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一次演讲的记录》作者 黄明山

本期导读:我想评判诗歌大致有十项标准,这就是:境界高、感怀深;情操美,语言精;形象活,结构紧;音韵畅,风味醇;气势大,创意新。

一次演讲的记录

——谈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

作者 黄明山

非常高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和老师、同学们就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进行交流与探讨。首先,请允许我作一个自我介绍:
我叫黄明山,1960年6月出生在湖北潜江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66年至1976年,是我的“十年寒窗”。这十年,正好是“文化大革命”。同学们应该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词汇,那时候,我进的课堂,与现在同学们进的课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里不作细谈。高中毕业后,我教了十年书,作为一个民办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学会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插秧、割麦、耕田、除草等类),几经播种收获,懂得粮食的珍贵。1983年,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不过,说到对诗的爱好,时间更早一些。九岁写诗,与大人们的一起贴在墙报上。我或许算是幸运的,每一次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投稿,便得到了采用通知,我写的一组小诗,取名为《小小集》在1984年《当代》第5期发表。其间,我的一首诗《聚会》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中播出,还配了乐。当时,我正在家里帮别人写对联,突然从收音机里听到,报出了我的地址,我的名字。那会儿,别提我有多高兴。与此同时,四川的《青年作家》也发表了我一首诗《檐雨,一个谜》。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兴趣,或者说,是诱发了我的兴趣。事实上,以后随着退稿的纷来沓至,使我明白了创作的艰难。当然,时常有发表作品后的喜悦安慰我,使我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念头。这样,我就在一种喜忧参半的状态下进行写作。近20年来,我先后在《当代》、《诗刊》、《词刊》、《星星》、《绿风》、《青年作家》、《飞天》、《歌曲》、《曲艺》、《散文》、《中华散文》、《随笔》、《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歌词等文学作品1000余件,80余次获奖,诗歌被收入《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人代表作自选》、《中国诗典》等多部选本中,散文被《散文选刊》、《杂文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选刊选用并作评介。著有诗集《檐雨》,编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全》均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编著《潜江明清诗选》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编著《荆州地区民间故事集》、《荆州地区民间歌谣集》、《荆州地区民间谚语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寒冷的味道》、格言集《草径思踪》已编辑成本,准备出版。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等,现在潜江市文化部门工作,任市群艺馆副馆长、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市政协常务委员。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在开讲之前,我想先谈谈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就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一样。我国古代,习惯把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合称为诗歌。诗歌的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和叙事诗;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同时,与其它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按历史发展的演变,还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体诗和新诗。我今天涉及的就是新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由诗。需要说明的是,我讲的观点仅仅是我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吸收传统,借鉴现代,有的是借鉴了有关学者和诗评家的观点,同时面对当下诗歌环境所触发的一点点个人体会或曰切身感受,一孔之见,不能作经验之谈,权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如果我的经历能成为大家的一个参照,为同学们今后的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找到一条扬长避短的捷径,我将感到十分欣慰,我将以此与大家共勉。
