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之道第21期 | 第三课 个人文化

小崔哥有话说:上期王蛇老师讲解“个人文化”向上化合成信仰,向下化合成习惯,最终凝聚成态度。本期王老师讲解“个人文化”的一般方法。

欢迎转发,希望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第三课 个人文化 目录

一、“个人文化”之依据与价值

(一)“个人文化”之依据

(二)个人文化之价值

二、“个人文化”之理念与构架

(一)知识系统

(二) 理念系统

(三)鉴赏系统

(四)方式系统

(五)智慧

(六)价值-道德

(七)艺术

(八)信仰

(九)习惯

(十)态度

三、“个人文化”的一般方法

(一)以主体性状态、以“道”的方法修道,到彼岸

(二)培养文化能力,不断进行个人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优化

(三)主动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融通文化相适应

四、论文写作与递交

(一)对个人文化反思的基本思路:

(二)基本方法与要求:

个人文化
03
“个人文化”的一般方法

(一)以主体性状态、以“道”的方法修道,到彼岸

积累与敏感

思与行、理与行、理论与实际(实践)、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致

1、清醒认识

认识个人文化的基本理念,认识个人文化的重大价值。认识理论(指导)

关于个人、文化的前提性概念。  关于个人文化的基本认识,涉及:前述

2、勉力践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以自己现有的改善的个人文化去修炼修养自己未来的“个人文化”

天—周—月—学期—学年—四年。  修炼、修养,一个过程

佛教“六度”(六波罗蜜)paramita(到彼岸)

布施:给,施与他人

持戒:自定律规

忍辱:忍受误解、困难;  忍贬毁,忍劳苦,忍虚幻;  内刚外柔,内方外圆,不变初衷,终达目标

精进:精励勤奋,力求进步

禅定:净静思考,定止散乱

智慧(般若):缘(条件)空(超脱);  第一波罗蜜

明彼岸所在(现身说法,体悟最深)

智与不智?世俗之智与出家之智?

部分启发。最大启发?

凡夫不明彼岸,颠倒虚实幻真,尘垢入心,迷惑执著

半个出家人明了彼岸,辨别虚实,区分幻真,悟空智度,执著彼岸,内心洒脱,可能实至名归(不归呢?心有所归)

理论—方法,领悟一般与个别

“出家人”?

观察、读书、反思(包括反省)、行动

训练、习惯。听到从座位起来噼啪作响

面壁十年的精神

(二)培养文化能力,不断进行个人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优化

(还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及其它文化)

自然科学的概念观念的人文化

文化二字?文化须化,内化与外化

在建立个人文化的过程中,主体个人即我,把外界一切都作为建立个人文化——我化、化我——的材料,即素材与资料。生活中未加工的是个人文化的素材,如个人生活阅历中所遇、所见、所听事情事件等等;前人或别人加工过的是个人文化的资料,如孔孟老庄、古希腊、《圣经》、佛经等等。

(三)主动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融通文化相适应

现实、理念、行动

(四)关注参与大学教育改革与教学改革,实现自身个人文化的建立与完善

025临床李聃(2)大学人文素质:给同学们一个精神思考的平台,为,日益迷失在考试,电脑和恋爱之中的大学生们一个机会,静心思考自己的真正的人生方向,为同学们指导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大二时,我日渐感到自己精神的匮乏,于是找到一些哲学或人生的入门读物,主要是读傅佩荣的书,后来又了解到佛道儒三家的思想,面对浩瀚的传统文化,颇有后悔自己没早些读这些典籍

“你可以做很多孩子的父亲(神父),不可以做一个孩子的父亲”?

希望各位成为《文化之道》的一颗好种子!    (耶稣、毛泽东论种子。世博英国种子圣殿。)修成正果

04
论文写作与递交

(一)对个人文化反思的基本思路:

 人之四问也即我之四问。全面而有重点地思考。四问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是否作为小标题,各位自酌。

● “我是谁”:批判性思考自己关于个人文化的现状。我在以一个什么样的个人文化面对这个世界?

