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就有官运?—“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八十二
有能力就有官运?
御史大夫张汤因掌管刑事多年,待人严酷,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先是赵王彭祖告发张汤,武帝使御史中丞减宣彻查,减宣是个有名的酷吏。
后来丞相庄青翟使三长史:朱买臣、王朝和边通也告发张汤。两边夹攻,终于告倒张汤,汤不得已自杀,得以保全家族。
先前所说的另外两个盗贼出身的酷吏义纵和王温舒也先后被灭族,其中王温舒被灭五族,汉史中都是少有的。
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酷吏往往没有好下场?张汤任职御史大夫多年,做事干练,而且很清廉,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五百金。除了俸禄外,没有任何贪污腐败。
因此像这样的官员放在今天也不失为一名干吏。为什么这样的官员没有生存的土壤?
从职场角度来看,其实任何职位或人物都是适应组织需要的。如果当前组织需要,则有可能安排相应的职位,并因岗选人;如果不需要,则相应的岗位和人物就撤并。
张汤的存在是适应汉武帝执政前期的需要。武帝即位后的前期,百姓适应文景之治,希望看到的官员都是清廉自守的,这样百姓才有可能信服,遵从号令,尤其是对于掌管刑事的官员。
而且武帝在一段时间内,穷兵黩武,长期对匈奴作战,需要大量的军需资源,这些资源就需要从百姓手中获取,这种组织需要注定要用严酷的手段。那么张汤的清廉酷吏就很好地适应了这个阶段的组织需要。
等到北方战事结束,大规模的军需物料不再成为组织需要,酷吏的作用就打了折扣。而且随着政局稳定,人心思逸,各地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开始盛行,张汤的清廉之举自然很难与事业环境因素相匹配。
所以清廉酷吏就不在与组织需求和环境适应,张汤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项目职位和人物都是临时的,没有真正能一直炫耀的人物,所有都是无常的。这与组织需要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请思考:你能否列举出另外一个案例:个人很有才能,却与当时的事业环境因素不匹配,导致个人职业发展不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