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 ‖ 从陶行知“四块糖”说“化错”
从陶行知“四块糖”说“化错”
华应龙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男孩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非但没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错误,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诱,发掘男孩数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勇于认错。
坚持正面教育,用积极、正向的因素去影响孩子,春风化雨,长善救失,化错养正,立德树人。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化错教育”所要追求的。
这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教育,是充满爱,充满期待,充满温暖的教育。当我们面对出错的孩子,具体地帮助他发现差错中的正确,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会像春风化雨一般,以温和的力量,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与内在力量,让他自己去领悟、去修正,促进孩子自觉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有助于出错孩子自省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培养。歌德曾经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如果反过来,简单粗暴地批评、训斥,效果会怎样呢?那就像想用石头去压住野草一样,野草还是会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错误,这样的教育真的行吗?是不是“阳春白雪”,不接地气?“无语”,是不是一种失职?
我们现在当然没法跟踪那位男孩的发展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联系、分享一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故事。
楚庄王平定内乱的庆功宴上,群臣痛饮,忘了时辰,日已落而兴未尽。庄王命秉烛夜饮,并让他最宠爱的许姬出来为大家敬酒。 突然,一阵风吹灭了堂烛。一位武将趁机握住许姬柔嫩的手,扯住她单薄的衣。 许姬弄断了被扯住的衣袖,顺手揪下了那人的帽缨,急步走到庄王面前,要庄王赶紧点烛,抓住那个帽上无缨的小子。 庄王没有听许姬的,说:“且慢点烛!咱们刚才喝得太斯文,来来来,大家摘帽绝缨,喝个痛快!” 调戏许姬的人被遮掩过去了,群臣尽兴而归。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三年之后,晋与楚激战,一员虎将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比英勇,为那场战斗的胜利立了头功。这位将军名叫唐狡。 庄王要厚赏他,唐狡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敢讨赏呢!那次‘绝缨之会’拉美人的罪犯就是我。承蒙大王不杀之恩,今日才舍命相报。”
这个故事,我最早大概是十岁的时候,听爸爸讲的。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躺在户外的竹床上,看着满天的繁星。爸爸一边用蒲扇为我赶蚊子,一边给我讲“宽厚待人的故事”。我爸爸做过私塾先生,深受学生喜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