下面,我就诗歌欣赏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何欣赏诗歌,实际上是如何评判诗歌的问题。我想评判诗歌大致有十项标准,这就是:境界高、感怀深;情操美,语言精;形象活,结构紧;音韵畅,风味醇;气势大,创意新。(这像是一句顺口溜,我不妨重复一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记一记。)
一、境界高。所谓境界,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比如思想境界、艺术境界,等等。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抽象,要说最形象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近代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的三种境界,他借用了宋代词人的词句来说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是第三境界。大凡有诗歌创作实践的人,对以上三种境界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开始作诗,创作欲望高,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信心和希望若有若无,几分痴迷,几分迷茫,的确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进入状态后,总想着把诗写得更美一点,更纯粹一点,说是对语言的锤炼,实则是磨砺思想或者说是折磨思想的一个过程,得不到好句子,常常是连觉都睡不好。瞧瞧,是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不断发现的过程;而发现,就是在不经意中巧遇新鲜的东西,这时候,你就会激动起来,眼睛一亮,豪情万丈,你可能会旁若无人地唱上一段什么歌,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说得严重一点,有那么一点神经质。我听说著名作曲家羊鸣创作时得到了一个好旋律(好像是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兴奋得把屋里的家具摔个稀烂。不知有不有点夸张,反正我是相信的。我在写诗的时候,每每得到自己满意的句子,就有一种想飞的感觉。是啊,得到一个好的旋律和得到一个好的句子一样,多么不容易呀!这就应了那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可以发现得到,这三种境界,都离不开两个东西,是什么呢?人品与作品。也就是说,境界是作者的人格特质与品格高下的重现,同时也是作品品格高下的展现。我们所说的境界高,可以这样去归纳:那就是美与善的结合与统一。
二、感怀深。感怀即感触于怀,感受的心怀。不是有一句老话吗?叫“诗言志”。凡诗不能无感,有感才有情,有感才有景。我们不妨来看看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从诗人所讴歌的“礁石”的形象上,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所崇尚的饱经磨难而又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质与精神。感怀以深锐为贵,有深入而敏锐的感触,又能作良好的表达,则总能使阅读者也有深入的感动。只要感怀深,哪怕语言朴素一点,形象简略一点,也仍然能使人不能忘怀。艾青的这首《礁石》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感怀虚假而漂泛,即使是有花言巧语,也不过像一张还算漂亮的广告美人令人看一眼,即可丢开。感怀是心灵的到达,一切矫揉造作,搔首弄姿,只能使人生厌,使人反胃。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名篇《神曲》中有一句诗说:“他是诗人,不是写诗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诗人难道不是写诗的人?从字面上讲,诗人不就是写诗的人吗?但丁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里,前一个“诗人”的“诗”字是指真正的诗,而后一个“诗”字则只是形式意义上的诗。“诗人”,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感触,不写自己真实的心灵颤动以外的东西。而所谓“写诗的人”,则是无感而发,“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千万别做但丁所说的“写诗的人”,要时刻记住一句话:“诗与伪善是绝缘的。”
三、情操美。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情与志的融合。哪些是优美的情操呢?列举起来可就多了:对真、善、美的寻求,对纯情的执著,对正义与正直的坚持,对罪恶的愤怒,对生命的喜悦,对亡故的哀伤,对国家民族复兴的企愿,对众生忧悲的悲悯……都是优美的情操,而那些以诅咒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为荣,狂妄的自我膨胀,沉沦于迷幻药之类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还以为值得大写特写等等,无疑为情操之卑劣。我们在评判诗歌的时候,必须做到爱憎分明。
