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策划3】教师,可以更优雅
教师,可以更优雅
策划/《教师博览原创版》编辑部 主持人/江湖一刀
优秀和优雅,虽仅一字之差,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优秀是外在的评选,或者说,是“秀”出来后让人感觉到的“好”的方面,优雅却是内在的认定,或者说,是内心沉稳、从容、淡定的状态及这种状态的外化。对女性而言,说到优秀,很容易想到“女强人”,说到优雅,很容易想到“大家闺秀”。对男性而言,说到优秀,很容易想到“事业男”或“成功者”,说到优雅,则很容易想到“谦谦君子”。
优秀者,大多剽悍凌厉,锐气逼人,优雅者,大多温润儒雅,文质彬彬。
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优秀”成为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至于“优雅”,在工作头绪纷繁、气氛紧张忙碌的校园里,似乎并不多见。不少人甚至认为,对一线教师来说,“优雅”简直是梦想般的奢侈。成天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教学生,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考核,更让人有雪上加霜之感——如此沉重、狼狈的情状下,何谈从容、优雅?
是否真是如此?在当下的教育格局里,作为一结教师,我们能否有属于自己的优雅心境和姿态?如果没有或者不够,我们应当如何努力追求?本期,我们共同关注“优雅”这个话题。(江湖一刀)
优雅教师:劳绩与诗意共存
(黑龙江)严中慧
教育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教师工作如同在走一条泥泞之途,优雅谈何容易?我从教15年,这并非从不优雅到优雅的生命历程,我目前所经历的,只是从不优雅到仍不足够优雅。保罗·弗雷勒曾说:“教师工作,既有趣又严格,它要求严肃性,以及科学的,物质的,情感的准备。它是这样一种工作,要求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培养特定的爱,不仅爱他人,更要爱教学所包含的过程。”教师工作是巨大的心灵与能力的挑战,每一个敢于做教师并配得起教师这一称谓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但实际上,教师并未得到应有的尊敬,教师前所未有的被批判与期待,陷入佐藤学所说的“存在论危机”中:现代社会的高效癖裹挟一切,高效几乎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的面目局促不安、丑陋粗鄙;教师在各种考试、考核、检查之间疲于奔命;专家们总是偏重“应然”理论的传递和说教,似乎掌握好理论就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而实际教育情境却是复杂的、非确定性的,教师根本不可能以那些教条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难题;近年来更出现了一个尖锐的新问题,网络课堂冲击了传统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人认为机器可以取代教师来教学。
教师身份因此变得可疑,教师工作缺乏自我价值认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也日趋紧张。独生子女家庭一方面对孩子骄纵溺爱,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教育寄予整个家庭的希望,教师责任和负担被无限扩张。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和陪伴,未成年的孩子任性妄为使教师工作变得凶险异常,“弑师案”接二连三发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困境,也是教师难于优雅的沉重的现实背景。在教育工作不能成为教师心灵家园的情况下,教师的优雅之路就会走得艰辛。
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还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我不能想象没有诗意的劳绩,但是我同样无法想象没有劳绩的诗意。同理,我不能想象没有劳绩的教师优雅。如果只是由于对教育责任的轻浮或对教育理解的迟钝,教师滞留于某种“美好”的优雅之中,投以大把精力做与教育无关的事情,那至少不是我理解和期望的教育生活。我所理解的教师优雅并不是衣服考究、妆容精致、山水阅尽和小资情调,而是在真实的教育日常里,跟勤力、耐心相连,跟倾尽自己从教育中感受的甘苦相连。我所理解的教师优雅,是劳绩与诗意的统一体。
曾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巧笑倩兮、顾盼有神的优雅教师的身影,而在我的脑海中,这些身影很容易跟我身边那些尽力维持优雅的教师形象叠合起来:超负荷的身心消耗,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起来,给他人一张微笑的假面。这些人前“优雅”、人后受罪的受难割裂是这些教师不愿被人所知的疼痛,这种现象同时也反映出粗粝的教育人际——人们对有光环的教师施以仰望,却认为普通教师做不到“优雅”是因为缺乏能力和修养。强装的笑脸之后是对自己失去存在价值的恐惧。无论这些优雅光环下的教师笑得多么绚烂,不要忘记:教师也只有一副血肉之躯!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优雅”,为这个词组赋予新的解释。我可以欣赏那种被人称道的优雅,但我决不热爱。我努力培植自己对教师的审美观,我懂得在教师们忙碌的身影中发现美。即使当教师穿梭于办公室、教室、操场中,步履匆匆发丝凌乱,当教师因为跟学生发生口角而流下眼泪,当教师在某些检查和评定中被粗暴地伤害……我们需要从中看到他们坚持的韧性,看到他们“敢于”爱教育的勇气,看到他们对自己命业的担当,看到他们在职业的光辉里所达到的神圣,也看到这其间的优雅。
唯有社会对教师职业更宽容、更理解,教师才能真正优雅。当社会不能对教师职业更宽容、更理解的时候,教师更要热爱自己,不能自注“鸡血”,不能把自己逼迫为挂着微笑假面的“优雅”教师。
