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
有人问:
少阳是半表半里是否是仲景本意?
什么是半表半里呢?网上找到流行的说法如下,这也是某某派的说法:
指病变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例如少阳病,在三阳来说,已离开太阳之表,但又未入阳明之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称为半表半里证。
这样的说法正确吗?当然是错误的。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宋本《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在《伤寒论》中,所谓的阳是指太阳,阳明,或少阳,所谓的阴是指太阴,少阴,或厥阴。病人“头汗出”是太阳中风,故而说“汗出为阳微”,“阳微”是指太阳稍微减弱。脉沉是病入里,病人有汗,故而非少阴病,而是厥阴受病。
太阳与厥阴并病,太阳为表,厥阴为里,疾病既在表,又在里,故而说“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像这种“半在里半在外”,不是特定的病理概念,根本不需要特别关注,但为什么很多学中医的人会特别在意呢?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少阳是什么,所以把少阳误解为半表半里。
人体有足少阳胆经,有手少阳三焦经,《伤寒论》中的少阳就是指此二者,少阳病是此二者受病,足少阳经位于人体侧面,支配胸胁,故足少阳病则胸胁病,少阳者动。假如意志不坚定,认识不清,就会被旁门左道所惑。《伤寒论》: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故而认为阳明为里是错误的想法,阳明居中,而少阳更在阳明之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