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之“腿法”
以武学打开世界
一、闭门脚
螳螂门著名的脚法之一,系有距离攻击之法,即当对方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后才使用,常在上肢进攻之后,随身体的回吞之势,突发其脚,再迅疾后撤,伺机脱离作战范围,再作下一步动作。所以,闭门脚常在崩捶、撮捶之后使用。闭广]脚要求以对方的腰部、裆部为攻击点,或踢或踹,或点或撮,完全视情形而定。闭门脚不花哨,却有着很强的杀伤力,为螳螂门常用的脚法。
二、挂脚
有时也称挂腿。采用挂脚有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挂脚的使用常结合上肢的反向运动,它是螳螂摔技的组成部分;二是使用挂脚,需待上肢缠拿得手,及时上挂脚,形成上下肢的反向运动,或当下肢已经缠别住对方,则应及时施展上肢动作;三是挂脚的位置,无论是正进、反进还是插进,总要置于对方重心脚的后面,以阻止其活动,使其“进无势,退无路”;四是合理运用腰部的力量,上下肢的作用是锁住对方的手脚,而摔击对方则全靠腰部的力量来实施。
三、撩阴脚
常在上肢佯攻后,突然起脚攻击对方,往往是上肢两手一扬,撩阴脚已经发出,若遇对方回撤溃逃,则配合窜跳步跟进,与闭门脚不同的是,撩阴脚往往是在进攻中主动采用,且正面进攻用得比较多。撩阴脚要求起脚要迅疾,击打部位除裆部外,对方的膝盖、胫骨也是攻击的主要部位。
四、圈脚
圈者,圆也,脚作弧形运动,俗称“圈脚”。在螳螂门中,圈脚也是练习者经常使用的脚法。使用圈脚时,或里合,或外摆,以胸腰以下为攻击部位,以侧面进攻为特征,且常与上肢动作配合。
五、反尖脚
螳螂门内脚法的一种,其特征是起脚后采用脚尖来攻击对方,以加大进攻的范围。不仅如此,反尖脚还要求其脚尖在实施攻击时,能有内外摆踢的动作,也就是在其脚向前点击时,有转动脚脖的动作,以增大击打的力量。螳螂拳中的“白鹤剔翎”,就要求其脚作反尖脚踢出。
六、蹬扑脚
采用向后蹬扑的腿法来摔击对方的一种脚法,使用时,需配合上肢的反向运动,其脚向下蹬扑时,要以对方的支撑脚为攻击部位,以自己的腿小肚为攻击点,在自身腰部旋转的作用下,对敌实施有效攻击。
七、踹臁腿
螳螂门著名的腿法之一,踹臁腿以对方的裆部和小腿胫骨为打击部位,其腿前踹时,常勾起脚腕,用脚掌为攻击点。使用踹臁腿时,要配合上肢的运动,上肢往里拖拽,其脚向前踹踢。
八、抄腿
在将对方的脚缠勾挂住后,为实施更有效的攻击,常常采用抄腿的技法使对方跌倒。其技术要求是,在将对方夹在自己的手脚之间时,将腿向前用力抄起,上肢则反向用力,如使用得当,则能将对方一下子摔倒。这里有一点须特别注意,即使用抄腿的前提是,要已将对方完全锁住,这样才能发挥抄腿的效果。
九、怀心脚
踹脚的一种,所谓踹脚,就是用脚跟向前踹出的脚法。怀心脚,要求起脚的位置要高些,要先提脚再向前踹出,还要上肢的配合,要用上肢对敌作有效的干扰,在对方注意力分散、防卫松懈时突发怀心脚,此时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十、鸳鸯脚
鸳鸯脚,即对脚、双脚,是用左右两脚连续对敌实施攻击的一种脚法,常在身体跃起、人在空中时,用左右两脚向前弹踢。为保持身体不后仰失重,使用鸳鸯脚时都采用脚尖弹点的方法。由于鸳鸯脚要在空中完成,所以对使用者本人有着很高的要求,要通过不断的习练,才能逐渐掌握。
鸳鸯脚还有一种用法,即用同一只脚对敌实施两次打击,其方法是前一脚在正面跳起弹踢后,一落地即旋转反身仍用该脚反向向后踢出。此脚又叫反踢鸳鸯脚。据传,宋朝人林冲就十分善使该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