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张佳慧:大学生如何减少性格盲区
关键词:大学生;性格盲区
摘 要: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常常会表现出“性格问题”甚至“问题性格”,这与“性格盲区”不无关系。为了减少性格盲区,大学生需要秉持“承认-区分-求证-自省-自控”的态度。首先是承认性格盲区类似视觉盲区,具有“自身无法察觉”性;其次是区分认知的“开放、隐藏、盲点和未知”区域,辨证处理不同的认知问题;再次是“积极沟通”实现“求证”,获得他人反馈以全面掌握自身完整性格;又次是“自我反思”实现“自省”,深化自我剖析以整合他人及自我评价;最后是“对事对己”实现“自控”,优化不满情绪的表达策略以减少人际矛盾。
一、承认:性格盲区类似视觉盲区具有“自身无法察觉”性
“性格盲点”,其实就是“有缺点而不自知”。早在17世纪,法国物理学家马里奥特发现了人类眼球上的盲点。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一部分没有感光细胞的区域,当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不会引发视觉,虽然它就在你的面前,但你一点也察觉不到它。盲点不只存在于视觉,人的性格中也隐藏着很多自己看不见、弄不清的因素,影响着你的日常认知和行为,这就是性格盲点。
二、区分:认知的“开放、隐藏、盲点和未知”区域需要辨析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理论,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窗口:即开放、隐藏、盲点和未知。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称为“开放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称为“未知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称为“隐西藏”,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是你的盲目区。比如,你的衣服上有一块污渍,自己察觉不到,可别人一眼就看到了它。对应性格方面,你的优缺点、思维定势,别人看的比你更清楚,而自己却不知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求证:“积极沟通”获得他人反馈利于全面掌握完整性格
克服性格盲点需要我们多与人沟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如上文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往往会对我们的一些行为特点看得更清楚。而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他人对于我们行为性格的反馈。而我们需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沟通者,在沟通过程中正视自己的性格盲点,不要不可思议,不可置信,也不要一味盲从,要理性分析,敢于接受。
四、自省:“自我反思”深化自我剖析利于整合他人及自我评价
克服性格盲点需要我们善于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就是自己既要当孩子,又要当父母。自己要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也要不断去回答为什么。回答不了,就先暂停,去学习,去与人沟通,再来回答。深度反思是在追求真相,但真相并不总是让人舒心的。此时就需要我们反思过后学会接受,同上文沟通一样,学会接受他人批判,也学会接受自我批判。
五、自控:“对事对己”优化不满情绪表达策略以减少人际矛盾
克服性格盲点我们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和“对己不对人”。第一,对事不对人就是在表达不满的时候,只对事件本身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不要攻击对方的人格。第二,对己不对人就是在表达不满的时候,要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要轻易地对对方的行为下结论。做到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避免性格盲点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