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之四】刘淮玉丨老尼
一捆柴草移动着,慢慢来到我的眼前,柴草下面是一个瘦而小的老人,头光光的,一袭黑衣,一双道鞋,胳膊上还挎着一个油腻腻的竹筐。这便是老尼,她开始进入我的视线,存入我的记忆。
老尼,姓苏名静修。生活中人们早已习惯地隐去了她的真实姓名,都唤她“当家的”。我疑心这当家的既然是男的,怎么会这样的又瘦又矮,后来问了母亲,母亲说这女的出家当尼姑都要剃光头,也就是削发,我心中才得以释然。
苏静修为何要出家,已弄不清来由了。这当家的大概要永远尘封她心中的那一段往事,所以对谁也没有提及。大凡过去女的出家,或是家里实在穷困养不起,或是惨遭蹂躏不堪面对世人,或是有深仇大恨怕人打杀等等,总有难以启齿和不屑言说的缘由。这苏静修不知属于哪一类,权当是个谜。
只是听说这当家的以前在一所庵庙里,庵庙或毁于战火,或毁于人拆,已成废墟。庵倒尼姑散,当家的只好只身一人来到这庙台子上,请人搭起一间小屋,屋山开门。屋里显得黑而且乱,但观音菩萨的神龛却摆在十分显眼的地方,洁净而神圣。原来是有很多神仙佛像的,但文革“破四旧”破坏得厉害,砸碎的,丢弃的不计其数,当家的只设法保存了这尊她所最珍爱最视为命根子的观音菩萨神像。
庵庙不存,菩萨犹在。虽然那年月反对人们信神信鬼,但暗地里还是有一些人烧香拜佛,祈祷平安的,所以就找到了当家的。当家的也就悄悄地在她的小矮屋里做起了法事,主要是给添子的祈福,常见有人带去了水酒、面条、红鸡蛋托当家的祷告。这当家的就添灯焚香,心地虔诚,双手合一,跪拜叩首,念念有词:“喜酒喜面红鸡蛋,观音菩萨保平安。”青烟缭绕,香气馥郁,精诚所至,皆大欢喜,直祷告得观音菩萨高兴,添子祈福的满意。我闲暇就问当家的,这些东西灵验吗?当家的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你在菩萨面前说说好话,表表善意,总是一种真心,总是一种盼望,总是一种祝福。凡人谁不需要真心、盼望和祝福呢?佛学我不懂,鬼神我也不信,当家的在这方面估计也没有高深的修行,但她这种对求神拜佛行为的朴素的阐释,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次在路上遇到了当家的,她兑的油条已卖完,顺便拾了一捆柴。我就帮她拿筐,顺便攀谈着。她问我为什么不给她背柴而给她拿筐,我那时还很小,就说我背不动柴,只能拿动筐。她说说实话好,背不动柴能帮我拿筐也是善举。又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就信口说,念书,干活,孝敬爹妈。当家的就夸我懂事,有出息。并告诉我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能首先想到尽孝,菩萨就会保佑他的。说实话好,举手之劳是善举,尽孝菩萨会保佑,这些话语虽然浅显却如至理名言时时地警醒着我。
当家的清瘦而矮小,且年岁又大,因此是干不了重活的。大队把她当着“五保户”,供给口粮,除此以外,就全靠自己了。这当家的也就尽量不求于人,力求养活着自己。她常说,我们过去靠施舍,解放了,我们得靠自己了。她种菜,养鸡,维持着油盐和衣衫鞋袜。那时没有小压井,吃水得到约一里路的河里去挑,还要翻埂坎子,这对当家的来说就是难事了,时常得请人挑水。别人看她挺艰难的,就无偿给她挑水吃,她总要力所能及的回报人家。我能挑动水的时候给她挑过几回水,她非常感激,总要给点啥,记得就曾给我一枚刻章的坯子让我刻章用。用她的话说,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不了要求人,就要知恩图报,不能白使唤人家,朝廷老爷还不白使唤人呢?佛学经卷上不知是不是这样写的,但当家的是这样做的,无形中也影响着我的行为。
当小队会计那年,我们生产队搞米、面加工,机房就设在庙台子上,我负责记账收费。有一次因账目与司机发生了口角,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事后当家的对我说,我知道你在理,但也不应该冲动,和他对吵,可以和他“细剥葱”(慢慢理论)。冲动是魔鬼呀,以后切记!
我上师范那年,当家的走了。据母亲说是无疾而终。我没有亲见她过世安葬的场面,但母亲说给她烧香烧纸的人很多。她是没有后人的,给她烧香烧纸送行的人很多,说明是她的品德和修行感召了很多人。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家的在我的脑海里渐行渐远又渐行渐近。晨钟暮鼓里,一盏青灯,几卷佛经,香烟缭绕,木鱼声声,仿佛当家的在作高深的修行;春光夕阳中,一捆柴草下的当家的挎一把竹筐慢慢走来,沧桑而模糊的你变得清晰,普通的矮小的你变得高大。
当家的,尽管你十分普通,但凭你在世间的良好修行,佛祖会操度你安好的。
阿弥陀佛,佛外之人诚心的祭奠你。
作 者 简 介
刘淮玉,男,汉族,固始县三河尖乡人,1977年4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淮滨县教研室任初中语文教研员。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在《教育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课程教学》等杂志发表语文教研论文多篇,2014年出版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浅论》。爱好文学,在《读书报》《信阳报》发表过散文、诗歌作品,散文入选2013、2014、2015《信阳年度散文》,小品《替班》获信阳市情景剧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