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五)
第五章:玉文化的嬗變與創新。
--東漢孝明帝依據文獻記載,欲恢復玉組佩禮制,然文獻記載陋略、又無圖像引証;先秦組佩的佩器歷經數百年的亡佚、佚名,年湮(因)代遠,已成不識之物。
--傳統玉組佩的正確組合難以得知;構件與器形、飾紋名實難以相符。
--東漢明帝恢復古制,是對傳統玉組佩形制進行了一次創新。
--明帝時期復興的玉組佩禮制,經漢末喪亂又廢棄,至曹魏之時,侍中王粲對東漢典章禮制再次復古造作,玉組佩又經歷一次變革。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注引摯虞《決疑要注》說:“漢末喪亂,決無玉佩,魏侍中王粲識舊佩,始復作之。今之玉珮,受法於粲也。
--此後隋唐至明的玉佩,基本上沿襲王粲所製玉佩組合,然後加以變化與發展。
--《宋史》卷98記載:北宋真宗時,帝謂前代禮有祭玉、燔玉(凡),今獨有燔玉,命擇良玉為琮、璧。
--宋代仿古玉,屬於祭祀、禮儀需要而由宮廷製作,“玉斝(假)、玉瓚、琮璧、兩珪有邸” 。
--《武林舊事》記載:於南宋內廷聚星園中間的沉香桌子上,安頓白玉碾花商尊,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
--製作禮器,應有所本,照古玉形制仿製成時用品,這是宋代宮廷仿古玉的主要原因與動機。
--明清時期,玉器造型大量運用吉祥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
--以民間諺語、吉語、神話傳說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手法,構成玉器的美術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牡丹寓意富貴;靈芝和仙鶴寓意長壽;鹿代表“祿”;雀鹿隱喻“爵祿”;鷹熊為“英雄” 。
仿古:
--北京內庭造辦處不時根據高宗的旨意,把精美的玉料,畫樣後發往蘇州織造臣,交專諸巷琢製。
--乾隆八年(1743年),弘歷命工新做玉辟邪二件、璊玉馬一件,玄玉驄一件、玉虎一件、仙人一件,而且還要按照《考古圖》的顏色燒造。
--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御製文《玉杯記》,亦記述人工偽沁之事。
--在清宮舊藏玉器中,還可以看到大批刻有“大清乾隆倣古”“乾隆倣古”款的倣商周青銅彝器造形的大件玉器。
--北京內庭造辦處玉作來自蘇州的玉工有:姚宗仁、都志通、倪秉南、張象賢、張君先、賈文運、張德昭、蔣均德、顧覲光、金振寰等人。
--明末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論古玉器》:近日,吳中工巧,仿真漢宋螭、玦、鈎、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
--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錄有
水注,“上嵌綠松石片,法古舊形,”
水中丞,“其碾獸面錦地,與古尊罍同,
印色池,“工致侔古,今多倣製”
--清代,除蘇州與北京外,揚州也迎頭趕上,成為大型玉雕琢造中心。
--清初,谷應泰《博物要覽》:以藥熏燒斑點作血浸、屍古之狀,每用亂真,以得高值。
--乾隆28年(1763年)《題漢玉璧》詩中:出現多種燒染紛紜雜陳的繚亂局面。這種燒染紛陳的情況至清末愈演愈烈。
--道光年以後,以閶門為中心,有200多家琢玉作坊,琢玉藝人,男女約近千人。出現鋸料、打鑽、作胚、作細、光玉、刻字、燒古等專業分工。
--閶門內的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寶林寺前,向南諸如王樞密巷、石塔頭、回龍閣、梵門橋弄、學士街直到剪金橋巷,處處可聞琢玉聲。而閶門吊橋兩側的玉市更是擔攤鱗次,鋪肆櫛比。
--清末劉心寶《玉紀補》有關於萬村的記載,不過並未提及乾、嘉時期:秦之玉作,在陝西之萬村;吳之玉作,在浙江之安溪,所遺玉角甚夥,萬村之玉堅潔,安溪之玉紇鬆,琢為玉件,謂之角頭古玉,玉質雖古,而器則新。
擬古:
--東漢~南北朝-
--宋仿戰國,明仿漢--仿古、偽古兼而有之。
--乾隆時期及民國三十年代,北京琉璃廠大量仿製前朝玉器。
--清末民初,由於時局紛亂,玉雕行業面臨原料稀少、產品滯銷、工人失業的岌岌可危的境地。
--文革初期,傳統工藝產品被斥為封、資、修、舊文化而禁止生產。
--社會氛圍是工藝美術無用論、犯罪論和賣國論。
--老藝人被當做牛鬼蛇神,工藝美術院校被迫解散。
--至1970年,作為國家換取外匯重要支柱的工藝美術產品,得到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國家領導人的關心。
--1972年組織藝人子弟繼承父業,再度恢復民間工藝的生產。
--1975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復課,招收工農兵學員,除原有的系科外,還增設了特種工藝系。
--文革時期,審美心態受政策束縛,題材被強制要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
--才子佳人、神話傳說、牡丹、瑞獸等題材,饕餮紋、龍鳳鳥獸紋,帶有封、資、修色彩,不被允許製作。
--蝴蝶叫做「悠悠而來,表現小資產階級情調」;公雞是「金雞獨立,反映大國沙文主義」;獅子是「三世(獅)同堂,封建思想」。
--玉人們的作品滿政治色彩與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毛主席像、工農兵像、慶豐收、知識青年、田頭教學等,精品、珍品不多。
--兔子、雞鵝、蝦蟹、黃瓜、白菜、豆莢等作品比較多見,這類作品以岫玉及瑪瑙為主。
--1977年國務院在北京建一個工藝美術展覽館,展示和保存優秀的工藝美術品,還組織、研究、整理工藝美術創新成果和圖像資料。
--這一時期,人們生活簡樸,不注重裝扮,玉首飾、玉實用器生產並不多。
--陳設類玉器因為要銷往國外換取外匯,在文革中後期隨着政策的轉變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在文革後期,不僅恢復了原有工藝,還在玉料、設計、雕琢、創作技法等方面有所發展。
--70年代以後,電動設備逐漸推廣,使得技藝和設計不受到設備和工具的制約。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確認改革開放政策,促使玉雕行業再度興盛輝煌。
--玉器開始供不應求,學習玉雕的年青人越來越多,規模不等的玉器作坊和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壯大。
--如今已形成巨大的文化產業。
--在價值觀隱誨不明,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人心浮躁、苦悶的社會環境下;現代淑女、君子悠然而起的思古幽情,撩動崇古、崇德、尚美、怡情意識。
--寄情於玉,理所當然!
!!!當代錯古之風:君子有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