从文化之道角度看,“我是谁”在问什么?在问:在个人文化的意义上,我是谁?即:

从人是一个文化存在看,对照个人文化的理论(P8-14),反思自己的个人文化状态(十个方面),有什么,缺什么,感悟?

在涉及个人文化有关方面的阅历中,有何美丽与丑陋、尊严与无尊严、责任与无责任感、优秀与平庸的体验?

以明己——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存在?

您是否认为建立个人文化是一种伟大的价值追求、科学的人生态度与美好的生命状态?有何困难与需要?

△“我从哪里来”:批判性思考自己的个人文化是从哪里来的。

从文化之道角度看,“我从哪里来”在问什么?在问:我的个人文化从哪里来?

几个基本观点:生活实践产生思想观念,环境作用个人,教育改变个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群体文化影响个人文化,榜样引导个人,历史制约个人等。据此,分析自己的个人文化的产生,可考虑以下六个主要来源(有所交叉):

(1)个人生活阅历,个人文化与个人品质的根本性来源。

(2)环境,由小到大,包括:家庭、小学、中学、大学、社区、社会等。

生活环境(包含经济环境,也即物质生活环境,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

教育环境(学校、社区等),

交往环境(个人交往的圈子。朋友圈:外圈、内圈、核心圈(最重要的、真诚而智慧的朋友),

艺术环境(艺术各门类,包含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 电影\电视\曲艺\手工艺\书法等),

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

(3)读书,读书读经典,特别是读人文元典,读书范围包括人文、文学、哲学、历史、传记等,、以及其它报刊。

(4)艺术,尽可能用艺术各门类养料滋养自身。

(5)榜样人物,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等优秀人物。

(6)历史,包括人类、民族历史,文化史,科学史,近现代史,特别是20世纪史,共和国史,另外还有家族史等。

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人的个人文化、人生故事,给您说的最有启发性的忠告

根与成长?

建立个人文化(参看P8-15)的基本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反思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或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这个文化背景或文化环境对您的个人文化成长有何影响?具体说来,在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中,对自己个人文化影响最大、最有感受的事件、人物(包括父母、老师、同学,正反人物等)、书籍(文学、哲学、历史、传记等)、名句、影视、戏剧、乐曲、绘画、雕塑、舞蹈等有哪些?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个人文化的成长?

△“我在何处”:批判性思考自己的个人文化所处的位置。

自己现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教育关系)位置、社会历史与个人历史的位置、人性位置或灵魂位置?

我现在哪里?几个供参考的角度:

1、在十字路口 / 岔路口?

但丁说:“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神曲》地狱,第一篇)

2、在路上?

在什么路上?在成为一个有个人文化的良好教养的人的路上吗?在走向真善美的路上吗?如果是,那么,在这条路的什么位置上?

△“我到哪里去”:批判性思考自己关于个人文化的发展目标与打算。

价值方向、价值理想、价值目标: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个人文化,

关于此课:什么思想、哪次课是您最有感受或印象最深的?

什么思想、哪次课是您最不赞成或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如何完善有何建议?

(二)基本方法与要求:

 三思,尤其是批判性思考、写作方式(亦是读书、听课、笔记、谈话、讨论等方式,需要我们学习并学会)

惊奇、好奇、渴望、想象、理想等产生思考。
    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过去就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们起初是对眼前的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一点前进,提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一个人感到诧异,感到困惑,是觉得自己无知……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2,982b-983a,《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P110
    ▲ 批判的字面含义。批,即批评,指出优点与缺点,并非仅仅指出错误,但有时重在后者;判,即判断,指出事物的某种属性,或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两者结合起来,即我们对批判的字面理解。

批判,或批判性思考,即对一切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虚骄、不固执、不保守、不僵化,通过质疑问难,寻根究底,以找到或接近真理性认识的创造性思维,也即辩证否定(并非消极的思考方式)。

人有信、从、服、断、骄、执、守、化的认识八态”,但常有轻信、盲从、屈服、武断、虚骄、固执、保守、僵化的认识八病”,所以,认识态度贵在八不”;质疑问难,寻根究底是认识手段与方法,找到或接近真理性认识是认识目的与结果。思维的独立性、辩证性与创造性是批判性思考的根本性质。辩证否定则是批判性思考的哲学表述。
    一个前提:首先弄清批判对象是什么,包含客观对象与主观对象(“说什么”或“想什么”。谢谢德医班李尚霖同学!

