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都让“15%的人做不完”会怎样?

  在网络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语文改革太急?教授上书猛批教材总编温儒敏:不顾念中小学生》https://mp.weixin.qq.com/s/s5mnLby3QoxIHffBfojoUA

  文章的内容是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给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写的公开信《敬问温儒敏:你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文章的主题是在批判新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的一个观点: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在文章中读到,对于这个说法,温儒敏有一个说明:“网上疯传我三句话,都是标题党所为,需澄清一下。我没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我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

  这个说明正好作者所言:“但在我看来,你的声明与'标题党所为’的'温儒敏说’,本质上并无二致,都在强调大力提高语文高考尤其是阅读考试的难度。”

  温儒敏的说法我早就知晓,只是没有细想这个观点。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让我想了以后出了一身冷汗的问题:

  如果所有的高考科目都主张并实践“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会怎么样呢?按照温教授的观点,作为选拔考试的高考是应该这样的。

  但是,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家长会怎么想怎么做?学校和老师会怎么想怎么做?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一名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所在的学校都不愿意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女、学生成为那“15%”中的一员的。那么,针对高考欢度的增加,题量的增加,必然的结果是,学习的难度提升,训练应试速度的教学和培训会增加。这些增加的时间和空间从哪里来?只能是从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休息时间中挤出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如果高三的训练不足以解决跳出“15%”,那么,“增加”就会转嫁到初中、小学。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会去为“不成为15%做不完的人”而努力奋斗的学生。

  最终的结果能是:这个“15%”不一定能增长学生学养的厚度,但一定会抢夺学生生命的长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