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鉴赏 | 古陶瓷《痕迹鉴定学》之清康熙青花残片赏析

痕迹一词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事物留下的印记、迹象。”经多年研究,我们发现古旧陶瓷器上存在着很多痕迹。根据这些痕迹不同的形成原理,可以将这些痕迹分成自然痕迹(也可以称为自然老化、氧化痕迹)与人为痕迹两大类。人为痕迹又可以细分为工艺痕迹、使用痕迹及人为做旧痕迹等。

清康熙青花残片

古陶瓷自然痕迹产生的原理 

烧成后的陶瓷器主要相组成包括:气孔;玻璃相;莫来石晶体;未熔解的石英及粘土物质的质点。陶瓷器的釉经煅烧冷却硬化为玻璃态的硅酸盐。陶瓷实际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能。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的产生,首先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属性,这是内因;在外因方面,历史上的古旧陶瓷器生产出来以后,基本上处在三种环境下:一在地下,二在水下,三在地上。地下环境有窑址、窖藏、墓葬之分。水下的古旧陶瓷器有被地下水或海水浸泡之分。地上古旧陶瓷器有民间传世与宫廷传世之分。古瓷器所处的环境不一,它们分别受着各自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下古瓷器受着当地地下泥土、水分、各种微量矿物质、微量有害气体的影响。

清康熙青花残片

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地表的温度、湿度都是不一样的,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地下古旧陶瓷周围湿度也会不断地变化。古旧陶瓷器的釉面微观仍是有孔隙的,只是我们的视力不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它们。古瓷器的胎体又较为粗糙,毛细管、气孔较多,胎体对周围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周围湿度大,胎体就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吸收水分,周围湿度小,胎体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又释放水分,胎体自动保持着内部水分与外界水分的动态平衡,长年做着平衡水分的运动。地下水汽除含水分外,还含有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及其它杂质,水汽带着这些物质通过古旧陶瓷器釉面的孔隙及胎体内的毛细管不停的渗进与透出,古旧陶瓷器在地下少则近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胎釉在盐碱长年的化学作用下及盐碱在胎釉内重新结晶所产生的机械力,便使古瓷器改变了以往的面貌,呈现出多种自然痕迹。

清康熙青花残片

釉层中除了晶体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气泡,釉中气泡的数量占釉面体积的1%-15%左右,气泡的大小一般在10-60μm左右,气泡在釉中分布不均匀,釉层气泡的含量,随着釉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釉层气泡的尺寸也随着厚度的增大,釉层中气泡的存在会影响陶瓷釉面的光泽度和硬度等性能。一般玻璃相的折射率为1.5左右,而气泡的折射率为1.3左右,所以气泡会明显降低釉面的光泽度。

不同窑口、品种、成分的釉料氧化显微结构不同。同一成分的釉料,由于生产工艺和过程不同,其显微结构也不尽相同。釉层的显微结构主要由玻璃相、残留晶相、烧造时析出的晶相、气相(气泡)组成。釉层的显微结构取决于釉料的组成、釉料的制作方法、施釉的方法、施釉的厚度、烧造的环境等因素。

一起来见识一下此件器物的微观世界吧...

釉下高清100倍微观图:

清康熙青花残片釉下微观

透明釉都是由硅酸盐透明玻璃所组成,由于配方、制作工艺、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釉面中会有数量不同、种类不同、尺寸不同的晶体。釉面中的晶体有两种,一种为未熔的石英颗粒,以及石英变体,另一种为冷却时从熔体中析出的晶体,晶体的种类随釉料组成的不同而不同。包括石英、鳞石英、莫来石、辉石类、钙长石、云母残骸、赤铁矿、磁铁矿等。釉面中晶体的存在对釉面的光泽度,透光度、强度等都有影响。釉中各相折射率越大,越接近,则釉面光泽度越高。釉层中的晶体有时会导致釉面光泽度降低,由于晶体的折射率和玻璃相的折射率相差很大使得光线在釉层中的散射,折射,慢反射等光学现象反复进行。产生乳浊感,玉质感、失透等。

折射光釉面高清100倍老化痕迹图:

再来见识一下此件器物的釉面自然老化痕迹吧...

釉面老化痕迹图

釉面的显微结构主要是由釉料的成分、釉料各成分的配比、釉料的粉碎、釉料的混炼、器物的成型、干燥、窑炉的结构、烧造的温度、烧造的制度、烧造的气氛等因素决定的。由于现代陶瓷的制造过程与传统陶瓷的生产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其釉面的显微结构也与古陶瓷的显微结构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仿品的显微结构明显与古代陶瓷的显微结构不同,现代陶瓷的釉面气泡明显少于古陶瓷的气泡数量,残留晶体和析晶数量都远远低于古陶瓷的釉面晶体含量。有一些仿品在陶瓷出窑后对釉面做一些物理化学处理,以改变釉面的光泽,比如打磨釉面,用氢氟酸、热碱腐蚀釉面等。通过微观痕迹鉴定可识别藏品真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