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常宝先生讲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听过常宝先生讲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渐新堂
10月19日下午,在北京蓝调庄园召开的全国中语会换届及新时代语文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先生给与会代表做了题为《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过常宝先生的讲座学术性强,给人的反思很多,不少新的认知,一反多年积累下来的思维定式,值得很好地深入学习,重新认识。
一些观点,譬如古代的官学与私学,春秋皆为义战(后来的战国时期才开始有了鬼战——杀戮),等等。因为堵车,过常宝先生来晚了约半小时,讲座时语速较快,加之自己文史方面缺乏应有的积累,有些内容则常常记不准确。
由于一些观点值得引起注意,故仍然不考虑露丑,将当时记录下来的非连续性的只言片语附在后面,引发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因为堵车
附 过常宝先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功能 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个体文化人格的培养
内涵 民族精神 人文品格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历史典范 文化遗产
事项 经典 自然 制度 民俗 工程工艺 地域 民族 宗教 人物 文化遗产
国学与国术 先秦官学(经)私学(子)
战国秦汉 诸子之学 清代 经世致用之学 考证之学
国术 武术 戏曲
国学 学术研究
传统文化 有关社会个人的成长生存的文明基因
在作品中理解传统文化 语言文章 传统文化在作品中
高中教材 经典与文献 家国与天下 价值与情怀 制度与文物
文学与艺术 山川与人物 行业与宗教 等
不可能单独设置一门课传统文化 只能够在语文历史政治中体现 语文最多
文化立场 课文的文化价值文化地位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么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要确立经典的地位 文化的文化性质
论语侍坐 前三个人的话 也是孔子教的 难道不对吗
观点的适应性 为什么只肯定最后一位?
为什么孔子没有写长篇大论,在孔子之前已经有很多长篇大论,也不是写不出来。
孔子的文章叫训诫记 庄子的是启示性的进谏体
颜回 什么都点头 回去自己想
孔子不喜欢学生质疑 不能够对他质疑的
训诫体 对学生的 孟子是对国君的 进谏体 这是性质截然不同同的
要有自己的不同文学的立场 值得大家注意
劝学篇 荀子 为什么如此重视学习 文化上的功能多于通过比喻阐发的道理
比喻是修辞 不是论证也论证不了道理 信而引证 文革中的黑体字 无须证明
三国演义 鲁迅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戏剧无人物只有道德标签 无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是民间文化的圣经 很多实例
要解读出文化内涵 文化意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春秋重视礼 不仁 不知 不武 ——非礼
秦的做法 合符礼吗?讲礼的社会 秦符合礼 礼的内涵的把握
鸿门宴 对史记的记载提出质疑
谁真正主导了事件的走向?有没有不符合常理的地方?不符合哪一个常理 谁的常理
劝学 韩愈的时代 是科举的时代 还需要要人好好学习吗? 一切服从科举。
科举掀起了全民学习的热潮 因此 劝学是劝皇帝学习
柳宗元 曾经有文章 表达的是以学为耻
曹刿论战 三原因 不会打仗 拿国家开玩笑
这是文化问题 春秋正统文化 战争是礼仪教化的行为 包括惩罚 校正
但是不是为了争夺资源 不讲杀伤 木车轮容易散 一冲 先散则为败 不是以杀人为目的 扎伤了就作罢 当时春秋时期战争是礼仪行为 遵守礼仪规则则胜。
曹刿之后 西周时期 战争观念开始改变 这是打仗不是玩 劝国君 曹刿以后 发明了鬼战,从礼仪到现实了。不再玩虚的礼仪了。
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核心知识谱系 传统文化代表性文选
课题讲解与课外活动相联系 高中语文18个任务群 太多了
转折期 坚持以经典文本为本的 经典文本 也是活动素材
大家应成为研究者 深为同情大家 因为成为研究者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