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观念,是孔子继承西周思想过程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思想。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礼的理论基础,目标是恢复周礼。

一、什么是周礼?

礼是政治与伦理的规范,由西周统治阶层制定,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周礼继承自夏商礼仪制度,有所损益,经过了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制定的。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不可超越。《论语》记载: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夏礼有所损益,殷礼有所损益,而周礼却不能再有损益了,虽历经百世,也不会再有损益了。这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评价是很高的。所以孔子感慨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中不难体会,孔子对于周礼的感情。
周礼是统治阶级制定的,不可避免它的阶级属性。自古就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这个说法表明,三代的统治者以礼与刑两套工具来治理天下,礼用来规范统治阶级内部尊卑秩序,刑罚用来治理庶民与奴隶。在正统的观念中,庶民与奴隶没有资格讲礼。
任继愈先生认为,礼不下庶人,是因为平民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多余的财产,不具备实行繁琐礼乐仪式的物质条件。平民与奴隶依附于贵族存在,房屋、土地、生产工具都是贵族提供的,不属他们私有。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生产,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资材,在婚、丧、宾、嘉等各方面讲究排场,演练仪式。

二、孔子为什么倡导仁的观念

老子对周礼怀有特殊的情感,所以对春秋以来出现的僭礼现象深恶痛绝。鲁国大夫季氏僭用天子八佾舞蹈,孔子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季氏还用天子祭祀宗庙的《雍》诗来祭祀祖先,孔子讥讽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古制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名山大川,季氏却去祭祀泰山,孔子让弟子冉有去阻止,冉有表示没有能力阻止。孔子感叹道:“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推崇管仲辅佐齐恒公尊王攘夷,成就霸王之业。但当有人问管仲是否知礼时,他却回答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虽然有大功,但孔子对他的僭礼之处也不能放过。
但是,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周礼名存实亡。孔子站到没落的周天子与世袭贵族的立场上,主张恢复周礼,张公室弱私室,试图将当前的社会秩序拉回到周公时代的礼乐秩序中去。他的一生都以周公为榜样,盼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的重用,施展自己一匡天下的政治抱负。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周礼是要近死的东西,如老子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而孔子却执着于复兴它。为了使腐朽化神奇,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作为他复兴周礼的理论依据。

三、什么是仁?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什么是仁?《论语》在孔子与他的学生颜渊的一段对话中,给出了礼的定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根据这一定义,仁就是克制自己不合礼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言行与思想合于礼。言行思想合乎礼,不越礼就是仁。可见在孔子看来,仁与礼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遵礼是以具有仁心为前提的,礼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内在道德的外在体现。
没有仁心的礼不是礼。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样,礼不是强加在施礼人身上的形式,而是施礼人从思想上重视并认可的行为准则。我不仅要行礼,还要深刻地认识并理解它的重要性,非如此不能体现君子之为君子。
这是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论述仁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上,孔子也给出了仁的另一个定义:仁者爱人,或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将“礼崩乐坏”归结为道德衰落,认为由于贵族之间不能相爱,所以出现了僭逆的思想和行为。就提出了相爱的原则,认为只要贵族能相爱,通过克制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恢复周礼了。
仁爱的核心就是忠与孝。《论语》记载了孔子弟子有若的一段话,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周礼的核心,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忠君、孝亲、敬长、慈幼,将这些伦理规范推广,使人人自觉遵守,就可以使天下归仁了。国是扩大了的家,治国与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人能做到仁,做到孝悌,既使不做官,也是从政了。《论语》记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人人都能做到孝悌,将家治理好,整个国家也就治理好了,为什么只有做官才是从政呢?
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人若具备了仁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做违礼违法的事情。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全天下人都能具备仁的品德,便可以消除一切恶的行为了。什么弑君、杀父、僭礼、作乱等等,都不会发生了。于是,“礼崩乐坏”的现象也就消除了。
所以,孔子教导学生,以培植仁的品德为最高目标。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弟子中,他只称赞过颜回曾三月不违仁。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焉而已矣。”看来,“克己复礼”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孔子将“仁”抬得那么高,便成了令人见而生畏的东西了。既然实践仁那样难,我这辈子那就别指望学仁了吧。所以,孔子又不能将仁说得那么高不可攀,他说只要我们有志向、有恒心、有毅力,通过主观努力,实践仁并不难。“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四、总结

周礼是社会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人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孔子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人如果不能具备仁的品质,便不能贯彻礼的精神。春秋以降的“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人们道德衰落的结果,也就是由于“仁”的缺失导致的。所以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恢复周礼的理论根据。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互为因果,君子修炼仁的品德,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恢复周礼。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实践仁,天下将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周礼的状态中。
参考资料:《任继愈谈孔子、孟子、韩非》
(0)

相关推荐

  •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随着春秋周王朝的衰弱,周礼制度也逐渐受到破坏,社会秩序不断受到挑战,出现了很多"非礼"."僭越"的现象.各诸侯王对天子的朝聘之礼几乎完全废弃:孔子谓季氏&quo ...

  • 古代易学、经学、六经、六艺的发展与演变

    比较以上今古文"经"学的差异与侧里,虽可能不够全面,但可知秦火之后,先秦的经典著作多是些残缺晦昧,儿乎都是些小.丨能进行全面恢复性解读的作品.西汉时期的诸懦,尽力搜罗幣理,使其体系 ...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2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 ...

  • 杨泽波教授主讲先秦诸子文化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五

    杨泽波教授主讲先秦诸子文化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五

  • 世界人道主义日 | 李泽厚: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伪善吗?

    2003年8月19日,联合国巴格达办事处遭汽车炸弹袭击.为纪念在此次炸弹袭击事件中献身的工作人员,200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8月19日定为世界人道主义日. 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 ...

  • 名家谈 | 徐复观:紧扣《论语》,把握孔子的思想性格

    新专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 ...

  • 《论语·述而篇第6章》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 ...

  • 荀子继承孔子哪些思想-

    中国历史上,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家思想作为"显学",不仅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甚至攻击,而且自孔子死后,儒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quo ...

  • 世上多少人看重的名与位,我用孔子的思想来揭开其真实的本质

    世上多少人看重的名与位,我用孔子的思想来揭开其真实的本质 原创天地自然文化2021-03-24 11:26:59 孔子是在他的<易传·说卦传>里揭开了人世间名与位的秘密.今天,我就详细的用 ...

  • 任继愈论孔子德政思想

    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以德治天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高居北方,众星都围绕着它.为政以德,就会令天下的诸侯与百姓的拥护和归依. 什么是德政呢?它包含以下几个 ...

  • 孟子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孟子仁政思想的两个来源 人类的思想既来自远古,也来自现实.所以,我认为孟子思想一方面继承自孔子的仁政学说,同时也是现实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的反动.思想家不满意于现实,所以就制造种种学说来试图改造它. ...

  • 按照孔子的思想治国,结局就是这样!

    首先说,孔子,是一个好人,因为他的那一套思想理论完全是奔着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去的.他的初衷很好,起码,他不是为了谋私. 可是,孔子却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或者说不适合他的时代.春秋,那可是诸侯林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