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房子”改造后 —— 惊艳了!!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
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
在建造的每样东西中展现“得体”(Anstand, proprietyor decency)——得益于在内与外之间有意识地设置分隔或者面具。面具必须以一种尊重习俗(convention)的方式来设计。
2020年3月底,接了当初名为“徐渭书画馆”的设计任务,前往青藤书屋和新馆址踏勘。上一次去青藤书屋,那是1982年的事了。一晃近四十年……
在窄小的大乘弄某一段,刷了灰色外墙涂料的便是著名的“青藤书屋”了(印象中,大通学堂的外墙也是这灰色)。踏入青藤书屋,恍若另一个境地:静谧的院子,大概也就三百来平米,一条弯曲而不柔媚的小径从门口引向书屋的月洞门,右侧是不大不小的竹林和草坪,还有间隙种植的芭蕉、石榴与葡萄。左侧墙根下洒落的盆景,靠墙放着,一口老井,还有旧了的墙,已经够生动了。令我惊叹的是墙后两层楼的房子,一个单坡组合了北向通长的木窗,不对称的自然生长,白墙已经老旧得完全发黑了,看得出木窗经历过几次翻修,然而,每一个构件、每一处工匠翻修的痕迹都还在,感觉到不经意的妥帖却不乏构图的当代和不羁。进入青藤书屋前的月洞门上方是“天汉分源”四字,里有青藤一颗,盈池一方……
滑动查看更多
▲青藤书屋全貌
▲天汉分源
▲旧墙与二层老房
这其中,关键词是:明代、文人、园林、民居,主角自然是被尊为青藤派始祖,虽简单,可我们已经匠气地忘却了……
▼前院内青藤树
不大不小、精致优雅、文气十足、不羁构图,大概是青藤书屋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了。于我而言,所有映入眼帘或置身其中的一物一色皆为建筑故事的元素,无非虚为场所、实为建筑的广义山水而已。
▼徐渭艺术馆及青藤书屋选址
徐渭艺术馆(曾名徐渭书画馆),选址于青藤书屋北隔了开元弄和后观巷两条巷子的北侧,周边大多是一两层的传统民居。
选址正好是业已破败却很著名的老机床厂,高约三层,由纵向五进单跨桁架式大空间先后围合建成,内有一庭院,仍有两三颗乔木长于其中,尚存一丝生机。
虽然厂房内部已被掏空,破败的屋顶泻下的阳光,却给残桓平添了强劲的活力。也因为陆续建设和弃用的原因,厂房四个立面的内外各异,颇有时代的特点和记忆的痕迹,极具“多元并存”“自然拼凑”的冲突与戏剧性。
滑动查看更多
▲老厂房北侧鸟瞰
▲老厂房内部空间勘察
▲老厂房内部立面
艺术馆选址南侧,介于开元弄和后观巷之间的是青藤街区“著名”的“青藤舞厅”,一栋极其违和的三层高“大红楼”,拆除后将建设一个小型青藤广场(兼小型游客中心),以使游客自青藤书屋经大乘弄至青藤广场,视线由此引向新的艺术馆……
▼青藤舞厅和突兀的“大红楼”
在今天的建筑世界里,如何不受尘世的喧嚣所干扰,不任意曲解和篡改,在绍兴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塑造一种宁静、和谐的传统之美,而又不失现代性,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方向。
▼又见青藤
如果说,我对其周边历史街区的院落、肌理、色彩等主要建筑要素早已了然于心,倒也不为过分,但如何进行提炼运用,同时创造出有节奏的、流动的、静谧的、适应于当代艺术陈列的空间(容器),显然是一个困惑。
事实上,走出老机床厂不久,在一个会议的间歇,我已将“徐渭艺术馆”的雏形勾勒于一页信笺上了。
▼徐渭艺术馆草图©胡慧峰
老机床厂留存的纵向五进单跨桁架式大空间组合,提供了灵活布置的可能,简洁轻盈的屋架结构暗示了未来临展的容器特性,斑驳甚至带有强烈迎合时代审美的侧墙立面肌理,只需加固,织补,充实新的机电功能,就已是个惊艳的当代艺术馆了……
但是,更大的改造代价、复杂的工艺、可能的更广泛的评审挑战,以及非常紧张的工期要求,在我的脑海里过了一遍,最终放弃了“将老机床厂改造为徐渭艺术 馆”的想法,决定从现场的感动点作为新的创作的缘起:“纵向五进”的建构逻辑;
“开口造园”的空间记忆;
“乌片如墨”的风貌应和;
“顶地同泼”的黑白整合。
通过最利于工业化施工进程的金属(钛锌板与铜板)、玻璃、石材等常规材料的组合,理性逻辑地编织一幅缘起黑白的纯粹、轻盈、透明、和精致。
▼艺术馆鸟瞰图
▼徐渭艺术馆主入口立面
▼围合而生的庭院
▼庭院与通透的走廊