在优雅来临之前,真实是她的名字。总是以真实的自己活着,这是人存在的起点。教师要理解自身,坚定地立足真实的自我意识,勇敢地直视自己的心灵图景,才能更加充满信念地投身工作,更有幸福感,教师工作才会更有价值,教师优雅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在《教学勇气》中,帕尔默举了这样一个事例:艾伦和埃里克都出生在手工技艺的工匠之家,两个人大学毕业之后都成为教师。埃里克为自己的出身感到惭愧,尽力掩饰自己,像其他知识分子那样说话办事,努力使自己“文明”,这让他十分苦恼;艾伦却毫不掩饰自己的出身,把手工技艺跟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联系起来,促使自己提升转化,他的教学基于自身完整,教学也像在做手工艺品那样环环相扣、画龙点睛。两相比较,高下立见。教师何以能够优雅?第一要素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另外,每个教师的教育人生都应与其自身特点相协同,教师的优雅也应该允许不同的风貌。因材施教不应该局限地使用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个性特点才是教师施教最根本的出发点。高谈阔论、气象儒雅的老师是优雅的,但这只是优雅的一种。在不同教师身上,内在的优雅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象,幽默的老师、天真烂漫的老师、严谨节制的老师都可以是优雅的。
我所理解的优雅,是怀特海所说的“对风格的感知”,是以个体的美学特质来进行教学实践。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说“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套用这个句式即是“回到每一个教师的优雅”。每个教师都是一座丰富的矿藏,教育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潜能发现与开掘的过程,一旦教师的潜能得以开发,就会生发出活跃的智慧,大大超过所谓的教师标准,优雅也就会适时到来——如果说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那么教师就是学生身边的生命样板。教师的自我认同,教师身体与心智的自我整全,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充满热情地工作与生活,这些都是教师优雅的基础。
教师优雅的第三个条件,在我看来是阅读、写作和行走。阅读、写作和“行走”,实际上并不会给教师造成更多的困扰,它们并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是很好的休闲。教师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理性和审美的提升,有时书中那些经历了时光积淀的经验确实能够启迪心智,帮助教师超越直接现实性,而迎向更光明的可能性;写作能够帮助教师省思,发现那些教育日常中视若无睹听而不闻的细节,改善自己的教育;行走能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与同行交流、与智者相遇的机会,从而改善独教无友、话语权缺失的教师处境,增长见识,弥合粗陋,趋于优雅。书籍虽贵,但尚在教师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写作发表不仅不用花费还能赚取稿费,就算去不起名山大川,还可以在家乡周边转转。忙碌和清贫不是教师束缚手脚的真正原因,受局限的心灵才是教师囿于现实困境无法挣脱的根源。
对我而言,教师的优雅既是一种属于未来的愿景,也是一种应该在即刻就要勾画的蓝图。我当然渴望体制能给教师更多的应许,但是没有教师心灵的“微革命”也是徒劳,从教师自身开始朝向优雅一步步靠近才是可以确信的脚下之路。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可以不浪费学生的生命,不让他们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我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见树见林。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学生不被填塞大量信息,他们如仰视星空般明澈地领受伟大原理。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和我的学生能优雅而自由地在贴近教育地面的低空中飞翔。
凭借一个词语的力量
(江苏)沈丽新
童年时候,读过魏巍的《我的老师》后,难以忘怀一个细节:仅仅有一次,她(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再大一点,接触到杨沫的《青春之歌》。记得林道静穿一身月白色旗袍,带着一堆心爱的乐器,去海边小镇做教师。无端的,林道静的形象与蔡老师的形象叠加,从此有个女教师的形象固定在我脑海中:月白色旗袍,执着教鞭假装要吓唬孩子,却又在微笑。那笑容,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我爱这个形象。在我童年匮乏的词语库里,却不知道可以用哪个词语去恰当描摹。在我童年、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里,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女教师。甚至在我的生活环境中,也从未邂逅过这样的女性。心智的成长,阅读的积累,终于有一天我顿悟:那个女教师(女性)的形象,“优雅”一词,足以言表。
那样的优雅,我以为只是艺术形象。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优雅,又怎可能优雅。何况,真的需要优雅吗?
这样的不解中,一晃,我也19岁——与魏巍笔下的蔡老师一样的年龄,而且一样站到了讲台上,站在了孩子们的中间。两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其间诸多慌张、凌乱、匆忙,当然也有很多愉快,就是不见优雅。“优雅”一词,彻底封存在我的文学记忆中。
脱产读大学回来,开始执教英语。比当年的蔡老师年长了好几岁,也正式作别了黛绿年华。眼神渐多笃定,微笑更见自然,语音也日趋低缓。有一次,一个女孩儿在作业本里留了张小纸条:“谢谢您用笑容给我们带来欢乐,我以后也要当一名教师。”这张来自学生的小纸条,传递给我一个明确的信息:教师的微笑可以让教师成为一个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台湾杨茂秀先生著有《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书中反应迟缓的阿龙同学把唐老师想象成了好老师——他为自己“找到”了好老师。唐老师在愧疚之后,的确在日后成为了阿龙的好老师,也成为了其他孩子的好老师。而我,在1997年那个春天,在读过那张小纸条之后,在被当作好老师被那个女孩儿“找到”之后,沉睡在文学记忆中那个优雅的女教师形象突然被唤醒。
有些茫然,更多的是不确定:我是不是应该、可不可以,也成为一个“优雅”的好教师?
