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窑

中和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境内,是一处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民间瓷窑。该窑创烧于北宋中后期,兴于两宋之际,衰于元代,主要烧造青白瓷,其烧造的青白瓷几乎可与景德镇窑同时期青白瓷相媲美。

中和窑地理位置示意图

中和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北流河东岸,源源不断的北流河水不但可以满足陶瓷业洗泥去杂、制作泥浆的需要,还可以为水车和水碾提供天然动力。另外,北流河流域水运交通发达,沿北流河逆水行舟可进入玉林盆地,之后再入南流江可达合浦出北部湾到交趾、南亚等地;沿北流河而下可直抵广州;逆浔江而上可到桂西地区。藤县境内丰富的林木、瓷土和水资源,为中和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燃料、制瓷原料和水动力,以及适宜陶瓷运输的水运交通。

宋 中和窑“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

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海外对中国瓷器需求日益增长,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广西因当时地处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的水路交通线上,众多瓷器商人为了降低瓷器成本,谋求差额利润,在出口港附近寻求货源,于是拥有优越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中和窑便应运而生。

宋 中和窑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

中和窑烧造瓷器普遍采用北宋时期流行的漏斗形匣钵和一钵一器的仰烧法。有些窑炉还使用了一钵多件的装烧技术——叠烧,这种叠烧方法约出现于南宋,而盛行于元代。

宋 中和窑影青葵口席地缠枝菊纹印花瓷碗

中和窑主要烧制日用生活用品,其中碗、盏、盘、碟较多。器物大多数胎质细腻坚硬,有较好的透明度,胎色呈白色或白中带点灰,釉色多数呈青白色,由于烧造气氛、釉料的差异等,釉色也有偏青、偏黄的。器物型式较多,有北宋中晚期流行的高圈足、深弧腹、花口、葵口等特征,也有南宋时期流行的矮圈足、浅腹、撇口、斜壁、印花纹饰等特征,有些器物型式与景德镇青白瓷器相似,如斗笠碗、高圈足撇口碗等,反映了中和窑对景德镇青白瓷的模仿。其装饰花纹风格在陕西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的北宋产品中亦为习见,有折枝、缠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

宋 中和窑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

元代,广州失去了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泉州取而代之,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埠之一,依赖外销的广西瓷器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且元代广西地区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制瓷业比较萧条,除了柳城、全州等地的青瓷窑还在烧造,其它大部分窑场已全部停烧。

中和窑作为宋代青白瓷的重要窑场,不仅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和古代外销陶瓷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而且对了解宋代广西的手工业和社会经济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