四、语言精。一首诗,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连缀的。语言精,就是要善待每一个字,选好每一个字,用好每一个字。就像我们欣赏建筑之美的时候,不能忽视了每一块砖所起到的作用一样,我们要让每一个字找到应有的位置。正如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所说的:“诗,最好的字放最好的位置。”当然,诗中的语言,不只是个别的文字而已,最终我们是要整篇连贯来看的。语言精,就是要准确、凝炼、有新鲜感、有跳跃性。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恰到好处。诗要达到一定的美感要求,所以既符合一定的美感要求,而又恰到好处地准确表达,便是诗人语言的要求。古人常提到“诗眼”这两个字,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警句”。诗人田间说:“警句是诗的眼睛,明亮发光。”臧克家说:“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艾青把“警句”看成是“对于生活经验的洞察事理的结晶,它们在整个诗篇里面,就像宝石之镶嵌在冠冕上一样”。所以,在诗篇中创造出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警句,有助于提高诗的品味,提高诗的感染力。时常有“清妙之言”,诗歌才会出现亮色。何谓“清妙”?它是相对“浊乱”而言的。那些写作“虚无主义者”的“呕吐”的诗篇,则不但境界低下,情操卑劣,其语言也可谓浊乱之极。现在有些诗歌中,通篇都是对琐屑、无聊和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东拼西凑,鸡零狗碎的。而且,这些诗中的描述不是去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而是对之摆出一种洋洋得意、津津乐道的姿态,仿佛他们已经看透了生活,看破了红尘。这绝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创建,而是一种传统的劣根的生活态度的回潮和反弹,它借一种无聊的话语,在伸张一种精鄙的趣味,一种粗蛮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五、形象活。形象又叫意象,诗要形象思维,这是很重要的基本认识。有一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四季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同学们一猜就猜出来了,谜底是一幅画。其实,这个谜语的谜面就是一首诗或者说具备了诗的某些特征,它容易使人记忆,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借助了形象来说话,很容易刺激人的听觉,随之实现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山、水、花、鸟、人,还有色彩,还有声音,还有人的走动,这些形象的自然切入,叫人耳目一新。所谓“诗中有画”,其实也就是要求有具体的形象感,使人读后栩栩如生,若有一幅画面浮现眼前。我刚才的举例,这个谜语并不能说是一首多么好的诗,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善于运用形象,的确是写诗的一种惯用的手法。我想打一个粗糙的比喻,如果把创作诗歌比作制作豆腐的话,形象就好比制作豆腐时所用的石膏。如果没有石膏,豆腐就会散架,不管你将那豆腐块切得多么小,石膏都含在豆腐里,哪怕你肉眼看不见。可以这么说,你不会使用形象,你就没有完成诗歌创作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你硬着头皮写下去,必定会打乱仗。形象是多么地重要,但形象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的形象,以生动鲜明为贵,以庸俗牵强为劣。中国自古有“赋、比、兴”三种写诗的方法,其实也正是形象思维的三种不同方式。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物,就是形象,叙物也罢,索物也罢,触物也罢,最后回到一个“情”字上──形象活,找到了心灵的共鸣。本来,汉字本身就是最有形象感的文字,所以多用各物则自然会有较丰富的形象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十个字,就给了人多少视觉的愉悦!一个带草字头的“菊”(菊花),一个带竹字头的“篱”(篱笆),一个有着山的形状的“山”字,就已立刻给人以栩栩如真的画面浮现眼前。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汉字,它本身具备的结构之美,是任何拼音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要说诗歌的形象美,汉字就给了我们天生的姿态。无论欣赏诗歌,还是诗歌创作,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有一种好心情。
六、结构紧。我们知道,新诗以分行排列为外观特征。新诗的结构与传统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排列美这一要素。西洋传统诗虽然也是分行排列,但基本上是以每行的音步相同为原则,在排列上没什么花样可变。中国传统诗如果分韵排列,也会比连排美观点,韵感强些,但每首基本一样,并无变化。唯有新诗分列排列而变化众多,异彩纷呈,可以充分展示排列的用心和技巧,使诗除诵读的音韵之美感外,更具有字形与整篇排列形式所造成的双重的视觉美感。请注意双重的视觉美感,从一个字到整篇排列,或整齐谐和,板块醒目;或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根据诗的需要和个人的审美取向,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有时,你还可以匠心独运,创造一种有特色的诗歌结构之美。视觉美,在未通读正文的情况下,给你一种文字的排列所独有的美感。你可以眯着眼看,或者用眼睛就那么扫视一下,这种形体美,会刺激你的阅读兴趣。那么,诗如何分行,每行以多少字为宜,并没有一定之规。我创作时,习惯每行用字在四个字至十五个字之间,多数情况下,打破整齐划一,构成参差不齐的美。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一行只用一个字,有时一行又超过十五个字,这要根据情绪而定。
在分行上,我借鉴其它艺术,总结出一句话:
形断意不断。(比如《夏天的落叶》)
意断形相连。(比如《立交桥》,朗诵并讲述经历)
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书法中有“形断意不断”之说,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
