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药企的溶剂精馏为什么做不好?【精馏估算普及贴】
很多药企生产中都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溶剂使用后质量都会下降,会混入一定比例的水分、其它溶剂、产品其它杂质等组分。使用后的溶剂要么当危废处理,要么选择处理后重新套用。伴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危废处理成本也在提高,并且很多地方因危废处理企业的处理能力不足,药企想花钱处理都处理不了,只能库存在企业内部,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库存压力和安全隐患。从经济角度讲,溶剂经过处理后套用是最经济的。从技术角度讲,很多常见溶剂的处理还是挺简单的,但为什么大多数药企的溶剂回收都做不好呢?
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很多药企溶剂回收做不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一些:
领导没关注溶剂回收这个问题,没有废溶剂还可以回收套用的概念。企业内管理人员可能还停留在废溶剂一直都是花钱处理(甚至外卖有处理资质的工厂还可以赚点小钱)的理念上;
想上溶剂处理的设备,如精馏塔。但客观条件受限,如场地不足。
已经上了溶剂处理的设备,但达不到回收效果。这种情况其实是技术受限,缺乏专业的设计、设备制造、安装以及调试技术。
找设备加工厂买了设备,厂家也承诺能达到我们的处理要求。设备安装完成后确实达到了处理要求,但这套精馏流程不好用。操作、控制以及生产稳定性很差。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企业为了省去精馏塔的设计费,直接找设备制造厂家买设备,设备马马虎虎也能用。但企业内没有人知道怎样去调试、优化、改造设备,设备带着先天缺陷在使用。
设备投资昂贵,不想上。这种情况实际是没有科学的计算成本,只考虑到投资和今后运行的成本,未综合考虑新溶剂采购成本和EHS的环保成本。并且若采用最常规的填料塔来回收,造价一般企业应该都能承受。
担心采用回收溶剂后,不会做生产工艺的验证和变更。这个问题也不难,同品种同岗位的溶剂套用验证很简单,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谁提出的方案由谁去实施,各个部门都不配合,做好了没奖励,做不好被看笑话,所以不想去改进。各个部门都不愿意提溶剂回收方案。这种情况在有些企业内还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是技术报告,解决不了溶剂回收过程中各个企业客观条件受限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企业经济困难问题,甚至连药企人员对溶剂回收的观念都改变不了一丁点。本文只能从技术角度,试着分析一下技术问题。期望对有一定化工基础的读者有一点启示。为缩小范围,本文只描述精馏这种方式的溶剂回收。
技术是一个黑盒子,既封装在深奥晦涩的微积分公式中,又封装在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中。我试着把精馏或溶剂回收的黑盒子拉开一角,让普通的没有接触过精馏的人也能看懂。为浅显易懂,本文不会出现晦涩的专业术语(术语只有“共沸”一个,如果读者共沸看不懂,那就没必要去估算精馏了),下面首先说精馏塔的设计。
设计最大的问题前面也提到了:绝大多数药企很精明,管理层不愿意花几万块钱去买一套设计图纸,而更愿意让设备制造商来“免费设计”。如果企业没有懂精馏的人,很多时候都是省了小钱丢了大钱。这可能也跟国内的大环境,对知识和技术的尊重程度不足有关。希望几十年后,国内能达到尊重技术接近尊重领导的程度,那祖国的腾飞就更快了。
闲话休提,设计是专业人员干的事情。对于一般的读者(专业人士对于精馏肯定是采用直接手工或软件模拟的方法,不用看下面的内容),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估算方法。估算的作用是:可以看一下这个溶剂精馏的价值大不大,普通精馏的方法是否行得通,如果行得通大概的前沸、成品和高沸大概数量多少。
其实从严格的精馏计算来说,下面的估算方法是“错”的(错的地方主要有:把“沸点”近似成“相对挥发度”,且认为塔板高度无穷,不考虑回流比塔板性能等等因素)。但这个错的估算方法,对于非专业人员进行估算,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
某企业有一个待回收溶剂,成分如下:乙酸乙酯约90%,乙醇约5%,水约4%,其它未知杂质约1%(备注:这里的各物料组成可以是根据各物料投料量预计的组成,但最好采用实际有代表性的取样检测后的组分来计算,这样更准确),要求回收后的成品质量标准是:乙酸乙酯≥95.0%,乙醇≤0.5%,水分≤2.0%,其它未知单杂≤0.5%,总杂≤1.0%。每天大概有2000L溶剂需要回收。