这个词语,因为珍爱,遂放在心头很多年。不刻意要求自己一夕达成,只提醒自己:身为女子或者女教师,或许“可以”、其实“应该”,因为优雅而美丽。
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人生:持续阅读,习惯自省,勤于记录,感念四季更替时候所有的风花雪月,闲来与山水共情,空时品茗并侍弄花草,在音乐声里做家务……其实很没有追求,但却喜爱这样的每一个日子。在这种日子的滋养中,我深信自己待这个世界——包括孩子们——的心更加客观而宽容。
有时候,简直会有一种令人愉快的错觉: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不再轻易地站立到孩子的对面去,更不感觉自己身在高处。而是,我和孩子们真正在一起。我在他们中间,在他们边上,在他们身后,真正听到、看到、想到孩子们的欢喜烦恼:
那个天天不写回家作业的耀,每天必须经由我的陪伴才能补完回家作业,还常常因为请他补作业而对我发脾气。在他各种耍赖的背后,我看到一个缺乏亲情关爱的孩子在对我撒娇。我接纳他不准确的表现形式。
那个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明,因为批评他没有认真听课,他脱口而出的脏话,我解读成“我知道你不是在骂我,只是习惯了说粗话发泄情绪”,并提醒明说粗话是不文明的行为。
那个把自己卧室里能砸的东西全砸了的倩,妈妈和外婆急得以为得了儿童精神病。我却看到了倩因为妈妈再婚再孕的紧张与痛楚,一再恳请倩妈每天睡前至少拥抱一下倩,让她感受到不曾失去的母爱。
那个把父母捐给丧父同学的一半捐款隐藏起来并占位己有的涛,这个行为令父母痛彻心扉。我努力让涛爸接受每一个孩子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不同,建议他们在一定的经济范围内尽量满足涛的小欲望,别过分严苛。
那个每次新授单词默写经常错三分之二以上的东,我总是倒过来安慰他:没关系,我们还有单元复习,单元复习后你的默写一定会有进步;我们还有期中复习,期中复习后你的默写肯定会有提高;我们还有期末复习,期末考试时你的词组翻译当然不会有问题啦!
那个吃饭极其挑食的小不点成,个子明显特别小,几乎什么菜都不吃,就吃几口米饭。为了保证他每天中午吃好饭,我把他的座位调到我的对面。每天向他灌输各种吃蔬菜的好处,他开始渐渐吃一些蔬菜。因为他坚决不肯吃肉,我还经常帮他去除白菜炒肉丝里的肉丝儿,帮他挑净肉末蒸蛋里的肉末,帮助他逐渐接受更多的菜肴,并多吃几口饭。
……
这种对孩子们的体谅与懂得越多,站在教育现场就越能心平气和。而珍存在心间的那个词,也随着我当班主任而正式亮相。“优雅大气、明理自律”是我当班主任其间永远的班风。教室每年都会改变,不变的“班风”总是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报上方。凡是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身为教师,我自然要率先垂范。班风是身处这间教室里的每一个师生都该遵守的准则。站在教室里的每一天,这几个词语无时无刻不在叩问我、提点我。——我很乐意被这几个词语监督,尤其“优雅”一词。
这个词语,也渐渐走入孩子们的笔下。“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言谈举止要优雅”,“沈老师总是那么优雅”,“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长得像沈老师那么优雅美丽”……
也陆续听到身边年轻的同事开始用“优雅”一词描述我。她们不仅赠送我诸多赞美之词,甚至要表达“我们到了您这个年龄肯定没有您这样的优雅”的担心。这种可爱的担心里,我看到了一个词语的力量。
这个词语,在我的童年时候,躲在文学作品中对我完成启蒙;在我最初的职业生涯里,它是一份善意的提醒;在我其后的教育现场,它是一个标杆,我希望自己可以靠近它。现在,它是一个定位——为我的学生,为我自己。我希望自己能够带着孩子们,都能抵达这个高度。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岁月蹁跹,我渐渐走进中年时光,我竟从来不焦虑是否有白发与皱纹。我深信,即便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我也可以优雅地老去。
教师,可以更优雅
(四川)谢云
我执意相信,教育,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更美好;美好范围很广,优雅应为其一。除知识授受外,教育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其核心应当是,通过教育,使人心灵丰沛,精神健硕,气质优雅。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被急功近利绑架,被考试分数约束,似乎只有单薄、肤浅、粗俗,而不见从容、宁静、优雅。紧张的应试教育,正在造就一大批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教育要使人优雅,教育自身应当优雅;教育自身要优雅,教师首先要优雅。论及此,我们很容易把问题归结到体制、政策、环境等外界因素制约。无可否认,体制、政策之类束缚,的确让教师难以自由伸展,也让教师难以闲适从容。但是我始终觉得,优雅其实是源自灵魂的芳香,开在内心的花朵。就像戴着镣铐也可起舞,在艰困的教育现实里,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优美、高雅。
柔软:最优雅的心地
