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王弼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今译:以,是用的意思。其,指的是水。这句话是说水柔弱的性质,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改变它。
原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今译: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都不会去执行。因此圣人说:承受国家的耻辱而不贪求于荣誉,这才是社稷的君主;承受国家的困苦而不贪求于安逸,这才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面的话一样。
备注(1、淮南子《道应训》:“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擒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中国。”
2、淮南子《道应训》:“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王击之。’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君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3、淮南子《道应训》:“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祸且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使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臣死,寡人谁为君乎?宁独死耳。’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民之命。岁饥,民必死矣。为人君而欲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者乎?是寡人之命,固已尽矣!子韦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有三赏君。今夕星必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奚以知之?’对曰:‘君有君人之言三,故有三赏,星必三徙舍,舍行七星,三七二十一,故君移年二十一岁。臣请伏于陛下以司之。星不徙,臣请死之。’公曰:‘可!’是夕也,星果三徙舍。故《老子》曰:‘能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4、苏辙《老子解》:“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全文今译:易:替代、取代。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它的柔弱反而使它不易被改变。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做到。因此圣人说: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配得上作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才配得上作天下的王。正道说出来却好像是相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