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赏析
瓷胎画珐琅,就是在瓷器上烧制珐琅彩画,这种工艺最早的记录是由法国布罗伊斯市(Blois)附近的切特尔劳特小镇(Chatelrault)上的吉恩(Jean)与亨瑞·图汀(Henri Toutin)两位艺术家在17世纪30年代后期发明的。
珐琅彩因为一直是皇帝参与制作,所以图案奢华,取材制作要求苛刻,富有宫廷气息,是清代制瓷技艺的最 高体现。粉彩虽然说是异军突起,然而早期在珐琅彩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到乾隆后期才渐渐居上。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珐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称完 美的制作工艺都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时期到清雍正时期到清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均说明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其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带来了珐琅彩“彩瓷皇后”的美誉。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在景德镇窑选用上好的素白胎瓷器,用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在内务府造办处彩绘,再二次入炉烧成。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绘制珐琅器的珐琅料有进口和国产之分。康熙朝用的都是进口料,因量少而十分珍贵,也限制了珐琅彩瓷的产量。雍正皇帝也十分喜爱珐琅彩,他亲自过问珐琅彩料、图样、绘图、器型等方面情况,并传旨令人照办。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造办处成功地自行炼制了珐琅料,参与珐琅彩瓷的绘画和写字的宫廷书画家也越来越多,珐琅彩瓷的生产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旧有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九种颜色,后来又增加了软白色、香色、淡松黄 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 色9种新样,既增加了珐琅彩绘的表现力,又使珐琅彩瓷的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捉襟见肘的窘态。于是,珐琅彩瓷进入了黄金期。
珐琅彩瓷器作为清康雍乾三代皇 室的秘制秘藏之物,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品制作的崇高成就。由于其创制初衷和工艺要求的特殊性,其艺术成就空 前 绝 后。又由于其存世流传稀 少,一般人士无极特殊机缘无法拥有。珐琅彩瓷器的历史虽离我们仅有200年左右的时间,但其特殊的身世又使人颇感神秘,其高超的工艺令人神往。虽然对于传统的瓷器艺术品收藏观念而言,珐琅彩瓷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繁复奢华的制作被认为并不高逸。但珐琅彩瓷器的创制确实影响了后世乃至今天的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我们今天要做的是研究这种特殊的工艺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保护好现存的珐琅彩瓷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