结构紧,就是结构紧洁,切忌松散。新诗的排列大约有三种意义:一是音响要求上的意义;二是感情变化的强调上的意义;三是视觉美感上的意义。所以新诗如何分行、分段、分节,如何排列,是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这或许是新诗创作的难点之所在,同时也是新诗创作的乐趣所在。
七、音韵畅。所谓音韵,即诗歌的音乐性,就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音韵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音乐性是诗歌先天的素质。就新诗而言,尽管它打破了传统诗那种一定的韵式,并不等于不要音韵感,事实上,音韵美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重要分水岭。旧体诗(格律诗)对音韵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押韵。写格律诗,除了平仄对仗粘连以外,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押韵,有专门的韵书引路。这些,不是我今天所说的话题。说到新诗中的押韵,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汉语拼音,不管声母,只要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韵脚指的是每一字的最后一个字。当然,这只是通常的说法,新诗往往追求更多的变化,有的新诗押韵,有的新诗押韵押得就不那么明显,有的干脆不押韵了,那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音韵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分野和认识,无韵的自由诗也仍然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行,它以感情起伏为节奏,而在形式上,则消失了韵脚。至于有的人不懂韵而排斥押韵,那是一种不聪明的表现。不懂装懂,尚且可笑;不懂还要去找个理由,那就近似于可耻了。关于押韵的问题,我还将后面作另外的补充。
八、风味醇。风味,即风格和韵味。诗的风格和韵味,合起来也就是一首诗的主要风味之所在。风味也可说是一首诗能否具有魅力的的主要决定因素。对于一个作者的作品,其风格不是只从一件作品来看,而是要联系其较多作品而得出来。所谓风味醇,就是风味醇郁,醇,还可说出许多的近义词,醇厚、醇美、醇香、醇正。也就是说,风味,你不仅可以品,可以闻,还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悟,可以思。我前面说到的人品和诗品,就是我现在说到的风味的主要内涵。风味,其实就是作者的气质与心理学上广义的人格为主要形成因素的。当然也还要加上时代、环境、所处的社会的政治与制度,及所接触的精神上的运动等等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某些作品风味的肯定,也就是对这些作品的作者的人格的肯定。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很少出现偏差。
九、气势大。气势可包括气与势两项,气是一种流动运转的活力,势便是活力的喷发。气是任何诗或文学以及一切艺术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势则有所侧重,或者说表现的方式不同,抒写雄健之情时要大量运用,写柔婉之情时则含而不露,但是,含而不露,不能失去内在的力量。所谓气势大,就是气势磅礴、气势浩翰。较大篇幅的作品包括喜、怒、哀、乐、 壮志、柔情的各种感怀的,也要求结构上的气势。(《钢琴》载《当代》1998年第1期)。但气势不在篇幅长短,而柔情之作也并非没有气势可言,只是含蓄在字句背后,往往要多读后才能慢慢感受。
十、创意新。作品自然以独特的创意为贵,即所谓有独创性。富有创意的排列形式即可使人感受到音响的高低、气势的展现,并且更可以与内容情景作必要的呼应。比如,写大海时,把各行作惊涛状的排列;写高山时,把各行作峋嶙状的排列。但当然仍要以不妨害其应有的节奏与语言的顺当为原则,不能像写图案诗那样,只追求其外形而不考虑其内容。创意,也就是诗所必要的想象力之表现,而它又必须与境界及情操相联系,如果境界低下,情操卑劣,则再有丰富的想象力或独特的创意也只能展现更多的卑劣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创意新,不仅仅是指排列形式,在文字表达、内容组织、角度选择等诸方面,都有一个独特性发挥的问题,而最要注意的是,创意新,绝不能哗众取宠。为了便于记忆,我把这十项标准编成了一句顺口溜:
人品文品境界高,
至云至海感情深。
崇真扬善情操美,
删繁就简语言精。
栩栩如生形象活,
巧夺天工结构紧。
风味醇厚音韵畅,
气势恢宏创意新。
刚才,我从诗歌欣赏的角度,谈了评判诗歌的十项标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再谈谈诗歌创作的一些体会。应该说,要谈的东西很多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是一面都不到。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把我的创作体会用四句话来代替,那就是:从题目入手,用形象说话,靠语言造型,以情感取胜。
