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开放课堂、营造探究氛围
杨明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环节设计
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神,好动、好表现、好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根据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问题 ----探究----交流----运用----反思,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交叉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从口袋里摸球,每人多摸几次,每次摸球后随即把结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由于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怎么有的小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小组一会儿摸到红球,一会儿摸到黄球;而有的小组一个红球都没有摸到?这里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二、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中,在交流第三种情况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全部放绿球,但是有两位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放很多绿球,放一个红球。这时,我马上按照那两位学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 15个绿球和1个红球,并让那两位学生亲自摸一摸。事实胜于雄辩,最终那两位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绿球。这种数学思想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例如:在分组进行“周末兴趣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中,自己从情景图中了解有效的信息,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不仅使学生处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依靠集体的智慧,有更多发现的机会。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个性,学会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探究方案的能力等。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策略的技能。
四、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毫米,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你认为在你生活的周围,哪些物体要用毫米去量,那些物体要用分米、米、千米去量,请你实际量一量,并把结果列表记录下来。学习了统计,可以调查学校老师上班是乘车、步行还是骑车的。采访几位老师制成统计表。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进行反思,获得情感体验。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几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而教师的评价则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