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天与圣人的大德:天,无偏爱于万物;圣人,无偏爱于百姓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讲,理想中的统治者信任百姓,百姓也信任他。在“圣人”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得很幸福、快乐。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无为”,使百姓保持混沌的淳朴状态。
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阐述他以百姓的心为心的政策。大意是:百姓要求人人善良诚实,不作恶,不骗人,同过太平日子。道家圣人就要混一百姓之德,使百姓都归心于善良诚实。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于百姓无知无识,“少思”、“绝学”。这是愚民政策的表现。

02【个人体会】

天对于万物一视同仁,无所偏爱。圣人治理天下,对百姓一视同仁,无所偏爱。这是天之大德,也是圣人之大德。
经文第二七章中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里的意义与本章的意义是一致的。
天对于所有人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公平公正,无所偏爱,善良的人,它爱护、保护,不善良的人,它也要爱护、保护。
善良之人是不善良之人的老师,不善良之人是善良之人的借鉴。所以,善与恶互通有无,互为师资,虽二实一。如果偏执其一,或只贵其师,或只爱其资,都是小智小得,大迷大失。所以,圣人善于救人,天下便没有不可救之人;圣人善于救物,天下便没有不可救之物。如果能通晓这个道理,便是获得了最高深道理的最精要之处。
圣人的德行,是教育的关键。圣人如果能以身作则地实践道德,老百姓就会将视听集中在圣人的言行上。是圣人之所是,非圣人之所非。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表达的也是相同的意思。
天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在这方面有缺陷,就要在其它方面给你助益。比如,眼睛瞎的人,耳朵却很灵敏;四肢柔弱者,头脑却很聪明。老子讲天的这一性质概括为:抑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治理万民,教导万民却不将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加于万民。天没有偏爱之物,圣人也没有偏爱之民。贤与愚、智与不肖、信与不信,圣人皆生之畜之,兼而利之。
老子所讲的圣人,并不是在道德与学识的意义上讲的,圣人是指理想的统治者,尤其是指深喑天道无为之德,并能实践无为之德用以治理天下的统治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才是无为的真实内涵。所以,所谓以无为治天下,是指利万物而不自私,功于万物而不成。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03【试译】
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心意,常常因百姓的心意而变易其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便是上德之善。诚信的人我信之,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之,这样我便获得了上德之信。圣人之在天地之间,歙歙然,为天下百姓混沌其心,这样就能令百姓集中其视听于圣人的言行上,以圣人的德行为依归,为准则。而圣人之视百姓,如父母之视其智识未开的孩儿。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