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保存】虞书之“汩作”、“九共”九篇、“槀饫”

​原文: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

笔记:

此处主要是残篇,且残得只有只言片语,但从中亦可一窥帝舜的治理之道。

“帝釐下土”,“釐”为治理之义,“下土”应该为当时疆域范围内的各个部落。显然,从治理对象上看,相对于当时的交通、沟通条件,不仅面临疆域广阔问题,而且各地并非同质,差异性极大。要想有效治理,需要一个恰当的政策举措。

在此,帝舜主要采取了两种策略:

一是“方设居方”。“设”为设立、创制之义。“居方”,应该是某种职务。如果把这里的“方”,当做“四方”或者“地方”理解的话,那么,个人猜测,“居方”可能是代表帝舜派出的类似于钦差大臣性质的官员到地方去,当然,也可能是对各地部落首领的授权,使之获得来自于帝舜的治理合法性,承担起治理一方的责任。无论如何,这一职务似乎并非中央政府职位,而是对地方治权的一种安排。

二是“别生分类”。在此,“生”做“姓”解。与“方设居方”相衔续,即,负责区域事务的地方主政者,又对自己治权范围内的不同部落,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在此,“分”的标准很简单,即,依托于“姓”氏。姓,本身是一种地缘基础上的血缘关系。

从客观结果上看,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地方治理策略的成功,才有了后面的“汩作”、“九共”九篇、“槀饫“。

“汩作”,按照《孔传》理解,其核心内容就是“言其治民之功”。在此,有多重讯息:一是暗示了“汩作”的主体,是反映帝舜在治理民众上的举措;二是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之需求;三是“民”的指向具有广泛性,应该为其治理范围内的各个部落。

“九共”中的“共”字通“供”“贡”字。考虑到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九”为最大数,“九共”就意味着“供”或“贡”之隆重、盛大。显然,这种“供”或“贡”,更大的可能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部落,向帝舜进贡的物品。此举,一方面表达对帝舜治理天下的感谢,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各地部落或诸侯,对帝舜代表天下的“帝”之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认可,接受了帝舜对自身部落或地域的治权。

“槀饫“中的“槀”通“犒”,而“饫”则是宴饮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得到奖赏的人们开始举杯畅饮、共享盛宴。承接前面的意思,暗含了在帝舜的治理下,各地人民的生活,呈现出富足的景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