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西塘
初见西塘,与别的江南古镇有很多的相同点。穿镇而过的河流,沿河而建的房舍,一个挨一个的店铺,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络绎不绝的游人……
初次的相识,似迎面而过的女子,虽然美丽,却没有什么太多的在意。
当真正地走进了西塘,才开始有了别样的感觉。西塘,像是邻家的小妹,美丽淳朴而又内涵十足。
青砖和青石板铺就的小街,沿河延伸,光溜溜的表面映照出了岁月的痕迹,那些悠久的过去又叠加了今人的故事,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日记。
小街边有深深的巷子,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巷子很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可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巷子里,却藏着一座座深宅大院。最有名气的石皮弄建于明末清初,宽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由166块青石铺成,弄面平整,下为下水道。左右两壁的梯级状山墙有6到10米高,抬头看,只能看见一线天光。石皮弄的深处有“尊闻堂”,堂中的“百寿图案”为全国古迹。
西塘的河,河面宽,水流得缓慢。河边的柳树垂在水面上,柔软细长的柳条像是抛出的钓丝,静等着鱼儿上钩。水中的鱼成群结队的,追逐逗弄着水面上的落叶,漾起了一圈一圈涟漪,又凌乱地散开。坐在河边,双脚伸进水里,炎热的天里,有了一股清凉。有鱼儿在咬着脚背,痒痒的。
水上的船慢慢地划过去,欸乃的桨声伴随着起落的的水花,还有那个满头白发的划船的老人,是水中一道流动的风景。当傍晚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水面上时,坐在临河的小吃店里,喝一杯冰镇的桂花酒,再配上清蒸的当地白鱼,对着划过来的小船,又是一种另样的韵致。
河上的桥多,据说有二十多座桥连起了九条河。高高拱起的桥身,方的圆的桥洞,如虹如练,“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送子来凤桥”是最有名气的一座,据《西塘镇志》记载,来风桥建于明崇桢十年,清代两度重修。相传当初造桥时,有一只鸟飞过来,大家以为祥瑞,遂取名“来凤桥”,桥还没有造好,名字就已经取好了。后来有员外家又生了儿子,镇里人认为也是一个好兆头,就又在前面加了两个字,就成了现在的名字了。桥面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左边上桥是台阶,右边上桥是缓坡,上桥时男子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走缓坡,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婚情侣过此桥,南则送子,北则来凤”,婚后还未得子的,也来走一走,定会有意外之喜。
西塘的独特之处是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称为“烟雨长廊”,廊棚为砖木结构,顶上覆盖着墨瓦,沿河而建,连为一体,俗称“一落水”。走在长廊下,看着流动的河水,欣赏着旁边店铺里各种特色物品,不怕日晒,也不怕雨淋,别有一种悠然。
西塘的长廊有很多传说,最流行的是行善之说。据说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古老的传说也体现了西塘人的纯朴善良。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药铺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这样的一副对联:“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也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同样是传统的善良与爱人。
据记载,西塘历史上曾出过十九位进士,三十一个举人,更有近现代的一些进步人士,有名的南社社员中就有很多西塘人,当年柳亚子先生也在西塘的西园中活动过。
今天的西塘人一样的勤劳善良,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传承下来,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手工酿造的米酒,在深巷中飘香;各色芡实糕点,香甜软糯;荷叶粉蒸肉色香味俱足,吊人胃口。各种老宅改成的旅舍,别有特色,既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又让老宅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西塘的美,古朴典雅,美在内里。初识西塘,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