四个环节:

1)质疑——有“问题意识”,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或曰存疑);

2)发明——有“发散意识”,对他人未尽之言充分发挥、创造性理解;

3)异议——有“异向意识”或“反向意识”,提出创见;

4)建议——有“建设意识”,提出如何改进的创议。

包括:对《文化之道系列课程Ⅱ——个人文化》(上课和资料)质疑、发明、异议、建议,

对基于自己人生的个人文化(个人文化四问,P16-17)质疑、发明、异议、建议。

▲ 批判性思考也是反思,即反复思考,反过来思考自己、思考历史、思考思想理论观念,反向思考等。

▲ 批判性思考亦是沉思,意指对某一对象(实物对象、观念对象等)深入思考,冥思苦想,进入一种思我同一、思物同一的状态。

问题即矛盾。从文化看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比如自己的理念、方式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他人、书中的理念、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哲学上可概括为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观与主观的矛盾、客观与客观的矛盾等。要能有逻辑性地提出一连串重要问题,形成不断深入、扩展的思路。

概念、观点包含问题。要注意、善于从一个概念、观点发现、揭示其中包含的问题:

首先,一个概念、观点包含着曾经提出的旧问题,因为不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就不会产生这个概念和这个观点;我们应该在看到一个概念、观点时,敏感发现、明确意识到它们其中包含着什么问题,或者说它们是在回答什么问题,并思考这种回答是否科学。

其次,一个概念、观点同时也包含着将要提出的新问题,因为人的认识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随之产生。得出结论并不意味着思维结束;我们应该在得出结论的地方,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如此,形成问题与观点(看法)之间不断的循环往复,使我们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和扩展。即:

问题——观点(看法)——新的问题——新的观点(看法)……

比如:个人文化的概念,建立个人文化,养立文化个人的观点。

一般来说,在一个概念、观点之前或之后加上“是什么”、“为什么”、“能什么”、“怎么样”等四问即可。注意不要流于提问形式,而要在真正的深入、丰富的思考中提出问题。

以上方法相互渗透,并非截然分开。提出来是想对学习思考、学会思考有启示作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对话。不善思考,“舌”不能“言”,“对”而无话,话而不“对”。我们一生要和多少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老师、同学、朋友、爱人、孩子、同事、对手、他人等)对话呀。也许人生的奥秘尽藏其中。学会思考、学会对话太重要了——让我们从这里上!

感性与理性:有意思的故事与有意义的道理,生动与深刻,有细节与有思想。

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实践(实际、生活)、感性是个性,理性、理论是共性。

尽可能语言自然生动,能借用自然科学、特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术语和方法(比如免疫、亲和力、硬盘、兼容等)恰到好处地描述与分析问题, 就更有特点、更有趣了。比如:

“如果说错位的骨头上了夹板能帮助它的恢复促进它的健康,上了夹板的灵魂却恰恰相反由生机勃勃变得死气沉沉。这样的夹板来自大人们的价值观,现行的教育制度,当然还有自己心里的恐惧,被人批评鄙视的压抑。”
    “医学的学习模式更是让大脑的记忆皮层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加强,思维却很少被激活过。不过心里那一点点种子总归还在……”     同济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037英语班T0304010汪平
   请以科学的诚实态度列出参考文献(包括报刊、书籍、互联网等文章,均请列出)。

●文章上请注明是否授权读者修改使用,或读者修改使用时,须经作者同意等。一般可无多虑,因为读者对您所写内容,负有维护您的荣誉、影响的责任。正面内容,积极传播;负面内容,予以保密。如涉个人隐私,应予尊重和保护。

全面扫描,重点突出。写完,相当于您的粗略的《成长自传》或《成长回忆录》,于您一生,极有意义。

此说明与要求所涵方法论意义,或许在考试之外也不无用处。有何想法,请告知。

医学文化之道第21期到此结束。

若您对以上内容有更多的想法和意见,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区畅所欲言,与我们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探寻医学文化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