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费的那些事

最近,无意识地邂逅,发现了宣传栏里面年度考核的工作量赋分,颇有感慨。

好几个没想到,一个是原来的教学成绩占一半分,如今的工作量占一半分。

一个是在前几年鄙人一周课节十八节,工作量还能在单位排名中游偏上,如今“通课膨胀”贬值得排名垫底了,向后一看,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还有一年退休的老董。

真惊讶于单位同事们的工作智慧,同样的事情能发明创造出那么多的工作量来,你不得不承认教育有高手,高手在教育。

只不过当初诺贝尔没有设“诺贝尔教育奖”,如果设了的话,本单位的某某必获无疑。

谁都清楚,谁都明白,年度考核里的“硬货”是教学成绩,也就是区里的学科排名(万幸的是区里直接排名,如果是本单位排名,那结果就是乾坤大挪移),那个东西白纸黑字不太好改,不过也不是不能改,毕竟上有排名,下有对策,县官不如现管嘛。

教学成绩那个东西是不以某些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关键是那是区里排的,区里又不明白单位谁是领导的红人,谁是领导心目中的下等人啊。

况且,成绩是电脑统计的,电脑无法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某个人的成绩啊。

既然无法改变,那咋办呢?有法。

那就把教育成绩由原来的五十分改成二十分不就万事大吉了?

工作量可就不同了,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这学问估计任何一本书上都不可能有所记载。

比如,早晚自习、课前自习、课间自习、课后自习、后进生辅导、送宿、延时服务……

上面是实的,还有虚拟的折合工作量:班主任以上领导仅仅职务就折合规定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单位值班、家访、整理档案、单位出差、午休值班……

总之,你只要干,工作量的资源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一点联想起了三十年前的课时费的故事了。

当时单位人员特别复杂:国办中学教师、乡镇教师、民办教师。

工资分三等,国办教师比乡镇教师月薪多一千多,乡镇教师比民办教师多一千多。

当时,支撑有些老师的日常开支的是课时费。

那时候,课时费名堂特别多,有的带点职务的聪明人每月课时费甚至超过工资。

鄙人的一个同事说:到了月底,好几处都给钱,自己也不知道钱是哪里来的。

更荒唐的是,有人的加班费就是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加起来,都凑不齐单位公布的数字。

据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说:平时喝茶聊天,周末来校加班,加班费就是这样来的。

平时能拥有统计加班权力的有各科室负责人,大约有七八个人,假如这七八个人同时干一件事,那就干的这件事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义统计上报,那加一天班就等于加七八天班。这就是一天胜过七八天。

举个例子,某单位黄某酒后吐真言,他讲就是三十年前他就是每周一次负责在签到处摆摆签到本,到年终还格外分发茶叶几十斤,海参十几斤。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廉洁从教,加班费也成“过去完成时”,可是它还是打不死的小强,换了个马甲变成“工作量”又卷土重来了。

是的,加班费的故事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工作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干人等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