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艰辛的归家历程/刘树林
中国是一个家文化浓厚的国家,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讲究孝道,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在一起过,讲究团圆。尤其是过年,也就是过春节,无论离家多远,即便是你已经成家立业了,但是只要父母还健在,都要千里迢迢,回到父母身边,一起过大年。一大家子只有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才算是过年。否则,这个年就过得索然无味。春运,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现象,是一次人口的大迁徙,这个时候是中国交通最繁忙的时候。
几乎每个离开父母,在外打拼的人,都经历过回家过年的酸甜苦辣,其中的艰辛都是一言难尽。
我的家乡很偏僻,在黑龙江省某县的一个小村落,距镇里约10里许,镇里到县城100多里左右,县城至省城接近500里地(注:当地人习惯以里计程,不说公里)。我小学、初中是在村里的学校念的,自从高中到县里重点高中就读,开始与家乡渐行渐远了。接着上大学、参加工作,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但是,父母一直住在老家,每逢节假日,几乎都要回去与父母团聚,尤其是端午、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大节,更是每年都回去。眼下,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在即,又要回家过节了。回想,多年来回家的艰辛,禁不住感慨万千。
在县城读高中时,中秋一般都放10天假,既可以回去过节,还可以帮助家里秋收,顺便也是换季的时候。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利,都是土路,客车也没有几趟。得提前一天到客运站买票,第二天到客运站上车,得走一个半小时以上,才能到镇里,从镇里再走两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家,回去一趟,得折腾小半天。这说的是正常情况,如果在半路上车出了毛病,或者是路况不好,还需要下车步行一段儿路,有时候一走就是五、六里地,再换乘对面来接应的车,这就需要一天的时间,甚至有时半夜才能到家。车少人多,常常是站子,还非常拥挤,甚至被挤得脚都着不了地儿,坐一趟车,觉得非常累。有时,挤不上车,只能等下趟车再走。冬天时,最遭罪,那时的车没有供热,都是冷车,在车里又不能活动,车一跑起来,脚冻得生疼,穿再厚的鞋也没用。
上大学是在省城念的,离家更远,回去一趟,更不容易。那时候路不好,从省城到县城,正常情况下得走近七个小时。那时车的质量也不好,不时就坏在半路上,心里备受煎熬。好不容易到了县城,还得从县城往镇里赶。有时,赶不上回镇里的车,只能在县城住一晚上(那时,没有出租车),第二天再回去。那种着急沮丧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
参加工作以后,离家更远了。虽然没出省,但不在一个地区,两个县之间没有直达客车,得先坐火车或长途客车到省城再转乘去家乡的车,经常当天到不了家。要是带的东西多,那就更不方便了。
最难办的是孩子小的时候,带着他回一趟家,实在是不容易。记得孩子不到一周岁时,回去过中秋,半道儿上孩子就开始哭闹,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是病了。好在日常的药物随身带了几种,给孩子吃下去以后,好点儿了。可是到了老家后,又开始加重了。第二天赶紧把孩子抱到镇里医院,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折腾两天,孩子总算是好了,可我妈却着急上火病了,吃了好几天药。当时,我父亲就给我下了命令,过年千万别回来,冬天冷,再把孩子折腾出个好歹来,怎么办?因为怕把孩子折腾出病来,从这一年开始,连续好几年没回去过年。
后来,随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回家开始一点点容易了。尤其是近十来年,路好了,车次也多了,车也快了,当天到家已经不成问题了,车里坐着也舒服了。近五年,搞脱贫攻坚,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到镇里的路已经是沥青混凝土的高级路面,镇里到村里的路也通了混凝土路面,当地人称白色路面。尤其是有出租车了,上哪儿去都方便快捷得多了。买票也方便了,不用非得到站里,用手机就可以订票了。
现在,我自己也买了车,直接开车回去,不用绕道经过省城,六七个小时就能到老家,如果着急回去,当天就可以打来回儿。
真是今非昔比,各方面的变化都太快了。回家,再也不是难事儿了!归途的艰辛折磨再也不存在了!
这不,听说要回老家过中秋,不到三岁的小孙子,都嚷嚷好几天了,也要跟着上太爷太奶家去过节呢!
2020.09.15/上午
作 者 简 介
刘树林,男,52岁,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从事业余诗文创作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