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小学化”需抓住牛鼻子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日前表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目前,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要求未全面实现,有的幼儿园仍然存在“小学化”倾向。刘晓庄建议,要加强幼儿课程管理,遵循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保护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近几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是连续几期三年学前行动计划让各地的学前教育逐渐走上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已发布了许多文件,如《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文件分别对幼儿园的课程、教学方式、社会大环境、师资水平提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加强对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督导,幼儿园能够主动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学拼音、字母、算术等小学化教育内容淡出幼儿园,办园行为日益规范。

之所以“小学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是部分社会力量办园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较为随意,为了迎合家长,用掺杂小学知识的课程鱼目混珠,满足家长的需求,这其中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幼儿不能顺利适应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变。

找准切入点,抓住杜绝小学化的牛鼻子,就可以精准施策,幼儿园、小学和社会足够重视,共同发力就能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首先,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无缝对接。不管是公立园和社会力量办园,都应该在教育部门领导下坚持科学规范办园。不能因为幼儿园没有固定教材就可以随意使用小学画的教材。在幼儿园大班后期,不必谈拼音算术就色变。严格的说,大班下学期和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差别不大。幼儿园不教授拼音生字算术,幼儿在游戏、绘本阅读、生活中可以自然获得。幼儿园怎样设计大班的游戏活动,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支持,给幼儿创设什么样的游戏环境,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这是幼儿园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幼儿园根据幼小衔接来设计大班下学期的课程,努力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接轨,这也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比如学习时间适当延长,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加延长注意力自控力的游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幼儿园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将其入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现在幼小衔接存在着只衔不接的情况,低年级教师要转变授课方式,不能太过于程序化,尽量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知识主动学习,把游戏精神继续延续到一年级的学习中。要正视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必然情况:单纯的讲解式教学与幼儿园的直观教学有着天壤之别,低龄学生很难适应;很多孩子对书写存在抵触,是由于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幼儿园“保教合一”的方式与小学学生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完全不同,要正视学生的心理失落,给学生适当的帮助;低年级教师的管理方式也不应过于严格,应该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

其次,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思想。幼小衔接工作是否成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向下延伸,家长要克服焦虑和从众心理,科学陪伴孩子成长。比如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阅读、多运动,做家务劳动、亲子手工、绘画等活动能够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群,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基础。初入小学,对孩子的心理冲击巨大,孩子有短暂的不适应是正常的。家长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多鼓励孩子。当然,家长的观念如何转变,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积极做好引领工作,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家长志愿者进课堂、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家园、家校合作达到最大合力。只有家长对幼小衔接不焦虑,主动克服“剧场效应”,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顺利推进。现在打通幼小衔接最后一公里,关键在家长。

最后,教育部门应对课外辅导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通知》中明确要求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有的地方出现了学前教育禁止“小学化”倾向检查力度越大,幼儿园严禁“小学化”落实得越好,社会上的幼小培训班就越兴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把监管纳入常态化管理中,规范课外辅导班的办班行为。只要各部门主动作为,严防辅导班的误导宣传,杜绝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多管齐下的方式能对小学化倾向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使幼小衔接走上正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