首先我们要打开一本工具书,程能林老师编著的《溶剂手册》,图片如下,最新的版本已经是第五版了,欢迎各位经常接触溶剂的朋友手边常备一本。
打开工具书,首先把精馏的每个组成的沸点找到,然后找到所有的共沸组成及其对应的共沸温度【备注:从手册中没找到某些溶剂的共沸组成,并不代表其不会共沸哦,毕竟溶剂共沸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一般两个溶剂沸点相差超过40℃,可简单看做没有共沸。查共沸比较好用的是用软件模拟,如Aspen或Pro II。另外,精馏流程模拟最好也是用这两个软件,诸位如果会用这两个软件,就不必看本文】。如下图,可以查到相关的共沸组成。
上图是乙酸乙酯查到的,还要查一下物料中乙醇、水的共沸情况,把各种溶剂以及涉及到的共沸都登记下来,按照沸点从低到高排序,见下表。
序号 |
按沸点排序的百分比组成/% |
沸点/℃ |
1 |
水(9.0),乙醇(8.4),乙酸乙酯(82.6) |
70.23 |
2 |
水(8.47),乙酸乙酯(91.53) |
70.38 |
3 |
乙醇(30.98),乙酸乙酯(69.02) |
71.81 |
4 |
乙酸乙酯 |
77.11 |
5 |
水(4.0),乙醇(96.0) |
78.17 |
6 |
乙醇 |
78.32 |
7 |
水 |
100.00 |
从上表分析,本精馏需要去除的乙醇和水,只能通过出前沸的方式去除(有的体系是先出成品,这要看物系的共沸情况。如甲醇和水的体系,先出的是甲醇成品)。要摘除多少体积的前沸?可以通过简单的物料衡算完成。假设精馏塔分离效果非常好,乙醇在2000L的混合物中大概有2000×5%=100 L,水也一样有大概100L。从塔顶最先出来肯定是沸点最低的三元共沸物(就是三个组成的共沸物。精馏操作的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回流比从塔顶全部采出)。假设水分全部从三元共沸物中出来,那三元共沸物的体积有100/9.0%=1111 L,三元共沸物中含有多少乙醇,可以简单计算一下=1111×8.4%=93.3 L。
上一个步骤的计算可以看出,塔顶出1111 L的三元共沸后,体系里面的水已经全部除光,乙醇去除了大部分,还有100-93.3=6.7 L。塔顶出完三元共沸后,按理接下来应该出沸点第2低的水和乙酸乙酯的共沸,但体系中没有水,这个共沸组成不存在,所以接下来出的是沸点第3低的乙醇和乙酸乙酯的共沸物。要去除完里面的6.7L乙醇,还需要出6.7/30.98%=21.6 L前沸。此时体系中可看做只剩下乙酸乙酯,下一个从塔顶蒸出来的肯定是乙酸乙酯。上表中沸点5/6/7的组分不存在。
整体而言,这个体系大概需要出1111+21.6≈1140 L的前沸。塔釜的高沸一般情况下需摘除一两百升(高沸摘除体积主要跟精馏塔的死体积、待精馏物料的干净程度有关系),高沸估计去除160 L,那计算出最终合格的乙酸乙酯大概在700 L左右。如果真实的上塔回收,实际合格乙酸乙酯会多一点,毕竟成品质量指标中允许含不高于0.5%的乙醇和2%的水。
以上是简单的精馏估算,根据估算,可以预测精馏的情况,当然最终的精馏情况和预计的肯定有差别,这个计算要通过实际的精馏操作来修正。通过计算过程,大家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用普通精馏的办法,有的物质比较好去除,有的物质不好去除。本案例是从乙酸乙酯中去除乙醇,不太好去除,要摘除的前沸多。假设是另一种情况,把本案例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比例对调,从乙醇中去除乙酸乙酯,那就简单很多,收率要高很多。
成品质量要求越高,精馏收率越低。反过来也成立,假如本案例质量标准可以将水和乙醇的组成提高到3%,那么需要摘除的前沸预计可以减少一半。所以精馏成品质量指标的制定需要生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
原料中对需要去除组分控制的越好,精馏的效率越高。
有基础的朋友可能会想到,这个案例在精馏塔加装一个分水器,让乙酸乙酯和水分层,上层的乙酸乙酯回流进入塔内,下层的水分通过分水器去除。通过分水来减少前沸的量。这种考虑思路是非常好的。在某些和水溶解度比较小的溶剂(如环己烷、异丙醇、苯、甲苯、乙酸乙酯、甲基叔丁基醚等等)脱水,加装分水器可以大大提高精馏效率。但这个体系三元共沸的存在,会导致分层的界限很不明显,分层困难。
精馏试产就像做工艺优化一样,没有一定量的产品和批次,是不能培养出合格的调试能手的。企业要通过精馏来改进本企业的溶剂回收现状,就要有允许在前进过程中走弯路的度量,浅尝辄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关于精馏的估算就写到这里,限于篇幅,很多内容都没有深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这个主题还会有另外内容,普及一下精馏塔常见的制造、安装错误,普及精馏操作控制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