第一句话:从题目入手。这里所说的题目,当然指的是诗的题目。也许同学们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写诗,肯定是先有题目,再好往下写嘛。我以为不这么简单。题目有了,但是你的这个题目又是怎样的一个题目呢?不新颖,没有独特的视角,那真是最糟糕的事情。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忽略题目的重要性,或以清一色的名词作题,《落叶》啦、《小草》啦、《月光》啦、《小溪》啦等等;或写出的题目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温柔的倾诉》啦,《致远方的朋友》啦,《珍藏你的容颜》啦,《河边的小路》啦,等等,这些题目都很难调动人们阅读下去的兴趣。当然,我并不是说名词就不能写题目了,别人写过的题目就不能再写了,如果能出新,也未尚不可;如果是炒现饭,那就有点煞风景了。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题目,要当诗来写,题目,是诗的一半。有了好题目,你就会激动不已,你就会按捺不住,你就会以一种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这首诗的创作中去。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花朵的方向》,这是我发表《飞天》杂志上一组诗的题目。花朵有方向吗?从语法的角度讲,似乎是一个病句,花朵有色彩,花朵有香味,花朵哪里有什么方向?不,我说花朵有方向,它的方向是向上,因为光合作用,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这个题目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花朵有根,植根大地;花朵向上,有太阳、有天空,更有诗人的目光。再比如:《停在记忆上的云》。记忆是保持在脑海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一朵云,停在了记忆上,它是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状态?或许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叫人沉默。再比如:《是不是桃花把我们惊醒》。这个题目,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问号。桃花,代表着季节的颜色,可它转瞬即逝,然而,在它突然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我们总要惊一下,这一惊以后,我们又想到了什么呢?再比如:《插入锁孔的声音》。这首诗在全国“诗神杯”诗歌比赛中获奖,获奖结果在《诗神》杂志公布时,先只有题目,有一个诗歌爱好者说,一看见这个题目,就想看这首诗,于是专程从几十里外的乡镇跑到我家里看这首诗。可见题目的诱惑力之大。此外,像《檐雨,一个谜》、《流水村庄》、《随便的脚步声》等等,这些题目,我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才确定下来的。通常的情况,我是作好了题目再写诗。从题目入手,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一个题目突然从心里冒出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二是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再考虑围绕这个形象作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三是有了某样一种氛围,暂定一个题目,然后边写诗边修改题目。我这样强调题目的重要性,也许同学们会问:还有的诗题目就叫《无题》呢?题目没那么重要吧?我要告诉你:《无题》就是有了题目了,冠以《无题》的诗,往往更有跳跃性,也往往使读者在阅读的阻碍中获得发现的惊喜。所以说,诗的题目相当重要。我再重复一次:题目,是诗的一半。
第二句话:用形象说话。我前面讲过,诗歌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可以这么说,一首诗有没有生命力,在于它有没有形象。形象能给人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有一个词叫过目不忘。过目为什么不忘?因为有形象。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许多美好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你说记忆深刻也好,你说刻骨铭心也好,形象的穿透力,我指的是之于时空的穿透力,常常会使我们惊讶不已。我们的记忆,因为有形象来帮忙,才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支点。我还是举例说明吧。我写过一首《幸运的翅膀》。幸运是什么?它好像是不幸的反义词。幸运是没有形象的。可我偏偏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有了形象,才好进一步升华诗的主题。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翅膀的悖动/是一次飞翔的先声/前途难卜/正是启程的理由/阳光和风雨/组成光阴/你深信时间的分分秒秒/都有人铭记在心/……你无暇细数/到底经历过几番幸运/你只知道/等待幸运的最佳姿态/不外乎/将自己置身于不幸。在这里,我借用翅膀这一形象,完成了对幸运的诠释:所谓幸运,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不幸。再比如:《火焰》。火焰很平常,大家都见过。可我要写的是特殊的火焰,是第一朵火焰,人类的第一朵火焰,燧木取火,这属于历史知识的范畴了,我没有能力去讲述历史。我感兴趣的是那第一朵火焰像那“试翅的黑蝴蝶”。黑蝴蝶,是我要描绘的形象。这首诗不长,我念一下:第一朵火焰叩响天空/烧毁了一片森林/回响的空旷里/飘满试翅的黑蝴蝶/纷纷扬扬/是一些故事的种子/认识了火焰/其实就是掌握了光明/太阳的微笑/曾是红色的狡黠/使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思考和拼搏/作为火焰的映衬/黑夜与寒冷目光炯炯/像一对谪仙//从事一侧面为我们指点生活/还有饥饿/把我样每个人都培养成/火焰的捍卫者。这首《火焰》。除了黑蝴蝶,还有许多与之相关联的形象,天空、森林、种子、太阳,还有“红色的狡黠”,黑夜与寒冷也拟人化了,可以“目光炯炯”,像一对受了处罚下界到人间的神仙,为我们指点迷津。用形象说话,代替了我们口舌的笨拙,同时又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舞蹈的空间。
