任将这段历史传于我们的后人。
王氏家族古往今来一直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再看近代发展,王伯卿曾任国民政府淮阴地区六县督学。当代更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才俊,屈指可数的有:王建军、王亚明、王涛、王武忠等人。他们现在都在县区政府、执法部门、教育部门身居要职,还有一些都已退休就不一一表述。本村范围内,王氏在村支两委一直担任重要职务,为民服务。还有一大批有为青年,如王波、王新亚、王永峰、王卫中、王怀志等人,他们或经商或自办企业,都搞得有声有色。所有这些王氏子弟我们当衷心期盼他们,为官清正仕途无量,经商的生财有道,身价千万。
值此搬迁之际,我们当互祝共勉,王氏子孙永远兴旺发达,光宗耀祖。最后写一首歪诗就叫《王氏族歌》吧。
一字在上土在下,百家姓中排第八。
后裔繁衍千千万,先祖原是帝王家。
【作者简介】王步峰,1950年出生于淮阴县渔沟镇。自幼聪明好学,奈何在那个成份论的年代,从小饱受生活、精神上的磨难。出生十个月丧父,与母亲、兄长相依为命。小时就读王祠堂小学,为了生存不得不辍学。16岁时就开始外出闯荡。闯关东、到河南、去安徽、赴上海,走遍大江南北 ,踏遍半个中国,登过名山古刹,跨过无数坎坷。乘过长江大轮,漂过一叶小舟,攀过飞驰列车,坐过敞蓬煤车,贩过粮食粉丝,倒过徐州煤炭,卖过生熟花生,饿过三天两宿,冒过百次风险。但其意志坚强,闲时爱吹拉弹唱。他乐观生活,再忙再难也爱读书,并创作诗歌。他坚定一个信念:东方一定会亮,春天一定会来。他一辈子读诗,写诗,但从来不知道要在哪儿发表,他的诗歌脍炙人口,虽不能和大诗人相比,但却受到农民们的喜爱,可称为“地方农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