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把攥了大骨头啃得带劲——印象·过大年:二十六 煮大肉
满把攥了大骨头啃得带劲
——印象·过大年:二十六 煮大肉
要过年了,劳动了一年的人们也该好好歇歇了,招待亲朋好友是其一,也要做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要在年节正月里好好地改善一下伙食,要吃好的,猪肉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家庭生活再困难的人家,也要在过年时候多少准备些猪肉,过年也要沾沾“腥”,包饺子要肉馅的,待亲戚要有肉炒菜,要有肉蒸碗。只有吃上了肉,才像个过年样子。
“百菜没有白菜好,诸肉没有猪肉香”,这是老百姓的口头禅。
当时,猪肉的来源大致有三:生产队里分,自己养猪杀,拿钱去集市上买。
生产队里有养猪场,每年春节都要杀几头猪给生产队的社员分下去。分肉按人头分,不论人大小,每人半斤或一斤不等。
仅靠这点猪肉是不够过年待客(qie)用的,庄户家就要养猪。那年月人的口粮还受限呢,养猪更成问题,猪饲料除了打来的猪草、糠、麸皮,就是刷锅水了,养个成猪自然就很慢。一般从上半年的4、5月开始养猪仔,一直喂到腊月,才有可能养出一头100多斤的生猪来,杀出的肉也很少有超过100斤的。
养不起或者节前养不出足够斤称的生猪,也就只能去集市上买猪肉了。那会儿的猪肉几毛钱一斤,但一般的人家还是觉得奢侈呢。曾经有个笑话:一个老师去到副食品店买猪肉,把一块钱大大咧咧地递给售货员,大声说:秤一块钱的肉,肥瘦各半!现在精猪肉的价格是每公斤25块钱左右,要是拿出一块钱买肥瘦各半的猪肉,你可别嫌弃人家售货员不搭理你,没准还会被旁边的大嫂、大姐们捏着半拉眼看你呢。而当时确实是这样,一块钱的猪肉,够一家人吃,待客也会绰绰有余。
小孩子喜欢过年,穿新衣、放花炮是其一,能吃大肉解馋更是让人垂涎的事了。进了腊月,村里的两家杀猪灶就开始哩哩啦啦地支起锅灶杀起猪来。一是有的人家在腊月里要办喜事,这个离不开猪肉,就要杀猪;另一个,就是为过年做准备了。为过年吃肉而杀猪的,一般都是过了腊月20以后,离年节近了,猪肉不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着急,那时没有冰箱、冰柜,为了减少储存期,离年节越近杀猪越好。
杀猪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四五个壮汉从猪圈里把生猪用绳索缚起来,连同用来烧开水烫猪毛的一两捆玉米秸,用小推车推到屠宰点。猪好像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一路上哼哼唧唧,折腾翻滚,引得街上玩耍的孩子们,跟着小推车浩浩荡荡地去看杀猪。
村里只有两家杀猪点,一个是村中的罗锅爷杀猪灶,一个是村东破灶大伯杀猪灶。一般人们都愿意把猪推到罗锅爷那,那会儿杀猪一般不要钱,有两样东西顶替工钱:猪毛(猪鬃),一挂小肠子。猪杀好了,把两片猪肉就可以拉回家开始煮肉、做菜了。
之所以孩子们喜欢去那玩,一是可以看杀猪的过程(尽管有些暴力血腥和残忍),看着屠夫怎么样刮猪毛、扒小铁鞋(角质猪蹄)、吹猪皮(也不知道杀猪的有多大的口气,几口气就能把猪给吹圆了),更主要的是等着要猪尿(sui)脬,让人吹圆了当做气球玩,或抢小铁鞋,可以做灯钵在正月了点灯笼玩。匮乏的农村娱乐,只有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自创,去用“发废”的形式找乐去玩了。
人们往往在腊月二十六煮肉,乡下人家家都有大铁锅,有用拉风箱烧干柴的炉灶,有用苇箔做的蒸肉碗的笼膳。一大早,把猪肉分割好,里脊等精肉剔出炒菜备用,余下的切成方块刷洗干净,放进装满水的大铁锅里,拉开大风箱,把灶膛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待水开开的,把肉块紧水后捞出控干,开始用面酱上色,再用煮肉勾子勾了方块肉在烧热的油锅里把肉“烧”一下(也就是在油锅里略微把肉炸一下),烧过油的肉,色泽红亮晶莹,看着都让人有食欲。
孩子们喜欢的是啃骨头,肉煮好了,把孩子们叫到了灶前,每人一根猪骨头,你就啃着解馋吧,但见:一个个满把攥了大骨头棒子,歪着脑袋,张着嘴,呲着牙,撕撕掠掠地啃得带劲,吃着香甜。
煮肉的日子,不光是孩子们,更是大人们奢侈的日子。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过少盐寡水的清淡日子,在这天可以敞开口地吃方肉、啃骨头解解馋了呢。
有了肉,过年待客的菜就好做了:蒸碗,炖肘子,炸丸子,蒸丸子,烧排骨,炒热菜,拌凉菜,溜肥肠,等等,应有尽有。“豆腐是命,看见肉就不要命了”,二十五做豆腐,没有二十六煮大肉更让人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浓,让年越来越近的感觉更真切了。
乡下八大碗,是农家待客最隆重的风俗饮食。用干柴烧了大锅灶,在蒸笼里蒸肉碗,四个肉蒸碗,有方块肉的、薄片肉的、腱子肉的、山药隔肉片的、米粉肉的、炸豆腐夹心肉的等多种样式,做出来色泽鲜嫩诱人,口感肥而不腻。四个素蒸碗,是白菜、萝卜、海带、粉条等,一样让人开胃垂涎。
作者:松风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