第三句话:靠语言造型。写诗,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句子通顺、语法规范的层面上。它要洗炼、独到、本质、纯粹。用语言造型,是对一首诗的整体关照。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准确地说,是选择什么样的字,在字的组合中结构什么样的形象,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字的重复,一个字的变化,都是很有讲究的。我想以我发表在《诗刊》上的一首短诗《小孩与桌子》为例来说明: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妈妈拿过木尺/连连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全体只有两段、八句,记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头上,疼得哭起来;妈妈用善良的、欺骗的手段用木尺敲打了几下桌子,小孩不哭了。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可见小孩还小,一、两岁吧,只有桌子那么高。这是诗中的暗示。关键是字的变化,使这首诗在童趣中多了一些机警,桌子未笑/小孩哭了/……桌子未哭/小孩笑了。无非是将“笑”与“哭”换了一下位置,效果就出来了。自然,桌子既不会哭,也不会笑,可小孩是由哭变笑,这首诗也就完成了。另有一首《门》:我想把门关上/然后坐在谛听里/细品你不期的脚步/与叩门的声响/我又想把门打开/好让你梦幻般的眼睛/和我灼热的心/来一次自然的碰撞/到底是打开/还是关上/我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这首诗写了一种等待,等待谁?诗中没有说出来。也许是朋友,也许是恋人,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把那种“等待”写得有了味道。不知道是把门打开好,还是关上好,接着又说“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来不及想,时间那么短;一个晚上,时间又那么长,门到底是个什么状态?这其中有太多的暗示。著名诗评家邹建军将这首《门》作这样的评语(《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萃精评》)“每家每户都有门。每个人也有门,如眼睛、如表情。……他长久地期待,他期待了那么久,而当‘她’真的来临,惊喜之余却又不免怅然。当然这怅然其实也正是大喜过望的反表现。他殷切地盼,却又想迟一点与她见面,将门关上,好静静地谛听。细细地品青春的脚步和波浪般迷人的敲门声响。…《门》也可以说是抒写理想实现前的心态,它蕴涵的普通经验是富有暗示性的。”诗的语言,不能容忍多出一个废字。长思考、短文字,这样才有了语言的张力。(《酒》此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贾岛在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为推、敲二字的选择废了多少波折,最后才决定用“敲”字。这个“敲”字把安静的敲门声凸现了出来,如果用“推”字,味道就不知隔多远。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人们共认的精彩之笔,如果用“暖”、“到”字,也就少了一些亮色。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精神我们不能丢。
第四句话:以情感取胜。写诗,要有感情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感情,诗就没有了灵魂。而感情的基础是思想。我写过一首诗,题目是《瓶子在清晨碰撞》,发表在2000年6月《诗刊》增刊上,是一首获奖作品。我写的瓶子是什么样的瓶子呢?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啤酒瓶子,是液体被人吸干了的空啤酒瓶子。那空瓶子在清晨碰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记下的是一个真实的片段。有一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听见窗外有一种声音,因为宁静,这声音显得有些惊人,尽管声音是那么小、那么轻。原来,是一个收废瓶子的人在他的竹篓里装瓶子,那两只竹篓分别架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就那瓶子碰撞的声响,使我的内心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使我想到了生活的艰难。我不知道这许多的空了的酒瓶子能卖多少钱,也许够不上一包上好的烟钱,或者等于半个月的早餐(每次只能吃一块钱一碗的面条)。但我被他那种用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精神感动了,我要为他写一点什么,因为这是最本质的生活。我在诗中写道:瓶子不经意的碰撞/好响/这分明是窗外的事物/正在行走的事物/行走的瓶子和人/悄悄中/带着某种液体的重量/急骤的脚步声/像砂砾一样杂乱无章/我不能很好地去倾听/城市的清晨/仿佛瓶子的破碎/撒落些什么/沿着记忆的街道/我让疲惫临风而舞/渐渐模糊的空洞里/开满失眠的灯光/我无法将瓶子进行概括/瓶子太多/而且各式各样/都有精美的包装/人们反反复复将它们搬运/用尽气力/朝着梦中的方向/瓶子在清晨碰撞/在梦中边缘碰撞/掌握瓶子的人/变得一天比一天匆忙/而瓶子在破碎前总要碰撞/我不知道它们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想以情感取胜,必须注重生活的积累,从细微处着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厚积薄发,乃是诗歌创作之精要。平时的一些细小体会,不妨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常回头看一看,就会看到一条小溪的路线。涓涓细流,可成大川。我在《诗,冶炼痛苦的过程》一文中,就记录了我平时思考的一些内容,它是真实的,与诗有关的。我念一念,算是对前面有些观点的一个补充(《诗,冶炼痛苦的过程》另纸附后)。说到写诗,我还有一句话就是:从写短诗开始,多写短诗,或许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最后,我朗诵一首我自己的作品《祖国》,来结束今天的讲演……