所谓建筑,无非地、顶、天的气韵流动;所谓展示,讲究景、境、情的氛围垫铺;既是气韵流动,氛围垫铺,内外皆需调动,明暗均可有意,上下也可以要连续;静则赏画读字,流连时体味错落别致;躲不过让黑白所控,免不了被光影打动。遵循建构逻辑一致性的原则,自始至终,贯彻了建筑、室内、展陈的一体化设计精神。
▼艺术馆走廊空间
▼通向艺术馆二层楼梯
▼艺术馆庭院景观节点
我们着迷于过去的历史场景和当代建筑演绎之间的对比与戏剧性。既保持着对金属、玻璃和石材等现代材料的钟爱,也对历史变迁所遗存的斑驳与其所富含的故事特性表现出珍惜和迷恋。
我们以足够的精力研究并留存了那些记忆,戏剧化地呈现老机床厂的东、北两段老墙面,使其与当代艺术馆中半透明的大片玻璃、近白色的石质板材、银白色的天棚、隐喻的传统屋架等不同材料形成对比,创造难以磨灭的蒙太奇印象——一种记忆的重塑。
▼保留的东侧老墙
▼保留的老墙与新建艺术馆围合出庭院空间
▼老厂房东侧巷子
▼新建艺术馆东侧巷子
在规划给与的基地上建构新建筑的同时,利用拆除了“青藤舞厅”的场地建设新的青藤广场。
通过“再塑”具有纪念气质的新场所与新建筑产生对话,让两者具有向心性和不可分割性。
那种不断移动流连转换的视点所形成的连续铺垫,自然地产生建筑的空间体验,以及因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所孕育的总体情景感受——那种源自江南的山水精神。
▼徐渭艺术馆、青藤广场及大乘弄剖面图
▼青藤广场夜景
我们始终坚信,建筑设计终究是一种精神表达——回归设计本源,追寻建筑本质,一直是我们持续坚持的建筑意志。我们注意到了当代艺术的陈列发展,将越来越回归到为表现作品营建空间本身的纯净和清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设计作品需要揭示艺术作品的本质。想要创造简洁有力而又具审美趣味的空间,只有貌似兴趣高雅的姿态和一堆高谈玄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将坚持自己的探求意志, 积极考虑场地,努力深入环境。
▼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
这个设计传递了我们在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性表达探索,敦促我们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与地方风貌的哲理性思考。
正所谓:以历史传承为脉,以特色文化为魂;以建构过程为线,以山水精神为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古城绍兴的价值与文明,从而友好地加以利用与发展。
徐渭先生,疯癫泼墨,有意无意已然天成;我等所为,无非:
将墨掀起,筑一疯癫可纳、凡人可入可游可思可想的、虚为场所实为建筑的——广义山水而已。
▼总平面图
▼青藤广场剖面图
项目名称: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
项目地点:绍兴市越城区后观巷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项目面积:徐渭艺术馆:地上5155.5㎡+地下2841.7㎡,合计7997.2㎡;青藤广场游客中心204.48㎡
预计竣工:2021.3
设计范围:建筑/室内/景观/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智能化/幕墙/泛光/基坑/展陈
建筑设计公司及网站: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http://www.zuadr.com/)
建筑:胡慧峰、蒋兰兰、章晨帆、朱金运、韩立帆、李鹏飞
结构:张杰、陈晓东、陈旭、吕君锋、丁子文、沈泽平
给排水:邵煜然、易家松、蔡昂
电气:吴旭辉、郑国兴、冯百乐、张薇、杜枝枝、俞良
暖通:李咏梅、潘大红、王亚林、余俊祥
智能化:林华、叶敏捷、杨国忠、李向群
室内:楚冉、梅文斌、刘婉林、汪军政
幕墙:史炯炯、王皆能、段羽壮、张杰
景观:吴维凌、王洁涛、吴敌、朱靖、何颖、林腾
泛光:王小冬、孙国军、赵艳秋、梁潇月
基坑围护:徐铨彪、曾凯、陈刚、陈圣贤、许浩南
展陈:故宫出版社、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业主: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撰文:胡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