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水•那柳•那人——韩桥中学素描

2020年

5月17日

那水·那柳·那人

韩桥中学素描

□王名志

在淮阴区版图的西南角,有一个乡镇,紧挨着洪泽湖,水网密布,土地平畴,多鱼虾稻米,典型的苏北“鱼米之乡”,原名韩桥。两年前区划调整,和赵集镇合并而为高家堰镇。淮安市韩桥初级中学,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

韩桥中学大门很普通,左右都是老百姓自建的门面房,颇不起眼。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每学期都会来几趟,但经常会驱车而过,需调转车头,方可寻见。

春夏时节走进校园,道路两侧的香樟,阴翳蔽日,鸟声相鸣,心意惬然,如入秘境。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高天丽日,红墙绿柳,映入眼帘。校园内,花草繁茂,几幢教室掩映其中;绿波粼粼,两条河流交融半抱;圆弧流畅,六条跑道放飞驰骋;氛围浓郁,一石一亭皆可育人。

经过几任领导和教师筚路蓝缕,辛勤建设,整个校园不断朝着绿化、美化、人文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校园内可观者颇多,最可观者有三:水,柳,人。

水有三,一大河,一小渠,一陂塘。大河虽不大,名字却不小,谓之“天河”。大河连通大湖,小渠洞入大河,陂塘依偎小渠。陂塘周遭杂生菖蒲艾蒿,中有野鱼游弋,蛙鸣嘎嘎;小渠有浮萍菱藕,细流潺潺;大河水势浩荡,汩汩滔滔。韩桥中学以“水文化”立校,编校本课程,分为“水之魂,水之魄,水之利,水之用”等章节,录于墙,集于册,化于行,润于心。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校园内,淮水汤汤,奔流不息,告诫师生要惜时,传承,奋进。水,本身就是最好的育人教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不择地而流,随物赋形;凝而为冰,升而为气,春结而为露,秋凝而为霜,冬飘而为雪,夏降而为雨,所以古人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喻育人之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乃教育之化境。水,意态万千,变化多姿,蕴含着育人之大道,立人之大德。学校因地制宜,立足校情,将“水文化”当做特色文化,因地制宜,恰如其分。

柳有百,或直,或曲,或欹。校园内,河渠沿岸遍植垂柳,柳干虬屈龟裂,柳枝垂挂如瀑,柳叶鹅黄嫩绿,微风拂过,款款而动,婀娜多姿。观此柳,不由得想起《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垂柳依水而立,枝条探入水上,凌波照影,姿态娉婷,如同佳人临水沐浴青丝,观此景又不禁想起陆游的《沈园(二首)》中的那句“曾是惊鸿照影来。”柳,易种易活,生命力顽强,千百年来,可以说是和中国老百姓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树种。无数诗人画家喜柳爱柳,以柳为题,赋诗作画,留下很多名篇佳作。柳,不择地而繁生,既倒插而为林;形妖娆而性韧,虽百折而不断。柳者,“留”也。不少曾经在韩桥中学工作生活过的师生,都会有流连忘返、去而复返、梦而再返的感受。不少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初次到韩桥中学,都会忍不住赞叹:“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农村,还有这么一所美丽的校园。”

师有百,生有千,往来而不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如果你爱农村教育,爱这些学生,那么你仔细观察这些农村水土滋养的孩子,眉宇间还能发现人性中特有的淳朴、热情、羞涩和韧劲;眼神里还存留着农民具有的狡黠、顽劣、粗砺和野性。活泼泼,雄赳赳,散发出一种自由不羁的美。

张永胜校长,韩桥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教于斯。扎根农村教育二十余年,头发日渐稀疏,双目炯炯有神。常受坐骨神经痛之扰,坐卧不宁,但依然乐观坚强,奔波于校园,尽心尽力为师生服务。他爱水,经常和教职工清理水面浮物;他爱柳,数遍了校园每一棵柳树;他爱生,言及学生,事无巨细,滔滔不绝。

张英副校长,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士。虽然在城区安家,却一直住在韩桥,照顾年迈的母亲,又方便工作。有能力,有魄力,柔中带刚,不让须眉。她说,自己读初中的时候,曾有段时间辍学在家,老师上门帮她打开心结,鼓励劝说她重返校园。现在每遇学生辍学,她都会想起往事,带着教师不厌其烦,上门动员。

张浩,教务处主任,安徽人,是十多年前我区派人远赴徽、陕招聘来的教师之一。他记得,刚来第一晚,被安排在城区开明中学对面的宾馆入住,他们误以为就在开明中学工作。不曾想,第二天他们被中巴车送向各个乡镇。坐在车上一路颠簸,一程复一程,越走越偏僻,心里凉了半截。到校吃饭,不知“面絮”为何物,一度拒食之。而今辛勤奋斗,成家立业,已然“乐把他想作故乡”。十余载,弹指一挥间,这批异乡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我区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李光浴,一名普通老师,扎根韩桥中学多年,妻子还在广西工作,夫妻两地分居。他爱教师这份职业,热心公益事业,关心贫困学生,经常通过公益团队开展支助行动。2019年他被评为“淮安市最美教师”,所得奖励1000元,当场捐献给山区贫困儿童。

韩桥中学,只不过是中国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教师也只是中国农村教师中的一个普通群体。中国农村,正是有着这样一大批教师,扎根基层,甘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们立足坚实大地,托起一片蓝天,如水一样宁静而美丽,如柳一样平凡而坚强。

老子《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言得之。

王名志,男,1970年出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阴区教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