往期回顾文学欣赏·《温暖的代名词》作者 黄明山

个人简历:
黄明山,湖北潜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当代》《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散文》《中华散文》《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诗选刊》《散文选刊》《杂文选刊》《新华文摘》等处发表文学作品千余件。诗歌《蛙声里的蓝天》、散文《听疯人拉二胡》、小说《爱情歧路》等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等奖项百余次。歌曲《大西部》由好莱坞影星演唱并收入《欧美百名歌手好歌精选》。作品收入《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散文大系》、《名家名篇·精短散文》、《99篇震撼心灵美文》、《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中国年度最佳歌词》、《中外哲理名言》等多种选本。散文《寒冷的味道》、《鸟语》等选入中考试卷和中学语文阅读教材。著有诗集《檐雨》、《立交桥》、《钢琴与排箫》、散文集《寒冷的味道》、《墨绿的地平线》、诗文集《雷雨天风》、格言集《草径思踪》、歌词集及同名网络歌曲集《中国红》、六集电视纪录片《曹禺》等。现任潜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黄明山文学作品欣赏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

  • 诗韵浅谈

    诗 韵浅谈(一) 中国的传统诗歌,大都是押了韵的.古人说"无韵不成诗",说明写诗必须押韵.但"五四"运动后,学习西方文化,发展起来的自由体新诗,却大多数都不押韵 ...

  • 现代诗歌的几个要素

    现代诗歌的几个要素 诗意龙飞雨 我来回答什么是诗歌.这些天朋友们对此问题讨论很激烈.这是好事,事不辩不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有利于提高现代诗歌.诗词文化的水平.虽然各执一词,无非就是目前没有一个比 ...

  • 陈历明:象征诗派的音乐性探索

    陈历明2021年03月16日12:1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负责人.华侨大学教授 音乐性可以说是一切艺术渴望追 ...

  • 林莽:读 写 散 记(二)

    林莽:读 写 散 记(二)

  • 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之诗词漫谈||张金英: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

    诗词创作漫谈第三辑 诗词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而理论是诗词创作的导向,两者是相辅相成.双轨并进的.笔者一直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进行的做法,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并将创作心得写下来,与各位交流.< ...

  • 一首好诗的四个品相

    鲁文咏 一首好的新诗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往大里说无非两点--语言和意境,而这两点又是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无论你的诗歌语言是新奇华丽的,还是质朴平素的(甚至完全是口语的),它所呈现出来的诗意.诗境,是 ...

  • ◎新诗“新乐派”正式成立了!本人反对拉帮...

