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③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课本基础知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①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熔化

Ⅰ.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浇模

Ⅱ.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打磨

Ⅲ.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Ⅰ.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如四羊首权杖头、七角星纹镜。

四羊首权杖头(甘肃博物馆)

权杖头制作复杂,不仅要处理内范泥心问题,四羊首还要进行二次铸造,这是这一时期代表最高水平的铸件。

七角星纹镜(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铜铸件,背饰七角星纹镜和所谓叶脉纹。缘有两孔,似是用于悬挂,出土于死者胸部,或者具有宗教含义。

Ⅱ.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现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Ⅲ.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③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Ⅰ.规模大。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Ⅱ.品种多。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食器

兵器

农具

Ⅲ.用途广。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酒器

盥(guàn)水器

铜镜

Ⅳ.工艺精美。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利簋[guǐ]及铭文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二、甲骨文记事

①名称来历 :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王懿荣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③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殷墟甲骨文

④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①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

人字

学者朱汉玉认为:甲骨文的“人”字(见上图),其像侧面而立的人形,由于侧面不分左右,所以甲骨文的“人”字正反写都可以。

首字

甲骨文的“首”字(见上图),像头的形状,突出了头部的毛发和眼睛。

“女”字

甲骨文的“女”字(见上图),像一个跪坐的两手交叉在胸前的侧面人形,上古时期女人在室内为跪坐。

②指事:用一种表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甲骨文的“上”、“下”字(见上图)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反之,则表示下。

③会意: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甲骨文“从”字

甲骨文的“从”字(见上图),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④形声:形声字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举例

已发现的甲骨文字共有五千多个,没有争议的可识字仅有一千多个,然这些可认字大多符合《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其实假借只是一种“借来一用”替代,不是新造字,所以,实际造字法只有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种,其中,象形和会意都有局限性,比如一些字无形可象、不能会意,故而造字法中以形声最为先进,用声符注意,配以边旁,就能够造出无穷的新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机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镜。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大小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时间:1899年

3、发现者: 王懿荣

4、规模大:至今出土已有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5、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6、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以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0)

相关推荐

  • 【汉字讲座】(9)汉字造字之本——“六书”(二)

    五.假借 <说文解字·敘>:"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解释]:假借是对语言中还没有文字记录的词,不另造新字,而是根据发音,从已有文字中选取一个读音 ...

  • 甲骨文书法——让汉字“形象”起来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形成系统的汉字.文字的"字",本义作"乳"讲,是孩子的意思,字相当于孩子."子"可传延 ...

  • 《汉字蕴含的美学》阅读答案及解析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①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 "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q ...

  •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起止时间:东周后期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征:兼并 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赵.魏.韩).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4 ...

  •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主要表现: 经济上:农业上铁 ...

  •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宇宙之卵漂浮在永恒空间之中,它包括两个反作用力:阴和阳.经过无数次轮回,盘古诞生了,宇宙之卵中较重的部分--阴下落形成了地面,较轻的部分--阳上升形成了天空. 盘古担心天和地再次融合 ...

  •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水稻颗粒饱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农作物,我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那么水稻最早是在哪里种植的?由哪一原始居民普遍种植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步入原始的农耕时代,去体味远古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

  •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人说:俗话说天地开辟初无人民,女娲抟土造人 西方人说: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古猿说:虽然我很丑,但必须承认,我是你们的祖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京人> 一.时间: ...

  • 七上历史《1-12课知识速记手册》

    七上历史《1-12课知识速记手册》

  • 七上历史《每课思维导图汇总》

    七上历史《每课思维导图汇总》

  • 七上历史1—12课简答题汇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发现地点?距今时间? 元谋人   云南元谋县   约170万年 2 ...

  •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七上历史

    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九月无霜地也寒.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农事谚语,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