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艳芬丨丙中洛,一个名称怪异、风景秀丽的地方
国庆假期第二日,秋高气爽,我们的大家庭集结出发了,四家人,三张车,十口人,朝着向往的圣地――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由于今年是丙中洛所在的贡山县建县六十周年,加之对纹面女的向往,我们的心儿早就飞到了那里。
然而,由于路况不熟悉,我们只能一路导航而行。我们从昌宁出发,途径潞江大峡谷,在潞江周,我们看到了沿途贩卖的火红的火龙果,禁不住诱惑,下车买了几袋聊以解馋。在潞江边,我们停下车,眼前奔腾的潞江水,捎了丝丝凉意。在充分领略潞江州亚热带风光以后,我们继续驱车前行。
六点多钟,我们到达一处山庄,经过一个小时的等待,第一次品尝到了佳肴――漆油鸡。我们围坐在桌子边,主菜上桌了,看着黝黑的汤色,我的心着实凉了一截,可看着家人们那股享受劲儿,我忍不住夹了一块送进口里,香味儿顿时溢满全身,终于明白“菜不可貌相”。吃饭之余,作为吃货的我,不忘向店家讨菜谱,好客的女主人一点也不吝啬,向我们介绍了漆油鸡的做法。
吃过饭,我们继续前行,车子沿江而上,此时天色已晚,车窗外一片漆黑,偶有几点亮光闪现,许是农家的灯火吧。
夜里十二点左右,我们到达了预订的住宿酒店,梳洗,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草草吃过早点,我们又出发了,百度地图显示我们离目的地140多公里。由于是白天,视线较好,所以行车不似头天那般艰难,我们也可以充分领略沿途的美景,此时,我们的视野里满是吊桥。一座座吊桥联结了怒江两岸。
吊桥的前身是溜索,物资缺乏的时候,怒江上没有吊桥,两岸人民同行靠的就是溜索。在据了解,怒江上的溜索有两――平溜和陡溜。陡溜一般都是两根,倾斜方向相反,来回都很省力。为了安全,溜的构造除溜索本身外,尚有一块硬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和一根栓在腰间的麻绳。 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岸。然而溜索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危险。过溜索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江底。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怒江州已经用吊桥代替溜索,只在一处保留了这种古老的出行方式,供游客们观光体验,而这一处溜索俨然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在经过此地的时候,我们着实心动了一把,可是看看波涛汹涌的怒江水,终究未敢迈出那一步。
过了溜索体验地,我们的车继续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了一处景区――石月亮景区。
我们停车后,在公路边,看到了远处高山顶那个圆圆的“石月亮”。据了解,那是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上的一块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但是那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我们也只是远远眺望。
过了“石月亮”,车行两小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丙中洛。吃过午饭,我们到了丙中洛的第一处盛景――怒江第一湾,怒江第一湾位于丙中洛坝子南部,距县城40公里。怒江流经孜当村附近时,本是由北向南流,但被王期岩挡住,只好由东向西流,流出300多米后,又被打拉大陡坡挡住了去路,它又调头由西向东急转而过,再次流经王期岩时,又被挡住去路,只好向南流去,江水多次被挡,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弯,俗称怒江第一湾。
怒江第一湾似一个巨大的怀抱,把我们揽入怀中。在这里,最高兴的要数女儿了,她快乐得像一只出窝的小鸟,在观赏区跑来跑去,一会儿帮我们拍照,一会自拍,看着她如此快乐,我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在收获了清新的江风,美丽的江景以后,我们继续寻找下一份美景。
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丙中洛另外一景点――贡当神山,它位于丙中洛坝子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贡当,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山形酷似狮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站在山上,山风过耳,鸟声清脆,近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远眺,整个怒江第一湾的美景尽收眼底。
下了山,我们前往重丁教堂和石门关景区,只可惜这两处景区正在修缮中,未能亲眼目睹它们的姿容。只是从村民的口中听说了它的由来和凶险。据说石门关,又叫纳依强,两岸峭壁高耸入云,地势险要,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是怒江通往西藏的北大门。
欣赏了美景,我们在丙中洛住宿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循着人们晨练的踪迹,我们到了怒江边的沙滩上,做了一回“赶江的人儿”,在那里捡拾了许多形状各异的鹅暖石。十点多钟,我们踏上了归途,临行前,还不忘去集市上买了几斤漆油。
如今,回家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旅途中的一幕幕仍然不时跳入脑海,令人回味。
作 者 简 介
禹艳芬,2000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保山分校,同年参加工作。2007年取得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证,现任教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曾在《保山日报》和《千年茶乡》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母亲的年货》、《家乡的野菜》、《刺竹山情缘》、《童年拾遗》多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