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名度与关注度

渐新堂

今天,很多事情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常规来思考与认知。

一位朋友办杂志,把各个省市的教研员的名字增添在编委里,想以此增加发行量。我一开始就给他预言,这是错误的。不写上去,靠杂志质量吸引读者,大家会逐渐接受的;写上去了,很多读者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两年过去了,杂志的订阅数量还不幸言中,朋友自然就将这些名字统统删掉了。

有朋友编一套丛书,本来是特级教师谈某某学科的,后来一想,一些教研员,尤其是一些能够拿得出钱来买丛书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方的学科巨头,虽然不是特级,而发行又必须盯住这些地方,自然名字得改一改了,叫做“名师谈某某学科”。

有的省市编地方课改教材,不问质量只担心市场占领,往往拉上地市一级的教研员做分册主编副主编,以争取和巩固教材使用与发行的份额。

有的报刊杂志为了吸引订户,也采用给你做一个封面人物,做一个人物专访的形式,希望发达地区能够利用经济实力及其影响,发动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订阅。同样的内心,换一个地方的发行,就换一位主编副主编,就换换封面而已,内容不必担心。

有些出版社为了巩固与教辅资料编撰发行的老关系,主动亲睐帮助出书。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份量,使出浑身力气,把其他教师的学生的统统拿来,取一个某某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书名来吓唬人。

非常可笑的是,一些人,就拿市场经济上的出镜率来说事。现在谁不知道很多报纸包括中央的一些大报,记者自己采写的文字极少极少,只占有20——30%,绝大部分都是花钱买吆喝的自言自语和自娱自乐,诸如特别报道、专题报道、专版,等等,有的还就是直接标以“广告”二字,杂志也是如此。

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对占据要害和有利位置的学科教研员为了发行量都毕恭毕敬地当面尊称为某省长某市长,都希望这些各霸一方的诸侯能够凭借自己的位置和影响来光顾和优待自己的书报杂志的订阅量。

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特区的人事制度,按照内陆的等级思维模式来推导,以为各地都一样。省一级的学校教师就是市一级里拔尖来的尖子骨干:市一级的远比区一级的水平高。而实际情况常常是,在特区急剧扩张的时候,在临时找不到人的情况下,什么人都要,甚至是档案等三不要,只要你人来就行,何况工资都是一样的,区镇甚至因为有更多的补贴实际收入还会高一些,只不过行政等级高一些的学校社会资源家长权力大一些。

因此,看符号来判断知名度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要看其实际做出了些什么,思考出了以及写出什么。

有的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凭借经济手法上换来身份符号,就浑身发肿迅速膨胀起来,还不断吆喝以提高关注度。

知名度靠要使用者特别是报刊杂志出版社的不断热捧,而关注度则是需要自己去不断提及不断重复不断进行不厌其烦的自造。

今天没有评上,就骂特级正高或者其他的什么获得者是马屁精关系户没有半点本事,明天一评上就马上拉大旗成立全国特级教师联盟正高教师联盟以及其他的什么联盟,自己封一个诸如秘书长之类的头衔干干,并不断使用这样的外人不知的自封符号。

更为可笑的是在文中在会场上还恬不知耻地次次重复说什么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北有梅兰芳南有某某某,把自己尚未入道连戏文都念不准的名字与梅兰芳连在一起,以貌似谦虚的态度来假惺惺的推介,心底里期待着不厌其烦的多次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戏剧界以外的总会有人相信的。

在所谓的记者未到场的采访文章而实际是自己写的文章中,不断加大对自己的称谓,什么什么家、什么什么专家、什么什么创始人、什么什么大师、什么什么第一位倡导者。记者凭什么知道靠什么定位,还不是自己在那里拔高自己封赏自己吗?

务实的人是不看名头的,更反感那些自言自语和自娱自乐类的吆喝,所谓知名度和关注度,在有头脑的人面前,在无所求人者的面前,都难以有一席之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