我时常痛感,今天的教师,太多坚强、坚硬,太少柔和、柔软。就是原本温情款款、心地软软的女教师,站上讲台,也往往变得强悍、粗暴,失却了女性应有的温婉、优雅——仿佛,一为教师,就必须态度坚决、神情坚毅、性格坚定、意志坚贞,必须说一不二,言出必行,令行禁止。甚至,越优秀的教师,越是如此——他们对学生,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总是言必行,行必果,总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其严肃、严格、严苛,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
所以我曾感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教师”,但是很难看到几个“好教师”——所谓的好,按我的理解,至少应该是神情温润、心怀柔软的。
这种“柔软”,应当包括:谦卑,善良,接纳,承忍,悲悯,不执着,能包容,善妥协,能退让——这既是习性,也是情怀,更是精神。我们笑,我们哭,我们快乐,我们悲伤,我们幸福,我们痛苦,都是因为有一颗“柔软”的心。作为教师,如果有这样的“柔软心”,就不会偏见、固执,不会暴怒、狂躁,不会莫名地大光其火。如果有这样的“柔软心”,我们或许就能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感觉到他们的心跳和体温,最终与他们“心心相印”。
这种柔软,看似脆弱,实则刚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最大特点,就是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教育的“水”,就是教师的柔情,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就是那高明的水上舞者,在载歌载舞的优雅行进中,使那些有棱角和缺陷的鹅卵石,渐臻完美。
宽容:最优雅的表情
长期以来,“严师出高徒”、“宽是害,严是爱”之类观念,让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担上“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所以,每当发现学生的某种状况,总是牢牢揪住,把它“放大”、“做实”,防患于未然,消灭于萌芽。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更不免厉声呵斥、怒目相向,或冷嘲热讽,或恶语中伤,甚至动辄以处分、开除相威胁。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样做,目的也很明确——杀一儆百,敲山震虎,威慑、警告其他学生不要效尤。
实际的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犯错误的孩子、出问题的孩子,会习以为常,变得无所顾忌,软硬不吃,就是那些未曾犯错误的孩子,也会感觉伤害,充满厌恶。我们或可自我安慰,美其名曰“爱的教育,严的管理”,可是,如果教育行为,不能让学生从心底受到触动,又怎能起到教育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方法,又怎么算得上真正的教书育人?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不是电闪雷鸣,疾风暴雨,而是和颜悦色、柔风细雨——疾风暴雨,只能让学生一时恐惧、逃避;柔风细雨,才能润物无声,浸入孩子心底,发挥长久功效。
慈悲为怀,宽容待人,这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成长和发展中的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正在形成,行为意识尚不稳定,出状况,犯错误,再正常不过。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并非有恃无恐,或明知故犯,而往往只是出于无知、好奇或天生的表现欲:偶尔的调皮,不用心学习,违反课堂纪律,跟同学争执或拉扯,诸如此类,仅此而已。
就此而言,没有宽容,就没有教育。我甚至觉得,对常人,宽容是美德,对教师,宽容则是必备的素质。因为,容忍孩子调皮,他们才有机会创造,容忍孩子犯错,他们才有机会在改正错误中,获得成长的经验。作为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宽容和善待学生,教育才能优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思自省,帮助他们自证自悟。
鼓励:最优雅的语言
“被认可”是每个人内在的深层需要。这种认可,表现为肯定、鼓励和信任,每个人都是在肯定和鼓励中长大的。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有差异,也有潜能,而且都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所谓的优秀与否,都只是暂时的,只代表着过去或现在,而并不证明和决定未来。即便是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只要我们多给一些真诚的鼓励、关爱,多给一些信任的眼神、微笑,他们的潜力和智能,就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
日本的一位幼儿园老师,在介绍本班孩子的美术作品时,特意举起一幅画,那上面,除一些不规则的横竖线条外,什么都没有。但是她微笑着说:“我数过了,这位小朋友的画中,共有24种颜色,他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小朋友。我为他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而高兴!”一幅看似一无是处的画,在这位老师眼中,居然也能得到一顶“最”的桂冠,这样的发现和鼓励,该给那个孩子以怎样的安慰和激励!
