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龙冢,许昌文化的千古座标
八龙冢入口处
沿许昌八龙路向北走到尽头,迂回越过一带工地,就到了八龙冢。
八龙冢,又叫八柏冢。
据传这是东汉名士荀淑的墓葬,上面有他的八个儿子栽下的八棵柏树。
在漫长的岁月里,座落在许昌城北的这处墓葬,是访古吊幽者必经之地。荀淑及其八子,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也是历代诗人吟咏的主题。
从这个意义来说,八龙冢,堪称许昌文化的千古座标。
八龙冢上的祠庙
朗陵伯与高阳里
唐代诗人韩翃曾自述少年时代在许昌的游历生活:
少年结绶骋金羁,许下如看琼树枝。
入里亲过朗陵伯,出门高视颍川儿。
意义飞扬,睥睨时人的少年韩翃,惟以朗陵伯荀淑为榜样,寻访故迹,以为谈资。
清康熙年间,襄城诗人万邦荣从尉氏返家,路经许昌访友休憩,如此感慨:
路近高阳里,家山见一痕。
行人争落日,疲马恋孤村。
“高阳里”这个说法,同样来自荀淑事迹。
汉末,颍川郡颍阴县(治所即今许昌老城)人荀淑社会声望崇高,有“神君”之称,因其曾任朗陵侯相,人称“荀朗陵”。
他的八个儿子也各有专才,时人誉为“八龙”。
荀家住在颍阴城西濠里,挨着西护城河。
颍阴县令称,上古时期高阳氏有八个优秀的儿子,荀淑可与之媲美,遂改“西濠里”为“高阳里”。
自汉末至东晋,从高阳里走出的荀氏族人,在政治、文化诸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诗书传家的榜样。
高阳里,遂成为地灵人杰的象征。
八龙冢上的古柏
荀氏家族述略
荀氏家族自东汉末年兴起,社会影响力一直延续到隋朝初年,达数百年之久。从对荀氏代表人物的吟咏中,我们或可窥其历史辉煌。
“欲比荀家齐淑爽,先于屏上指之无。”我们可以赞赏荀淑、荀爽的风范。他们以清流自居,成为魏晋风骨的先声。
——后汉时期,颍川荀氏渐渐发展壮大。作为“党人”重要成员,荀淑声誉播于天下。其子荀爽在董卓专政期间,在不足百日的时间里,从一介布衣升职为司空,代表着荀氏家族从地方豪族上升为中央士族。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道争知却是迷。”
——三国时期,荀氏在时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荀彧投奔曹操后,“居中持中十余年”,为曹操镇守后方,巩固基础,在破吕布、定徐兖、迎献帝、平袁绍等事件中功不可没,并举荐了许多名士归于曹操麾下。
“荀生余力传《申鉴》,陆子何心著《辨亡》。”
——荀悦是此间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所著《汉纪》《申鉴》等影响深远。
“女无荀灌勇,救父围城危。”
——我们也不妨回顾一下荀灌。这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在重兵围城时,毅然率军突围,请来援军,堪称巾帼典范。
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发展到了高峰,成为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先祖荀子的礼学思想并与易学融合,荀氏家族形成了通晓礼乐制度,精研律令法规为家门学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留下了突出的成就。
“荀氏八龙”与“韩氏八凤”
古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夸奖一个家族后继有人,总要拿“荀氏八龙”做标杆。
“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
“河东三凤已多二,荀氏八龙还欠三。”
“荀氏八龙见其四,一龙奋爪先开张。”
……
从唐代到清代,用“三凤”还是“四凤”夸赞英俊因地而异,拿“荀氏八龙”比拟一门才俊,却是天下的共识。
君家颍川上,时论数八龙。
声华自照映,远与高阳同。
到了北宋,高阳里再写辉煌,韩亿培养出八个优秀儿郎——其中的韩绛、韩维、韩绎三人位至宰辅,比“荀氏八龙”还要光彩。
可惜“八龙”的名号已经被占用,韩氏兄弟只好被称为“八凤”。
灵井、桂村交界地带,“八凤冢”尚有遗迹。
古柏虬枝
仅余一冢的荀氏族茔
古老的颍川,被称为“人才渊薮”,高阳里走出的荀氏子弟,是颍川人物的杰出代表。
今天,在许昌城北陈庄附近有座孤立的高台,上有八株汉柏。
这果真是荀淑墓葬么?未必。
在北齐成书的《魏书》中,将“八龙”之一荀爽之墓作为荀氏遗迹的代表。按照古代礼制,荀爽官位最高,墓冢也理应最为高大。
到了明代,通过知州邵宝的诗作可以得知,荀氏家族墓还在,东西向呈带状排列,但荀淑、荀慈等人的墓址已不能辨识。
北原有荒邱,累累亘西东。
相传自古昔,葬者汉八龙。
一蛰呼不起,幽幽閟玄宫。
适野见遗迹,徘徊仰高风。
于嗟此神物,时用乃不终。
孰为神君藏,孰为慈明封?
千秋气不泯,化为草丛丛。
立石当古道,我意将焉穷!
之后,由于不断遭到侵蚀毁弃,荀氏家族墓,只留下了一座孤台,作为一种象征,被称为“八龙冢”、“八柏冢”。
清末,满清贵族升寅过许昌,眼中的八龙冢,已是今天这样子了。
天上德星聚,人间宝树钟。
今余一阜土,尚有八株松。
风雨未全蚀,云霞亦暂封。
若无残碣识,谁得吊遗踪!
升寅《八龙冢》诗作手稿
辉煌数百年,荀氏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也为他们共同的故乡——高阳里留下了自豪与骄傲。
许昌城内,已经无从寻觅高阳里了。已经建成的“曹魏古城”,也不见荀氏家族的故园。
作为仅存的荀氏遗迹,八龙冢值得珍惜。
荀淑典故条幅:颍川荀淑过汝南黄宪于逆旅,宪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