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野象比你想的更危险
自大象“迁徙”以来
随着大象足迹的日益北上
人们的关注也跟着愈加密切
在围观象群之外
了解一些与大象相关的知识
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象群的行为
更加理性地关注象群的动向
无人机拍到的象群画面。
大象,顶级吃货
大部分人粗略地知道大象可以分为亚洲象与非洲象两大类,但这其实不太准确。亚洲象有印度象、斯里兰卡象、苏门答腊象和婆罗洲侏儒象四个亚种,非洲象又有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两个亚种。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前被认为是亚种的非洲森林象,被确定为一个与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并列的独立物种。
从外形上,人们可以很快捷地区分亚洲象与非洲象。非洲象的耳朵较大,有时比脸还大,轮廓形似非洲大陆。而亚洲象耳朵较小,轮廓看起来像印度半岛。非洲象的鼻子顶端有两个手指状的凸起,而亚洲象只有一个。
也可以从象牙来判断。在非洲象中,无论雌雄,均长有外露的象牙;而亚洲象则只有雄象有象牙。如果你看到没有象牙的成年大象,比如我们新闻中的那几头,那它们便可能是雌性亚洲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洲象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以及马里的沙漠中。亚洲象生活在尼泊尔、印度和东南亚的灌木丛和雨林中,在中国则仅分布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
大象的日常生活基本只被一件事占据:吃。大象是纯粹的草食动物,每头大象一天所需的食物重达80-150公斤,草、小植物、灌木、水果、小树枝、树皮和树根都在大象的食谱中。有时为了充饥,大象也会食用土壤,以获取盐和矿物质。
进食中的象群。图源中国之声微博
人类种植的各种作物,如玉米、稻谷、花生、香蕉、菠萝蜜、椰子等,也是大象喜爱的食物。相比野外觅食的辛苦,在人类的田地中,大象可以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获得营养足够的食物。
大象的进食是持续不断的,它们一天中四分之三的时间,也就是16-18个小时,基本都花在不停的吃东西上,大象是名副其实的“嘴根本停不下来”的吃货。因此,食物充足与否,直接决定着大象的生存与迁徙。
那些你不知道的大象秘密
大象最引人注目的鼻子,堪称地球上哺乳动物中最灵敏的器官。大象的鼻子其实是上唇和鼻子的结合体,由15万条肌肉组织构成,末端有指状凸起,力大到可以举起重达一吨的物体,也可以灵巧到能剥开花生这样小的食物。
大象也用鼻子来吸水饮用。象鼻内有一个类似“阀门”的结构,吸水时,“阀门”会自动关闭,防止水进入气管或肺部。一次吸水,象鼻可以容纳多达8升的水。在游泳时,大象则将鼻子用作通气管。
大象的牙齿实际上是长大了的门牙,在大象两岁左右时首次出现。在大象的一生中,象牙都在不断生长,因此巨大的象牙也是大象“德高望重”的标志。巨大的象牙,可以在大象觅食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剥开树皮、挖出树根、掘土或聚拢地上的食物,也可以在战斗时起到保护鼻子的防御作用。
正如人类中存在左利手和右利手,一头大象的惯用牙齿也有左右之分。区分也很简单,经常用到的那侧牙,磨损会比另一侧明显一些。
迁徙中的象群。图源红河州林草局
大象的皮肤很厚,平均厚度达到2.5厘米,并且体表的皱褶和沟壑能够比平坦的皮肤多储存10倍的水分,这有助于大象降温,保持身体凉爽。大象经常喜欢在泥淖和沙土里“洗澡”,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泥土附着在身上之后不仅能防止蚊虫叮咬,还可以避免太阳暴晒,起到“防晒霜”的作用。
这样的“小妙招”,大象还能想出很多,因为它们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物。有研究表明,大象的平均智商相当于4-5岁的人类孩童。并且,由于大象大脑的颞叶(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比人类更大、更质密,因此大象拥有长期记忆知识的能力,可以记住数十年前走过的迁徙路线,以及每一处食物和水源的准确位置。
工具使用方面,大象可以与黑猩猩等其他高智商动物媲美,它们会用树木枝条驱赶苍蝇,用嚼碎的树皮球堵住饮水孔以防止干涸。大象善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科学家设置的实验中,大象对机关观察一番之后,就明白了需要等待同伴帮忙才能获取食物。
此外,大象还具有高度的同理心,相互之间发展出了强烈的情感纽带,会在同伴战斗或受伤之后安慰对方。在同伴死去之后,大象还表现出类似默哀的行为。当一头大象遇到其他大象的骨架时,它会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靠近,用鼻子和敏感的脚底轻抚骨头。大象对其他物种的遗骸没有同样的兴趣。还有科学家曾目睹大象把泥土踢到同伴的遗骸上,并用棕榈叶将其覆盖。
每一头大象都是社交高手
雄象和雌象在8到13岁之间便达到性成熟。只要雄象能找到自己的食物并保护自己,它们就会在这个时候离开象群。成年雄象要么独自生活,要么在小的单身群体中生活。即便在庞大的象群中,也仅负责保卫群体安全的职责。