大量事实表明,好学生几乎都是被表扬出来的,坏学生几乎都是被批评出来的。现实的状况是,欣赏表扬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肯定鼓励后进生,但后进生往往更需要鼓励和期许。
当学生失去自信的时候,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当学生感到彷徨的时候,教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朵赞扬的微笑,一道期许的目光,几行淡淡的文字,甚至抚一下头,拍一下肩,鼓一个掌……这些,都会胜过千叮咛,万嘱咐,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他们心里,产生神奇的力量,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守望:最优雅的姿势
生命的成长是缓慢的,教育也应当是缓慢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守望;教育的秘诀,就是“三分教,七分等”——就像种下一盆鲜花,用心血浇灌,用生命等待,等待它们在时间中长大,枝繁叶茂,开出花朵。显然,等待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就像生活的过程,远比生命的结果重要一样:真要看花,到花店里看去,保管看够。但花店里的花,可能会给人美感,却无法给人“时间感”。人作为“时间之子”,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这种“时间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成名之作。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16岁的中学生,他成天在校园游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全都腻透了、烦透了。他被学校开除后,也丝毫不感到难受。他在街上晃荡一天一夜后,跟妹妹菲比诉说自己的苦闷和理想:“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或许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诠释。成长需要等待,教育需要守望。守望,不是放纵自流,也不是拔苗助长。守望,是一种严格的看护,一种智慧的等待。好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守望者”:哪怕是一株“野草”,他也会给它足够的生长时间,因为说不定它能开出让人惊喜的花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就像每朵花的开放都有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强求所有花都在春天开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它们足够的时间。
我愿意相信,守望是最重要的教师素养,是教师最积极、美好的姿势。
气定神闲做优雅教师
(吉林)耿玉苗
张扬个性的时代,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优秀,各有各的“一招鲜”。但,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优雅的吗?优秀距离优雅究竟有多远?
有的教师获得了无数红皮证书、金灿灿的奖杯,赢得了无数鲜花与掌声。他们是兢兢业业的代表,他们是教学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是学贯古今、学富五车的“经师”。他们的课堂教学堪称艺术,学生的成绩独占鳌头。但他们眼里只有“分数”,他们心中只有“升学”,而没有“人学”。这样的教师不能说不优秀,但离优雅还很远很远。
优雅的教师能够摆脱繁杂琐碎的泥淖,于纷纷扰扰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善良。他们在凡尘俗世行走,不避开车马喧嚣,依然能在心中修篱种菊。
一.优雅教师有仁心
眼中有人,心中有爱,关注生命,温暖生命,成就生命,这是师者的仁心。优雅教师因其自身的从容淡定,会用心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远离恐惧、害怕。他会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学生,无论他们丑陋还是美丽,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笨。始终愿意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爱,无条件地接纳他们,这是优雅教师大度的体现。
有一位教师,学历不高、水平不高、个子不高,相貌也很平平,却深得家长和学生爱戴。她每次有接新班,家长们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到她班上。她凭什么赢得大家的爱戴呢?校长设计了一份问卷,发给每个学生,上面有一道题:老师最喜欢谁?问卷收回来的时候,校长吃惊地发现,每张问卷上的回答都惊人的一致——老师最喜欢我!校长又设计了一份问卷给家长,上面是同样的问题:老师最喜欢谁?几十份问卷收回来,答案又是惊人的一致:老师最喜欢我的孩子。
这正是我所认同的优雅教师:她(他)能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把自己的关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优秀是物质生命的价值呈现,优雅是精神生命的卓越彰显。真正的优雅,就是这般,不张扬,不炫耀,朴素、柔软、大气。真诚待人,坦诚做事,忠诚自我。
二.优雅教师有修养
勤于课堂耕耘,乐于教书育人,用行动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改变学生,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美在其中,神在其上!”优雅的教师,以儒雅示人。这种“儒雅”的精神气象,体现在他(她)的举手一投足之间。
优雅,是优美和高雅的完美结合。优雅教师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有独特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优雅教师举止文雅,志趣高雅,即便是离开课堂,走出校门,也会活得灿烂如花。或投身大自然行走于青山绿水间,或拿起笔来记录简单的岁月,或举着相机定格不可错过的美好,或怀抱吉他歌唱幸福……
于永正老师是个标准的戏迷,不折不扣的票友,他一亮嗓子,四座皆惊,观众们甚至连鼓掌都忘了,他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领略三大国粹之一——京剧的独特魅力。
“江南才子”张祖庆老师具有浓浓的书卷气息,他热爱艺术,喜欢电影,他的微电影与微写作课程巧妙把电影资源引入课堂。他带着学生接受艺术的洗礼,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过一种有品位的生活。
优雅教师必是热爱生活的教师,他(她)会用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把幸福的感觉传递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个有幸福感的普通人,何尝不是一种优雅?
在优雅的背后,必定是阅读润泽着一个人的精神品相。薛瑞萍老师酷爱阅读手不释卷,她的学生也读书破万卷。《说文解字》中这样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许多良好的习惯、行为、品德,都不是能教授的,而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永恒的真理。一个爱阅读的优雅教师,必定能够成就一间爱阅读的教室。
三.优雅教师有情怀
优雅教师是受人尊敬的精神贵族,远离平庸,超凡脱俗,他们立足当下,目光长远,大智若愚,举重若轻,有赤子之心,有一份朴素的教育情怀。
有这样一位郑老师,在一所普通小学任教,班里的孩子家境都不宽裕,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民工家庭。班里有个孩子的爸爸会吹葫芦丝。郑老师请这位家长做志愿者,从二年级开始教孩子们吹葫芦丝。
起初,孩子们不得要领,吹奏的哪里是曲子,分明是噪声。邻居班的老师和同学受到噪声干扰,有些不满,甚至提意见让郑老师放弃训练。有的家长并不十分理解她的做法,持反对意见,说还不如省下时间做点练习题来得实惠。郑老师顶着压力,继续鼓励学生训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吹着吹着,吹出了《多情的巴乌》,吹出了《森林的歌声》,吹出了《月光下的凤尾竹》。更重要的是,他们吹出了勇气,吹出了自信,吹出了艺术气质。吹着吹着,他们一起走出小小的教室,走向市里、省里的秀场,最后,登上了央视少儿春晚的大舞台。
那一刻,郑老师在台下深情地望着孩子们,笑了。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五年前,孩子们刚开始学吹葫芦丝时,她曾对孩子们说:“将来你们总得有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就算考不上大学,上不起大学,会吹葫芦丝也不会让你饿肚子。咱们得好好学,好好练啊!”
