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新药ivosidenib 和Binimetinib数据喜人!肝胆肿瘤再迎靶向新浪潮!
自首个胆管癌靶向药pemigatinib (ORR为35.5%,DCR为82%)正式上市终结胆道肿瘤(BTC)唯化疗时代以来, FGFR靶点让肝胆肿瘤患者再次看到希望,胆道肿瘤靶向药研究火力全开。今天给大家给大家介绍两大靶向新药ivosidenib和比美替尼(Binimetinib)。ivosidenib不仅被NCCN指南纳入,柳叶刀也再爆该药专治IDH1,DCR 53%!Ivosidenib二线治疗再掀胆管癌靶向新浪潮!比美替尼与考比替尼一样同出MEK一脉,二、三线治疗胆道肿瘤DCR为76.5%,ORR为20.6% ,两大新药数据同样亮眼,实力直追pemigatinib。
1、ivosidenib:靶向IDH1,二、三线治疗胆管癌DCR为53%
ClarlDHy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该实验纳入了Tibsovo治疗之前接受过1-2次全身性治疗,但是疾病继续进展的185名胆管癌患者(都携带IDH1基因突变,其中R132C是最普遍的【70%】,171名【92%】患有转移性疾病,86名【46%】曾接受过两种先前的治疗)。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Tibsovo治疗组(n=124):患者每天口服500 mg;
安慰剂治疗组(n=61):患者每天口服安慰剂。
该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客观反应率(ORR)、反应持续时间和反应时间(由研究者和研究中心评估);无进展生存期(由研究者审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试验结果(Tibsovo组VS安慰剂组):
1、PFS:2.7个月vs 1.4个月(HR=0.37,95% CI:0.25-0.54,p<0.001)。Tibsovo组患者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为32%,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22%。虽然2.7个月这个结果看起来有点短,但是降低了63%的死亡风险,对于接受过一线以上治疗的胆管癌患者,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数据了。
2、中位OS:10.8个月 vs 9.7个月(HR=0.69,95% CI:0.44-1.10, p=0.06)。因为安慰剂组61名患者中有35名(57%)患者之后接受了ivosidenib治疗,所以安慰剂组中的OS有所以高。如果假设安慰剂组中的部分患者没有换为接受Tibsovo治疗,模型分析显示安慰剂组的中位OS只有6个月(HR=0.46,95% CI:0.28-0.75,p<0.001)。6个月的OS为67%,12个月的OS为48%。
3、疾病控制率:53% vs 28%。
4、ORR:2% vs 0%,不要看这个数据较低,而是因为其作用机制与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癌有些相似,它通过阻止肿瘤进展从而使患者生存获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让患者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该药的DCR并不低的原因。
5、中位持续时间:2.6个月(IQR 1.4–6.0) vs 1 6个月(1.1–2.7)
6、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30% vs 22%。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腹泻、乏力、咳嗽等,心电图上的 QT 间期延长似乎是比较特异的不良反应。在病人报告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更优。这些胆管癌患者在接受干预后1个周期左右生活质量就出现了明显下降,而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幅度更小一些。可以看出该药的不良反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目前ivosidenib已批准用于新诊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符合强化化疗条件)和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也希望其在胆管癌治疗领域成为下一个Pemigatinib,为IDH1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比美替尼二、三线治疗胆道肿瘤,DCR达76.5%
比美替尼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MEK1/2变构抑制剂,并且MEK蛋白是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的上游调节因子途径。临床前研究已经证实比美替尼联合氟嘧啶(化疗)对胆道肿瘤具有协同作用。
该临床试验是一项开放、单臂的Ib期研究,旨在评估比美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三线治疗一线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BTC患者, 试验设计为剂量递增和队列扩展部分。该研究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剂量递增组为9例,队列扩展组为25例,其中25例患者(73.5%)患者经过一线治疗,9例患者(26.5%)患者经过二线治疗。并且胆囊癌为29.4% (n = 10)、肝内胆管癌为29.4% (n = 10)、肝外胆管癌为26.5% (n =9)和壶腹癌为14.7% (n = 5)。
1、剂量递增部分(n=9例)
作为标准3 + 3设计进行:
DL1: 比美替尼(15mg)联合卡培他滨(1000mg/m2 );
DL2: 比美替尼(30mg)联合卡培他滨(1000mg/m2 );
DL3: 比美替尼(30mg)联合卡培他滨(1250mg/m2 )
主要研究终点是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确定剂量限制毒性(DLT)、RP2D和安全性。
试验结果:DL3剂量安全可行,比美替尼(30mg)联合卡培他滨(1250mg/m2 )
作为第2阶段推荐剂量(RP2D)使用
2、队列扩展部分(n=25例)
基于剂量递增部分结果的作为第2阶段推荐剂量(RP2D)使用。
在第1-14天,比美替尼(30 mg,每天给药两次)和卡培他滨(1250 mg/m2),3周算一个疗程。
主要研究终点是确定3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是客观反应率(ORR)、反应持续时间、疾病控制率(DCR)、PFS, OS, 安全性、生活质量(QOL)和生物标志物定量。
试验结果(n=34):
1、ORR:20.6% (95%CI,7.0-34.2)。
2、DCR:76.5% (95%CI,62.2-90.8)。
其中分别有7名患者(20.6%)和19名患者(55.9%)表现出部分缓解和疾病稳定。
3、mPFS:4.1个月(95%CI,2.8-5.7) ,3个月PFS率为64.0%,
4、mOS:7.8个月 (95%CI,5.9–12.2)
使用比美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三线治疗患者的PFS和OS不存在显著差异,都能取得相应的疗效。(p = 0.064, p = 0.796,)
5、RAS/RAF/MEK/ERK通路突变疗效更高
RAS/RAF/MEK/ERK通路突变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明显好于野生型(40.0%VS12.5%)
在34名受试者中,有26人(76.5%)使用NGS技术获得了基因组序列信息。其中10例(38.5%)发现了RAS/RAF/MEK/ERK通路的遗传改变。 其中7例患者出现KRAS突变,1例患者出现NRAS突变,2例患者出现MEK突变。
突变型患者也显示更长的PFS(5.4个月对3.5个月),尤其是OS(10.8个月对5.9个月)来说,突变型患者相较于野生型延长将近一倍。
6、肿瘤缩小:73.5%
25名患者经历了任何级别的肿瘤缩小,平均反应持续时间为4.7个月(95%CI,2.4-7.0)。
7、IL-6高浓度(>10.3pg/ml)vs低浓度(≤10.3pg/ml),疗效较差
mPFS:2.6 vs 5.1个月 (p = 0.025)
mOS:5.5 vs 10.8个月(p = 0.033)
基线白介素6水平较高的患者PFS和OS明显较短,或许可以作为评估疗效的一项指标。
8、不良反应可控且可逆
大多数不良事件都是可以控制的可逆的。
剂量递增部分(n = 9):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 = 1)和一个血小板减少症(n = 1),但没有出现DLT。
在整个人群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n = 34):口腔炎(61.7%)、水肿(50.0%)、恶心(41.2%)、丘疹性脓疱疹(41.2%), 手掌-足底感觉异常综合征(41.2%)和疲劳(41.2%),只有一名患者出现4级毒性(低钾血症),没有眼部相关的不良事件。
声明: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本文版权归国际肝胆资讯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转载需获得国际肝胆资讯授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国际肝胆资讯”。
文章转载、媒体合作请联系小编:p8812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