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托与祆教无关 | 王银田
王银田 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
近日看到《中国文物报》文章《内蒙伊和卓北魏下颌托的前世今生》(2014 年 8 月 15 日第 6 版),深为北魏墓葬再次发现下颌托而高兴。文章对下颌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以四幅彩色图片,此器物确属下颌托当无疑问。作为丧葬用品,下颌托的研究迄今至少已发表过五篇文章,其形制、功能、流传等诸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此器物与祆教的关系至少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近年有学者将下颌托认定为祆教文物,上文也据此说,本人认为似欠妥,特撰短文商榷。
琐罗亚斯德及其宗教的初创时间至今仍是国际学术界的一桩公案,争议颇大,尽管有学者将琐罗亚斯德生卒年代推定到公元前 1000 年前,但学界传统观点认为琐罗亚斯德为公元前六、七世纪人。据德国慕尼黑大学宋馨博士研究,古希腊荷马时代已经使用过下颌托。琐罗亚斯德教最早流行于东伊朗地区,除伊朗本土外,其向外传播的路径主要是向东。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该教虽然也曾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有所影响,但对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前 27 年~395 年)。公元前 4 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该教圣书《阿维斯塔》惨遭焚毁,琐罗亚斯德教遭到沉重打击,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琐罗亚斯德教渐趋湮灭,说明希腊文化对于琐罗亚斯德教是排斥的,现在尚无法证实古希腊人曾经使用的下颌托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
祆教即粟特化的琐罗亚斯德教,该教对于宗教与世俗的洁净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这种古老的规矩一直保留在现代印度的帕尔西人和伊朗境内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中,在举行某些宗教仪式时祭司仍然要戴上口罩,该教认为戴口罩可以避免不洁的气息对圣火的污染,所谓不洁主要是指与身体分离的东西,包括人的呼吸,所以祭司要戴口罩。但下颌托则是束于下颌或罩于下颌部,新疆发现的下颌托有的只是一根线绳,捆绑于下颌与头颅,这与祆教祭司的口罩完全不同,下颌托只用于死尸,而琐罗亚斯德教和祆教祭司所用的口罩则是给活人使用的。
中国最早的下颌托实物发现于新疆,内陆发现年代最早,材料最为集中的则出自北魏平城一带的墓葬中,但祆教是否影响到北魏平城目前尚无任何证据。《魏书》与《水经注》皆北朝时人所著,《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还曾在平城为官,书中对平城记载甚详,但无任何有关袄教的内容。据《续高僧传》记载,天竺僧人佛陀禅师,与道友游历诸国,曾来到北魏平城,颇得孝文帝赏识,“恒安城内康家,资财百万,崇重佛法,为佛陀造别院,常居室内。”此康家有可能是粟特人,但他们“崇重佛法”,是佛教徒,此外平城也没有粟特聚落存在的文献记录,而祆教崇拜在中国往往与粟特聚落有关。此外平城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袄教遗存,唯一与祆教有关的就是天镇县发现的 49 枚波斯银币,银币背面为琐罗亚斯德教祭祀圣火的场面。北魏平城时期从未铸币,当时的交易主要是以物易物,不排除波斯银币是波斯或其他西域国家给北魏王朝赠品的可能性,夏鼐先生对出自河北定县华塔塔基北魏太和五年石函的波斯银币就持此说。
北朝隋唐时期,在中国使用波斯银币的主要是擅长经商的粟特人,而粟特人又多崇信袄教,但波斯银币作为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其职能是货币而非宗教法物,即使是背面祭祀圣火的图案也与该货币在异地的宗教传播关系不大。虽然十六国、北朝时期祆教已入中国,但主要流行于粟特聚落。平城时期虽有波斯、粟特使节多次往来的记载,但主要是官方使节,袄教很难对当地文化施加影响,平城出现的下颌托也难以和祆教建立联系。近年来学者的大量研究认为,粟特美术对中原美术的影响也主要发生在公元六世纪以后。再则,如果下颌托与祆教有关,则下颌托主要应该在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发现,但在至今能确认的几例粟特人墓葬中仅发现史道德墓一例使用下颌托,而其他使用下颌托的墓葬主人或不是粟特人,或无法证明为粟特人。
- 完-
北朝考古发布(beichaokaogu)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中国文物报》2014-10-24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