郑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优雅教师总是这样,能读懂家长眼中的期待,孩子眼中的渴望。他们总是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他们既脚踏实地,又不忘记仰望星空。立足每一个最美好的当下,认真经营每一个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
做一棵明媚优雅的树
——写在“青蓝工程”收徒之际
(江苏)杨丽
各位即将踏上讲坛的年轻人:
你们好!
前天接到校长室通知,“青蓝工程”启动仪式上,要我作为师傅代表发言。我女儿很好奇,老师还有师傅徒弟哒?什么时候算“满师”呢?我想了想告诉她,其实我到现在仍然没有满师!这是实话。两年前,我从高年级回到一年级,同年级的老教师周光琴和尤玉萍手把手教会我怎样教拼音,如何教生字。所以,对于已经执教十几个年头的我而言,做教师,永远没有满师的一天,因为,每一天都是学习的开始,每一个身边的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受学校安排,并不够完美和成熟的我们,成了年轻教师的师傅,其实所谓师徒一场,只是相互携助前行一段路程而已。我们在成就徒弟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所以对这样的机会,心里,存有一份感激。
我很喜欢浙江大学开学那天,迎新横幅上的这句话:“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作为一名在“教海”摸爬滚打多年的女子,的确是“不倾城,不倾国”的,唯有滚打的姿势还算明媚、优雅,因此想与你们分享我那些算不上故事的故事。
很多故事里,教师都是带着悲情色彩的。或者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或者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而很少有主流舆论谈到教师可以健康快乐,可以时尚靓丽,可以贤妻良母。甚至,我们前段时间研读的师德范本教材中,所举范例大多为身残志坚、热血牺牲的教师,读后,敬佩之余又不禁心生感慨。我想说的,其实,苦情悲怨不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主流,至少,不是我的生活主调。十几年来,我始终幸福快乐——我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做教师这份体面的工作让我找到了理想对象,建立了幸福家庭,也获得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活得满足而踏实。有舒服自在的工作氛围,无需拍马奉承金枝欲孽,在平和从容的舞台上,只要认真舞蹈,总有欣赏的掌声。有始终关心我支持我的家人,上慈下孝,知足常乐。有一群贴心的闺蜜好友,一起吐槽聊天,一起旅行喝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最近,“大树理论”在网上非常红火:成为一棵大树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时间、不动、根基、向上、向阳。看着你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想起自己的教育历程,我希望你们,不仅要成长为大树,更要成了一棵站立于明月清风之间,明媚优雅、笑视苍穹的大树。我有三句话送给你们——
第一句话:打开窗。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会有两棵树,有的人在两棵树之间跳来跳去,有的人会长时间呆在一棵树上,当然也有人坚定地只呆在一棵树上,这两棵树是——积极与消极。我向来是坚定地呆在一棵树上,并且打开心灵之窗,让阳光照进来。自己喜欢身边的人和事,就有阳光普照。我们没办法改变这个社会,只能自己去调节和适应。所以,快乐是一种心态,洒脱更是一种态度。
工作和生活中点滴的细节,都是我快乐的源泉。有一天,班级里的恩溪同学洗了澡换了袜子,就让我开心了好久。可笑吗?不可笑,因为他终于接受了我长达一个星期的唠叨。再有一天,课堂上黄同学、徐同学站起来对我说,我的好朋友有杨老师,还有某某某,某某某,这让我开心了一个星期。虽然孩子们会偷懒,会撒谎,会捣蛋,会流鼻涕,但只要记住,不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歇斯底里、面目狰狞的过客,这一切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
在工作中,经常会接到紧急、额外的任务。曾经有一个暑假,整整加班28天;曾经在期末复习期间参与撰写《百年老校》系列故事,不仅挑灯夜战查《武进县志》、《武进教育志》,还要在紧锣密鼓的复习间隙四处采访;曾经为了撰写新校落成的电视片脚本,访遍老“实小人”……有人说,这些事情与你的专业关系不大呀,我说,有任务交到你手里,就看你怎么看。有些人,看到的是劳累疲倦,和划不划算的价值判断。我看到的,是一种信任与肯定。我父亲经常教导我:“你年轻,多做点,大家信任你的能力才会有事情给你做。”“士为知己者死”,大约如此,我们人大约还是需要一些心窗豁亮的侠气与憨气的。“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它只是祸福的容器,就看你自己把它变成什么?”成亦心态,败亦心态。
第二句话是:不要悔。
