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有必要这样改吗

这首诗有必要这样改吗

部编版七下语文教材收有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起先我没在意,等到让学生默写时,我发现好多学生“错”得都一样!怎么回事?我一翻书,仔细一看,才明白,现在的诗跟以前不一样了!真乃咄咄怪事!

先看现在的诗,是这个样子滴: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你一读之下,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对于像我这样教了多年的语文老师来说,我只感觉像吃饭吃着了沙子,吃鱼被鱼刺卡喉,非常难受。

话不多说,再看以前版本的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你看出来区别了吗?

三句改了四个字!

第二句把“空”改成了“错”,第三句把“正”改成了“政”、把“圈”改成了“围”,第四句把“过”改成了“出”。

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毛病。我背了第一个版本的,就认为它对。再让我背第二个版本的,就认为它不好。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是无所谓的,反正都是第一次接触,背哪个都一样。对于新入职的语文老师也是如此,除非他以前背过第一个版本。

但对于我,我觉得简直是一种凌虐!我左手拿筷子好好的,非要我用右手拿;我在左侧开车好好的,非要我在右边开。用右手拿,在右边开,也没看出来有多好呀!

所以,我觉得此种改法,真的是很无谓的。

“空喜欢”多好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像“狗咬尿泡——空欢喜”就是这样。“错喜欢”就一定比“空喜欢”好?不见得。

把“正”改成了“政”,更没意思。你怕学生理解错,又在底下来一小注,说“政”通“正”。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围子”也不如“圈子”好。“围子”是什么东西?南方人说吗?古人说吗?即使古人说,既然现在“圈子”已经流行开来,就不必一味复古了。我们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知变通的一味尊古就叫“食古不化”。

把“放过”改成“放出”也是无所谓的,有什么大意思呢?

改没有改好,那就不必改。

但为什么改了呢?因为编教材的一些专家认为,如果我不作点改动,好像我没有下过功夫似的。于是,就靠着这点权力,把老教师多年的坚持给改了!

这就是权力的任性。“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我看依然任重而道远呢。

以后怎么改,可以搞个全民公投,不能让一小撮人说了算。

一个人,大概是为了炫富吧,手腕上戴了好几块手表。有人问他几点了,他说他也不知道。问为什么,他说不知道以哪块表为准。

为什么老教师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因为教材一直变来变去。本来语文就不像数学那么精密,就应该力避模糊性,保持确定性。结果你老这么乱改,反而把这模糊性增大了。

如果真有优秀的研究成果,把它应用到教学一线上也行。但是,有些人仅仅是看到个不同的版本,就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必欲通告天下而后止。何必呢?

初中的教材,应该适合初中生,让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才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似乎不说出“'回’字有四样写法来”就显得没学问似的。

今天在家里要了一桶水,一会儿送水小哥就把水送来了。这大热天的,真不容易。我给了钱,向他道了谢,把水扛进屋里,装到饮水机上。过了一会,又有人按门铃,我问是谁,说是对门要的水请我开下门,于是我就按了开门键,然后就回屋了。又过一会,听到有人敲门,就走过去开,一看,还是那个送水小哥,扛一桶水站在我面前。我疑惑地说:“不是刚才送过了吗?我还以为是给对门送的……”他也端详了我一下,说:“是呀,我也想起来是送过了的。唉,我晕了……”

后来,我就一直想,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一定有我的责任。单元门那标着1、2、3……可是它总不如“一楼东”、“二楼西”明确。估计是这个原因害得送水小哥晕了菜。

以来我再要水,一定要报“2单元7号——四楼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