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
“年”是跟噼哩啪啦的鞭炮声联系在一起的。此刻,窗外便响着或清脆、或沉闷,或近、或远,或连续、或零星的各种各样的鞭炮声。虽然政府下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依然阻止不了老百姓对烟花爆竹燃放的热情。似乎过个年不放烟花爆竹就没有年味似的。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传说。年兽屡次来到凡间捣乱,但有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竹竿燃烧“噼啪”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每逢“年”到时,家家户户贴红联,穿红衣,燃爆竹以驱“年”。 “年”被赶跑了,人们就敲锣打鼓,互称“恭喜”。这个传说解释了“年”和“爆竹”的关系,当然也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关系。
“年”的甲骨文字形,算是个会意字,上面是“禾”,代表成捆成熟的庄稼;下面是个弯着腰的人。整个字形意为“人们肩扛着成熟的庄稼”或“人们把一棵庄稼插在头上”欢欣鼓舞在庆祝丰收。“年”字表示“成熟的庄稼”。后来在一年一熟的地区,庄稼成熟可以借用来表示时间。总之,“年”的最初创造,是先民表达对上天眷顾的感恩,是对自己劳动收获的喜悦。画面感还是很强的。外国有所谓的Thanksgiving Day,即感恩节,也是为了庆祝丰收。
金文的“年”字,下部发生了变化:由“人”形变成了“手”形,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拿在手上可以方便地做出更多更炫的舞蹈动作。
小篆的“年”字下部变化得太大了,你几乎分辨不出它代表什么。
楷体的“年”字更不清楚是什么了。
“年”还有很多异体字,其中“秊”是个有故事的字。话说,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次去看门石师傅的屋里串门。石师傅指着墙上一幅字的落款上的一个字问我,这是个什么字,我老实地答道不知道。这时,我分明看到石师傅的猪肝脸上立刻洋溢出一种不可压抑的得意神气,似乎在说:“哼,还大学生呢……”然后他故意装出轻描淡写的样子跟我说:“这就是'年月日’的'年’字……”当时我还纳闷那个写字的为什么不直接写大家都认识的“年”字,非要写个连我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认识的“秊”字。后来,我才知道,有些书法家故意写些异体字,好显示自己是多么有文化有知识。我在一幅字上就看到有书家把“前”写成上止下舟的结构。所以,你会明白,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的时候,他的心里该有多么自豪!
“年”可以是我们生命轮回里的任何一天,它既可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可以是腊月初一,又可以是公历的一月一日。“年”其实和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千百年的约定俗成中,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狂欢的日子。现在,连外国元首也来凑热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给中国发来新春的祝福。
一年一年的,过得挺快的。
不知不觉中,人又老了一岁。
无论如何,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找到真爱,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