人生的秘诀之一是: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选择做教师,享受了它“旱涝保收”的稳定,收获了每年近3个月的闲暇假期,或许,偶尔还能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感。为此,我们也应该坦然承受这份职业背面的负担和情绪——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日益暴躁的脾气,各种随之而来的职业病痛,家长与社会的误解,晋升职称的连续阵痛等等。
去年我参评常州市骨干教师,当时正值我先生急性胰腺炎住院期间。在病房里,为了赛课我连夜备课至凌晨,教具准备成熟时天光已经大亮,再匆匆打车从医院赶赴赛场,终于课堂教学得了最高分。过五关斩六将,从三千多人中杀出来,到最后一关时却因为论文被卡住,最后败北。沮丧是难免的,但我不后悔。坦然淡定地接受失败,积聚力量卷土重来,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摘到自己梦想中的苹果。
做教师,没有华服珍馐,也很少有悠闲的时候,等人到中年,你会发现真正疲惫和动摇的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是你内心的彷徨。特别是身边总有那么一些老教师,会用琐琐碎碎的只言片语动摇你原本就不甚牢固的信念——“我们女人,照顾好家庭孩子即可,工作么带得过就行啦。”“我的**同学,当年成绩比我差远了,如今人家混得多好!唉,如果当年我不做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我的青春和年华,得到了什么?早知今日……”诸如此类,这些看似正确的负能量会无限放大,直至你的内心深处。甚至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必要。
对此,我希望你们读一读爱因斯坦关于“猪栏理想”的阐述。“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生活过得富足、安乐,应当是我们追寻理想,努力工作之余的副产品,是自然而然带来的馈赠,绝不能将其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否则,吃饱,穿暖,安于享乐,缺乏理想与坚持的我们,与猪栏中的猪又有什么区别?
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不抱怨,不回头,不说“当初怎样就好了”,只看当下与未来,这样,日子才有奔头。我一直对我的孩子们说:“不抛弃,不放弃,不管昨天怎样,要把今天的事情做到最好。我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们也能做到。”
第三句,不停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问一位执教老师:“你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回答:“我花在这节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他一直在为备课而学习着、思考着、准备着。
与这位老师不同的是,除了备课,生命中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美好事物还有太多太多——我喜欢研究美食,喜欢学习书法,喜欢写游记,喜欢花一个月时间专攻一本书,喜欢和同伴一起研究E课堂,微课视频,喜欢学习新事物。因为像一块海绵吸收很多东西,所以能够在很多条线的工作上帮个小忙。
在星辰学校的十年,“金色的十岁”成长仪式,“感恩的心”毕业典礼,“大手牵小手”亲子庆六一活动……导演兼策划兼化妆师兼服装师。孩子们说,杨大侠,你太牛了!我说,好好干,长大后,你也可以这样牛!
2012年夏天,与庄荷娟老师携手参加网络教研比赛,一点一点从头摸索起,看专著,习方法。一路从区出线到市,从市出线再到省,通宵的奋战与满嘴的溃疡,终于收获了一路芬芳。工作与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等着我去享受,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去探索,所以真不能停下脚步,因为,青春易逝,时光如电,我们等不起。
未来的日子里,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你们可能在浮沉中会有窒息之感。但我仍然希望你们,记住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很重要。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这样的心态,相信生活中会多一些“负氧离子”,打开窗,便能看见清风与阳光。
亲爱的你们,准备好做一棵怎样的树了吗?
从“追逐优秀”到“各自优雅”
(四川)张春玉
在学校管理中,最让人纠结的莫过于年度评优。据我所知,全国大多数地区对优秀,都有有严格的名额限制,从1%到20%,多少不等。物以稀为贵,优秀自然成了抢手货,大多数老师都想试一试,争一争。面对此情此景,我总禁不住要想,剩下的老师难道就不优秀吗?除了稀少的优秀名额,老师们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
我园曾经有位教师,安静而内秀,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和办法,班级孩子行为习惯好,思维活跃,家长团结一心,三年来,班里非但没有一个孩子转学,很多孩子还恨不得再多读几年幼儿园。这样一位深得家长和孩子爱戴的老师,在年度评优时却多次落选。有同事建议她不要只埋头做事,还要“秀”出来让大家看到。她无奈地说,我专心做好自己就是了,为什么非要“秀”给大家看呢?
