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怎么鉴定呢
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珐琅彩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清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几乎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一度迁至圆明园)造办处烧制,是皇 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一般工匠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 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陶雅》一书评价其有四绝:“填地之白,自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笔划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这里所说的四绝以雍正后期和乾隆早期的珐琅彩瓷器为主,由于康雍两朝珐琅彩迅速稳步的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清代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至于乾隆以后,虽然几位皇帝 都有烧造,但都没有能超过清三代。
珐琅彩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内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延用瓷器,制品不多,均秘藏宫苑。这种用珐琅料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珐琅彩的制作程序是:利用在景德镇烧制后送进宫中的施釉的素白瓷作为瓷胎,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于其上以进口珐琅彩绘画纹饰,然后经第 二次窑火烧烤而成。雍正以后改良,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并且自制彩料。由于彩绘堆料厚,故此烧制出来的珐琅彩花纹在器表微微凸起,加上彩料色调浓淡分明,故纹饰立体感强。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
珐琅彩瓷器的鉴定要领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非常少见。
在谈及雍正朝珐琅彩瓷的成就时,我们不能不谈到唐英这位对中国清代瓷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唐英,字俊公,康熙二十一年生,16岁供役于内廷,善绘画,工书法,诗文谱曲样样精通,是雍正帝十分宠爱的宫廷艺术家。唐英雍正六年被宫廷造办处派往江西景德镇督窑,负责宫廷用瓷的烧制,同时负责为清宫珐琅作提供上等白瓷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任职宫廷的数十年中耳濡目染,受皇 家艺术的长年熏陶,使之成为历朝督窑官中以瓷业为第 一生命出类拔萃的杰出艺术家。他对陶务的关心不只是一般性地过问,而是深入实际,悉心研究,“讲究陶法”、“躬自指挥”。他在所著的《陶人心语》一书中曾自述到:“杜门谢交流,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天变通之道。”(《唐英集》)唐英到任3年时间便深谙瓷器烧造之道,想见他深入实际是何等全力以赴!雍正自制珐琅料成功之后,珐琅作的生产全面展开,宫中原有的瓷胎很快用尽。
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