    本人反对拉帮结派,占山为王.这都是为了团结更多懂诗的诗友,拯救新诗不得已假冠此名.诗人应该反压迫.反剥削.力主人人平等.自由和自主,所以别被当代诗王和新乐派的名字烦扰. 当今新诗假繁荣,新诗的命运岌岌 ...

  • 文学欣赏•《有时黑暗》作者 黄明山

    有时黑暗   作者 黄明山 有时黑暗宁静平和而真实 而博大 我置身其中 倾听着来自遥远的母音 谨慎的虫唱  如同扁舟 漾起一浪一浪光明   一切了望在黑暗之外 时间  还有空间 匆匆无痕 却以一种深刻 ...

  • 文学欣赏•《​听 雷》作者 黄明山

    听  雷   作者 黄明山 那无可回避的闪电 烛照万物生灵 那真实而精微的光芒 触动我们的灵魂   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致命的一击 将是一刹那间的事情 从一句古训开始 我们学会在檐下躲藏 慌乱之中 每每 ...

  • 文学欣赏•《细雨蓑衣》作者 黄明山

    细雨蓑衣  作者 黄明山 细雨如篦 梳理乌亮乌亮的蓑衣 踮在门槛上眺望 我语言全无 身披蓑衣的父亲 朦胧成田野的景致 渐重的滴落 无声在劳作里   想象您清晨轻抽门闩 赤脚悄悄 跨出檐槽的唠叨 身后留 ...

  • 文学欣赏•《漫步阡陌》作者 黄明山

    漫步阡陌    作者 黄明山 粗粗细细的线索 缀满野花泥丸的故事 横横斜斜 在我的注望里萦回   无语的阡陌 让我的脚步产生回响 最初的凝视 成为田野最美的风光 多少次我忘形于嫩绿 在风中浮动 点染朵 ...

  • 文学欣赏•《​穗 状》作者 黄明山

    穗  状 作者 黄明山 向上,然后优雅地弯曲 穗状的事物 怀抱果实,脚踏实地 小麦.大麦.稻谷.高粱 不约而同地凝聚 天底下最古老又最年轻的矜持 甲骨文一样的禾本植物 以穗状解读亭亭玉立 丛生,抱团, ...

  • 文学欣赏•《浓 茶》作者 黄明山

    浓  茶 作者 黄明山 这杯浓茶 经过一条曲折的道路 走进你的注视 想不到浑浊后的透明 如此真实   嘴唇接近杯沿 将使渴望变成享受 苦涩与清醇 有一条可视的界线吗 最初的感觉 不妨留到最后   杯子 ...

  • 文学欣赏•《苹果落地​》作者 黄明山

    苹果落地    作者 黄明山 一阵损伤的声音 水脆水脆  布满疼痛 波及我的睡眠 我想只能是那只苹果了 苹果落下 加深了子夜的内容 我把梦推到一边 却未见你垂落的直线 无边的缁绒里 究竟作怎样的滚动 ...

  • 文学欣赏•《​菜篮交错》作者 黄明山

    菜篮交错    作者 黄明山 菜篮把我们推向市场 从早晨的边缘 启程于家庭的深部 菜篮交错 构成城市的景点   看菜篮交错 使我们从简单的剖面 看到路的繁复 而菜篮不是路 通常  菜篮在我们手下 使我 ...

  • 文学欣赏•《​惊蛰蛤蟆》作者 黄明山

    惊蛰蛤蟆   作者 黄明山 蛤蟆惊蛰前,大路变水田: 蛤蟆惊蛰后,水田当大路. --民谣   在雨水洗过的二月 农人身披黑亮的蓑衣 清早走出屋檐 他们全神贯注 等待蛙声 拱破土层的那一瞬间   这是一 ...

  • 文学欣赏•《阳光下》作者 黄明山

    阳光下  作者 黄明山 阳光吹不动你的鬓发 阳光沉重如铅 阳光下你站成一棵树 这是一种忘我的劳动 你得到的不仅仅是照耀 作为思想者 常常需要一些痛苦 阳光下 你想象着种子的萌动 以及捕捉出土的那一阵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