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陵渡》唐·张祜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hù福)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阅读理解
​1.《题金陵渡》诗中“两三星火是瓜洲”一句中,“星火”能否换成“灯火”或“渔火”?请简述理由。
​“星火”不能换成“灯火”或“渔火”。“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也格外撩人思绪,这到底是星光,还是渔火,还是灯火?这种缈远而朦胧的意象与斜月、夜江等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显得潇洒空灵。如果换成“灯火”或“渔火”,反倒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2.诗以“愁”为诗眼,请简要分析诗的思想感情。
​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3.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

解释词语:金陵: 南京          津渡:  渡口         宿:   夜

4.诗歌是怎样描写行人“自可愁”的?
 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洲,星火闪烁。画面虽然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

5.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6.细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送灵澈               题金陵渡

刘长卿                张 祜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唐代诗人张祜,字承吉,清河人,初时寓居苏州,自称处士,交结当时一些英杰。元和、长庆年间,元稹为尚书左丞时,他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准备献上自己的诗歌,但不得通报,扫兴而归。后来到淮南,在丹阳曲阿隐居下来。

(1)这两首诗,你比较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A.我比较喜欢刘长卿的《送灵澈》。因为这首诗意境清晰,形象秀美,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巧。先描写竹林寺,再由钟声引起诗人的思绪,然后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言简而意深,辞薄而味厚,同一般的山水诗不同,自然淡雅,含蓄幽远,是中唐山水诗中的名篇。B我比较喜欢张祜的《题金陵渡》。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作者羁旅偶见的江上清丽景色,但是写的凄苦独绝,深沉幽远,给人无尽的情思与想象,读来让人印象深刻而难忘。

(2)张祜《题金陵渡》中说“一宿行人自可愁”,诗人心中充满愁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人心中是什么愁情。

根据诗人的身世可以理解成诗人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也可以理解成诗人羁旅在外,望见瓜州的两三点灯火而引起了思乡之愁。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7.“潮落夜江斜月里”一句中“斜”字用得妙,请说出它妙在哪?
​ “斜”字,既写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分析:先把全诗读懂,了解其意境,再概括生活的经验想像“斜”形容“月”,在景物的形象上和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8.全文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行人”可知作者是客居异乡,此诗表达了诗人的旅夜愁怀。
分析:反复阅读诗句,分析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抓住关键字词,比如“行人”“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9.一个“愁”字,点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此“愁”当是“乡愁”。 小山楼”既是诗人羁旅夜宿之所,又是诗人客愁发端之地。“一宿行人自可愁”, “一宿”,一夜,即整个夜晚。“行人”,指羁旅于“小山楼”的诗人自己。“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斜月”,点明了“潮落”的时间,在这夜深月斜的沉寂的静夜里,诗人由江水的潮起潮落,由远处“瓜州”的“两三星火”,自然引发了心中绵绵不尽的的乡愁。
  
10.有人说,该诗描绘了一幅“江楼夜眺图”,请结合诗句内容,对该图进行描绘。 
​诗人羁旅途中经过金陵渡口,住宿在渡口边的一座小楼上,久客他乡而产生的愁绪萦绕胸际,深夜不寐,推窗远望,只见江潮已落,明月西斜,江水缓缓东流;对岸的瓜州,只有几点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这样的夜景经过诗人的捕捉和描绘,就成为一幅江楼夜眺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