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的是才气与正气,在张士诚部、朱元璋朝堂都游刃有余的元朝诗人
有朋友问:“退食佩珊珊”是什么意思?
“退食佩珊珊”出自《北门夜泊》,是元末明初陈基作品:
一棹琴川路,频年此往还。
海风寒挟雨,戍火夜连山。
泽国龙分节,边城虎踞关。
故人南省幕,退食佩珊珊。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五删”部,末句押邻韵“十四寒”部的孤雁入群格五言律诗。从元末明初的年代来说,宋代形成的“孤雁出入群”押邻韵格式已经被普遍认可,所以这首作品算得上平仄严合,格律严谨。
注意“一、挟、泽、国、节、幕、食(sì)”都是入声字,以仄声入律。
陈基这个人,算得上乱世英才。他早期在元朝当官,后因起草谏章险些获罪,心生去意,回到吴中以教书为生。元末群雄四起,吴王张士诚请他出山,纳于麾下。陈基以书生之体投身戎马,军旅倥偬,吴王治内飞书檄文,大多出于其手。
张士诚虽然对天下争雄之事格局较小,但为人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君臣和睦,百姓归心。奈何气短志衰,战略与战术皆处下风,惜败于朱元璋。他以百姓免遭屠戮而降,却绝食自缢而亡,算是对他人和自己各有交代。陈基在张士诚部,深受信任,君臣相宜,因此和大多数吴人一样,虽然被朱元璋征服,却一直不忘张士诚的宽恤,对吴王的怀思在晚年作品中常见不鲜。不过他本人才学出众,加上为官清廉,素有官声,所以张士诚死后,原吴王部属大多被杀,偏偏只有长期写檄文骂朱元璋的陈基活了下来,并被指定编修《元史》,功成后赐金放还,得以善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有云:
敬初﹙陈基的字﹚在藩府,飞书走檄,皆出其手,敌国纷争,语多指斥。吴亡之后,吴臣多见诛戮,而敬初以廉谨得免。今所传“夷白集”者,指斥之词,俨然罗列,后人亦不加涂窜,太祖之容敬初,何啻魏武之不杀陈琳。
这里固然是歌颂太祖容人之量,亦是夸赞陈基的儒门正气成就了他自己的坦荡人生。
作为一个投身军旅的正气文人,陈基的诗作虽才华流转,却英气盎然,颇有些辛弃疾的气象。因为身居高位,所以气度雍容;因为军旅沧桑,所以纵横驰骋;因为心思灵动,所以洒脱随意,意趣流走。他的诗文是难得的有文采、有阅历、有气度的诗歌作品——“操纵驰骋,而有雍容揖让之度”。
《北门夜泊》,指船只停靠在常熟城北门。
“一棹琴川路,频年此往还。”棹,船桨。琴川,常熟别称。
“一棹”起笔看似随意,实际上干净利落,大开大合。在这条水路上经年往返,为国事、战事奔忙,豪迈之情,挥手而来——正因为对句的“频”,反衬出“一棹”的豪气。
橹声咿呀,水声潺潺,一路朝琴川而来;在这条水路上,我来来往往多年了。
“海风寒挟雨,戍火夜连山。”戍,军队防守。“戍火”,就是士兵们的火把。
颔联承写往返琴川时看到的景象,江海风雨,戍火连山,一幅天下争雄的豪气画卷徐徐展开。
江海刮起的风里挟着雨丝,带来寒意;战士们擎着火把,星星点点,像起伏的连山。
“泽国龙分节,边城虎踞关。”龙,指君王。虎,指猛将。
颈联从景色中转开到务虚——王守泽国,将据边城。陈基心念忽动,开始纵论大势,视野开阔,谋划天下,隐隐有隆中诸葛之风。
水乡泽国有王者有效节制;这江滨边城,守城将领雄踞一方。
“故人南省幕,退食佩珊珊。” 南省,即尚书省。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云:“唐人本以尚书省在大明宫之南,故谓之南省。”
“退食”则出自《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指官吏节俭奉公。
“佩珊珊”即“珮珊珊”,也是一个古诗固定词组、固定意象,出自欧阳修《太清宫烧香》:“玉案拜时香袅袅,画廊行处珮珊珊”。佩,就是玉佩。珊珊,形容腰间玉佩随着人的行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老朋友们在尚书省为国操劳,节俭奉公,随身玉佩叮当作响,不知疲倦。
尾联合回首联,用“故人”在中央辛劳,附带呼应自己频繁奔波于琴川的工作态度。天下士子逢此乱世,依旧谨事敬业,不坏赤子之心。
我们从陈基的这首作品的四联承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思绪流转——水路琴川,有感而发。风寒水冷,兵凶战危。君主坐镇,猛将戍边。文臣奔走,鞠躬尽瘁。
这是一首思路完整的时事诗,虽然是从写景开始起兴,却从看到的情境发散、升华,打造出一个乱世中君主、文臣、武将共同努力定国安邦的美好愿景,并真心实意地付诸行动。
对于陈基来说,也许吴王张士诚的天下,才是最好的天下。
不过九州之争,时也、势也、运也、命也。器小者实在无法逆天改命,徒留士子、百姓喟叹。
陈基在晚年曾有诗作,对吴王的怀思毫不遮掩。
《偶登凤凰山有感》
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
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
填海欲衔精卫石,驱狼愿假祖龙鞭。
至今父老犹垂泪,花落春江泣杜鹃。
虽是代吴中父老之言,至少能说明陈基自己的心事。
钱谦益说朱元璋之不杀陈基而用之,类似于曹操不杀陈琳而用之。
其实张士诚之待陈基,亦似朱元璋之重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