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月:家乡的话
家乡的话
作者:王春月
一个洋芋蛋儿,从北方说到了南方。又说到了南北老婆的称为,儿子女儿的叫法。可谓南北多少事?草籽论长短,各家有各家的声音,各路有各路的来由。
就说我们家乡的洋芋蛋儿吧,说不上是什么美味佳肴,却也是名声在外。定西的特产,洋芋就像一颗颗西北的珍珠,吸引了众多的商家,出口国外。为无公害有机食品,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按理说一个小小的洋芋蛋能有多大本事,可偏偏被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你说有多大魅力吧!不管你把它叫“土豆”、“马铃薯”“洋芋蛋”或者叫“山药蛋”。马铃薯就像有了贵妃的封号,又有了皇后的荣誉,也有了平民的俗称。南来的和北往的,无论你是平民还是官僚,却是“洋芋蛋儿”的忠实粉丝。为此,我们家乡人说“洋芋蛋儿”的时候,总是把那个“蛋儿”的音提的高高的,卷着舌尖,说出那个“蛋儿”的音调。
“大大”,我从小就这么叫我的父亲,北方的称呼,陕北也叫“大”。自然,现在叫“大大”的已经很少了,叫爸爸了,很自然的叫了。“爹”也是有人叫的,那叫起来,音重高亢。大姐的那个地方,就叫“爹”,估计是华夏的儿女都知道爹。到了吃饭的时候,爹要是不在家。就找个高一点的地方,扯开嗓子大喊“爹”的时候,那声音,拉的长长的,真是高亢, 满村的人都能听见。
“娘”或者”妈妈”叫法最多。但在我们这里就叫“妈妈”或者一个单字“妈”。
姥姥,我们就叫“未奶奶”,姥爷叫“未爷”,总之,叫的很亲。
你“掌柜地组撒起了“,女人们见面总会问一声,“掌柜地”也是我们这里称呼最多的。也有人会说“我家的那个”,那个也就是个家的男人。“娃他爸、他爸、他爹、……”或者叫个“家里的”称呼。总之,叫的言传就行。
所谓“婆娘”,男人总是说,我家的“婆娘”,音和陕北人说话有些相似。但陕北人叫“婆姨”,叫的有些矫情。不似我们叫的那么“粗狂。我们也叫”娘们“,顺口就说“谁谁谁家的娘们”。如此,也叫“媳妇儿”,那个“妇儿”和叫“洋芋蛋”一样,翘着舌音。也叫“我们家的那个”、“掌柜奶奶”、“娃娃的妈妈”、也有叫“谁谁谁家的”如此……。
我在家,父母叫我“尕女子”。我们把女儿也叫“女孩儿”,拉着后音,谁谁谁家的“女孩儿”打发呢。说起“打发”就是说“女孩儿”出嫁了。谁家的“姑娘”考上学了,谁家的“大女子”怎么怎么了。说起女儿就想拉家常一样随便,谁家的女儿不好就说“唔个谁家的女子跟上人跑了,谁家的女儿好就说“你看,家们的女孩儿攒劲地很。周边地方也有叫“丫头”或者“女儿”的。一个地方一个叫法,总之大多都是自己家里叫的多,叫小名,外面的人叫冠名,叫大名。
儿子的叫法特别,“后人”是我们这里一贯的叫法。谁家有儿子,就说“谁家的后人”怎么怎么了。“儿子”和“后人”叫的居多,大多是普通人家。也有叫“犬子”,大多都是书香门第的上岁数的长辈才叫。儿子,就是顶门立户,家里的重要人物。农村的人,有儿子就有脸面,没有生儿子,就矮人一截。儿子的称为简单,却落地有声,不容忽视。
舅母,有的叫“亲子”、”姐姐”或者是“他舅母”“舅妈几”叫的也多。
姑姑,就是最亲的人,一般都叫“阿姑”,叫起来特别亲切,侄儿们都这么叫我。也叫“娘娘”,十里一个乡俗,叫法不一样。
家乡的话,多了不见多,少了不见少。吃喝拉撒睡,人情串门拉家常,少不了家乡话。有时候回到家里,偶尔冒出来几句普通话或者外地语言,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伸伸舌头,把话咽回去,接着说家里的老土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家已经有三十年了,回到家,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认识,还能说几句纯正的土话。年轻的都不认识了,没有交流的时间,但我知道那种带着儿音的客套,带着朴实的问候,就会真真正正地感觉到家了一样真实、亲切。
老同学见面,“最近好这哪,现在在阿达尼“,那种拉长的儿后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话里话外头透着一股浓浓的家乡味。
家,就是一个叫归宿的地方,包容了里里外外的唠叨和牵挂。父母叫你一声奶名,说几句土话,抚摸着你的额头,就把家的味道品的透透的。只有我们纯正的临洮人,才会品出话儿的滋味和意思。
家乡的音,无一例外的挂念着在外的人们,梦魂牵绕的,就是那一句句浓浓的家乡土话,说起来一点也不打折扣的儿后音。
一句话,一段路,一世情,家乡,那个梦里几回回念念不忘的地方,有着一口纯正的家乡土话长大的地方,那个儿后音牵挂着的地方,还是那么清晰,越来越清晰。
王春月,笔名,新月,双子座。甘肃临洮县人,1973生,现居住兰州永登县。在一小镇做蛋糕,自幼爱好文学,曾在中学校刊发表过小诗和作文。曾在网络微刊《甘肃文学诗刊》、《草根文艺》、《大众诗刊》、《百味树》、《西凉诗刊》、《丝路文学》、《原乡书院》、《原乡传媒》、《草籽诗人》《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发表!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