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出规矩,行书见学养,草书抒性情

楷书和草书应该先练习哪个?争论在近现代似乎最激烈。有人会说草书出现比楷书早,有人会举出古代某某书法大家就是直接写草书的,说明练字也可以跳过楷书的环节。当然,认为楷书是基础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不少书友也赞同苏轼老先生的观点: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书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什么硬性的要求,或者什么刻板的规定,而是从古到今多少代人的习学心得。

个人也认为,楷书出现晚,正说明它是前人在各种书体的基础总结而出的更好经验,就像我们的冶炼,最早成熟的是青铜技术,随后是铸铁,再后来才有了钢。

楷书是规矩,只有经过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反复强化训练,手和腕才能够自由娴熟地驾驭毛笔,逐步形成肌肉记忆,进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正是前人反复强调的“功到自然成”。而学到了字型和框架,仅是初级,进而掌握法度,再揣摩其气度,最后万字有形,皆在胸中,始谓之是楷书有成。

行书见学养。历代的行书大家无一不是学问先行的人,从兰亭出发,或飘逸,或轻灵,或斯文儒雅,或豪气纵横,无一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学问的光芒。由此一路而来,匠人行书与学人行书可以一眼明见。

草书见性情,有了楷书的功底,才能给草书创作打开无限的空间。楷书是芭蕾的红舞鞋,开始不磨破几次脚不流点血恐怕是不行的。一旦成熟,就会忘掉舞鞋的存在,在舞台上舞出风华绝代。也可以认为楷书是五加行——五种实修的功夫,是必须打牢的基石,否则成就的或是空中之阁,或是沙上之塔。不愿意练楷书,只能证明一个人的浮躁,终将一无所获。

草书是人生阅历也足够之后,可以将性情蕴涵于内而自由挥洒的瑰宝,写到通神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个学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境界。以笔者这样的凡人之资,没有三五十年的苦修,如何能够笔随人意?

笔成冢,池尽墨,功始成。

最后有一句感言,汉字是惟一能成为书法、并通过书写而抒发情感的语言,是祖先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光。纵然不能成为书法家,写好汉字,也是我们后人的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