因此,象群是遵循母系社会的原则运作的,通常由最年长的雌性担任象群的首领。大象的社会是裂变与融合相结合的,一头雌性大象往往与自己的后代或有亲缘关系的雌性组成群体,成员数量通常介于6-20之间。当家族成员太多时,象群通常会分成更小的群体。
大部分时候,分出去的象群会停留在同一片栖息地区域内。然而每一个象群都是不同的——有些比其他的更有冒险精神。亚洲象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生活在森林里的物种,它们实际上喜欢开阔的空间。如果栖息地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气候变化或食物短缺,那么一些比较特殊的象群就会重新激活本能,在它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广阔领土上漫游,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和领地。
象群来到一处田地。图源红河州林草局
正因为大象群居的特性,因此“社交”在象群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大象通过包括声音、身体语言、触摸和气味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交流。除了人类可闻的喇叭一般明亮的叫声,以及各不相同的鼻息、低吟、吠叫、咆哮,大象还能发出频率很低的隆隆声传达信息。这种低沉的次声波可以传播远达十几公里,远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
在普通人眼里,大象收起耳朵或后退一步等姿势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这其实是大象重要的身体语言。大象会通过伸开耳朵、挺直站立和举起獠牙来显示攻击性和恐吓,也会用小幅度的点头表示欢喜。大象会用鼻子互相问候,要么把鼻子举得高高的,要么把鼻子的末端放到另一头大象的嘴里,表示友好。
至于气味,大象灵敏的嗅觉可以帮助它们在长途跋涉中辨认同伴留下的尿液、粪便气息,从而尽快跟上大部队。
大象更为神奇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有规律的跺脚制造大地的震动,这种震动再被其他大象用布满神经末梢的脚底感知,通过骨骼传导到内耳。这种方式通常用在象群之间距离较远,且被自然屏障阻隔时,一般用来传递危险信号或水源、食物等信息。
萌萌的大象,其实也会伤人
由于大象憨厚的外表,聪明的智商,温顺的个性,大象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可爱友好的。在众多卡通作品中,就有很多讨人喜欢的大象角色,比较著名的如迪士尼的小飞象,以及《小猪佩奇》中的艾米莉。
而大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灵兽”的地位,有着吉祥、长寿等美好寓意。在佛教传说中,普贤菩萨的坐骑便是一头六牙白象,所以大象也象征着佛法的玄妙与功德的圆满。
因此,此次象群长途跋涉的新闻进入大众视野时,人们常见的感受就是觉得很可爱、很欢乐,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浪漫化的解读,比如认为这是“大象妈妈”带着全家出来“旅行”等。
这样的认知,很容易使大众忽视潜在的危险。由于大象庞大的体型,普通的公路、围栏并不能阻挡它们的脚步,大象很容易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作为野生动物的大象,保留着天然的野性,并没有太多与人类相处的经验。如果发生人象遭遇,在人类不加警惕的接近与挑逗之下,大象很可能会受到惊吓,激发自卫本能,而对人类造成伤害。
2017年,一头野象进入了印度奥里萨邦的一座村庄中,围观群众聚集在大象周边对其拍照、逗弄。由于手机闪光灯的刺激,大象被激怒,先后用鼻子缠绕和踩踏的方式,攻击了靠近它并企图自拍的村民,造成人员伤亡。仅仅是缓慢的靠近,就容易使敏感的大象做出过激反应,接近野象的危险性,值得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大象“北上”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大象途径地区的当地政府,均已向民众发出警示与提醒,切勿接近野象或与野象接触,并对大象迁移沿途道路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人与象接触的几率,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使用无人机跟踪观察象群。视频来源云南森林消防总队
因此,在大象可能经过的路线上,人们应尽量避免将大象喜欢的食物暴露在户外,以免造成对大象的吸引。与大象遭遇时,应尽快躲避到安全地带,与大象保持安全距离,不主动接近、挑逗大象,更不要擅自采取拦截、驱赶等方式,以免惊吓或激怒大象。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级,亚洲象被列为濒危物种。目前,中国境内仅存约300头亚洲象,比大熊猫的数量更加稀少。在大象跋涉的路途中,尽量不打扰它们,尽力将它们引导回适宜生存的栖息地,或许是对待这群大象最理想的方式。
云南网记者 李星佺 实习记者 马元西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