这位老师的观点,让我有了强烈的共鸣。
我清楚记得,在幼儿园发展初期,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很优秀,我们都变成了一只忙碌的蜜蜂,哪里有花香就往哪里扑,结果却是,各式各样的花粉装了一口袋,却无法酿出有特色的、高品质的蜂蜜。后来,我们静下心来,以“精致、品质、优质”为目标,以教师成长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园本研修为平台,以专项活动为载体,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策略。当我们沉浸其中,把“优秀”抛之脑后时,蓦然抬头,迎来的却是鲜花与掌声,赞赏与鼓励,以及久违的“优秀”,颇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全园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氛围,即“任你怎优秀,我自独优雅”。优秀不再是稀缺资源、抢手货,因为与获得别人认同的“优秀”相比,大家更在意自身是否有成长,是否取得新成就,言行是否更“优雅”。
在我看来,优秀是一种结果,一个称号,一种荣誉,主要由他人评判,评判过程中,是否能恰当地“秀出”自己非常关键,这对一些不擅长“外秀”(仿自“内秀”)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优雅是一种状态,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气质,重在内在修养,内心感受,无需他人评判,人人皆能修得。优秀需要不断争取和表现,优雅则需要不断积淀和修炼。优秀是少数人的山珍,优雅是所有人的盛宴。
因此,在管理中,我一直跟老师们交流,与其追逐优秀,不如各自优雅。而从“追逐优秀”到“各自优雅”,关键在于要实现从“他人认同”到“自我认同”的转变,“自我认同”的关键则是,让教师清晰地感受到自身成长,有成长感和成就感。
在引领教师们“走向优雅”的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是梦想领航,唤醒心中沉睡的自我。一个优雅的人,一定是有梦想,充满朝气,自动自发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上现实的磨砺,梦想与激情逐渐褪去,直至沉睡。记得幼儿园第一次做“梦想发布”的时候,大多数老师的感受就是:梦想?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似乎“孩童专属”的名词。老师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回忆、思考,最后有近一半的老师表达的是“多挣点钱,孩子健康,家庭幸福”之类梦想,让在一旁跃跃欲试,想要提供支持的管理者们束手无策。在一年后的“梦想回顾会”上,看到梦想实现的老师们兴高采烈地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收获,终于有老师忍不住了,激动地说:“我想我应该为自己而活。”渐渐地,老师们的梦想越来越实在,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我也欣喜地看到,在梦想驱使下,老师们开始积极讨论,主动借阅图书,撰写文章,做经验分享,幼儿园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是自由为舵,坚定不移地朝着梦想前行。一个优雅的人,内心一定是自由的,只有心灵自由的人,才能在茫茫大海中辨明方向,才有毅力追逐自己的梦想。试想,身困牢笼的曼德拉,如果心灵也被囚禁,必定会沦为真正的囚徒,直到生命终结。而在学校教育里,自由源于信任,基于尊重,需要管理者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与教师平等对话,陪伴教师成长。同时,还要解除束缚教师的绳索,让教师没有牵绊。为此,我们破除了“安全一票否决”的惯例,用“是否存在过错,是否造成不良影响”作为安全事故的处理标准;建立基于自评的“一对一沟通考核评价模式”,并将教师个人成长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探索建立以“走班”为主的课程模式,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研究及学习方向;形成了以交流碰撞为主、轮流坐庄、完全平等的读书会以及园本教研模式等等。在没有安全压力和行政干预的环境里,老师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做真正的自己。
三是自信为帆,助力翻越艰难险阻。一个优雅的人,必定是自信的,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基于对自身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自信如同引擎,为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帮助我们翻越各种艰难险阻。我们倡导“做最好的自己”,但前提是客观认识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鼓励老师们直面问题,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展开学习与研究,最后将成果整理成册,在一定的时候,通过对册子里的文字进行前后对比,让老师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幼儿园里有各式各样的小社团,随处可以交流与讨论;我们鼓励老师们走出去,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不同层次的专家、同行对话;我们非常重视总结和梳理,每走一段一定会停下来回头看一看,有时我们会很惊讶,过去看起来高不哥攀的山峰,我们居然翻过了一座又一座,过去认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居然全部都跨了过来,每到这时,大家相互间都会报以会心的微笑,自信让我们更勇敢,自信让我们更优雅。
如今,在我们幼儿园,年度评优已经变得非常轻松、自然。我们采取“先推荐,再评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最常用的表达句式就是,某某老师今年在某方面进步特别大,她适合当优秀。“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做更优雅的自己”已经成为老师们对“优秀”的共同认识。放弃对优秀的追逐,转而对自身成长的关注,老师们如同一园灿烂的花朵,优雅地绽放着。
客观地说,优雅是难的,也是容易的。难与易,看我们怎么理解和面对。一个人处于衣食无周的窘境里,优雅的确并非易事。但在绩效工资实施后,中小学教师再怎么也不必为衣食而忧。工作辛苦劳累是事实,但再辛苦劳累,也难以真正遏制心灵的舒张、坦然和优雅——说到底,优雅其实是一种个体气质,一种精神面貌,而这种气质和面貌,是内心状态的外在显现。
要真正实现心灵的舒张、坦然和优雅,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心灵世界的重建。这两者,都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在努力争取自身权益获得保障的同时,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心灵格局以改变自己的精神气象,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功课。
谈论教师的幸福时,我曾说,幸福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因为,只有教师幸福,才可能有学生的幸福。倘若教师都难以感受到幸福,学生又当从何处体验幸福呢?优雅也是如此。没有优雅的教师,就难有优雅的学生。很难想象,一帮满脸焦虑、满怀困顿的教师能够教育出从容优雅的学生。
所以,追求优雅,让自己更优雅,应当是每个教师自觉而必然的追求。(江湖一刀)
刊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6年2期。刊出时因容量有限,后两篇被拿下,非常遗憾。在这里呈现出专题原貌,并向两位应邀参与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