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5种平衡思维,提升的绝不仅仅是你的摄影构图水平
文章原创首发于头条号【影像派】。
前言
谈及摄影,言必构图。然,我们是否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我们谈论构图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谈构图技巧啊。
确实,技巧、方法、套路等都是我们在谈及摄影构图时讨论得最多的,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从本质上来看,构图只是利用点、线、面等图形元素以一定的形式布局画面,通过元素之间的对比,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对比是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平衡则是我们追求的结果,也是我们需要修炼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我们应该谈论更多、思考更多的话题。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影像君已分别从点和线的维度,深入讨论了构图背后的审美逻辑。今天,我们尝试从图像元素的布局和位置关系的角度出发,一起探讨摄影中的「平衡思维」及其产生的视觉作用。
一、视觉平衡感知
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Marc H.Bornstein等三位发展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组有关婴儿视觉感知的实验[1]:
他们将13位只有4月大的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6个,第二组7个,在既定的时间内分别给这些小baby们放映「对称图形」(包含垂直对称和水平对称)和「非对称图形」,同时用视频记录每一位婴儿在观看不同类型图案时所花的时间及行为表现。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4个月大的婴儿尚无明显的图案偏好,但他们对对称图案的适应速度却比非对称图案更快。
众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已经显示,「视觉平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能力,它将影响我们如何感知视觉审美以及识别视觉的谐调性[2]。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平衡感」使我们与稳定、牢固、确定性等联系在一起,自带平衡属性的物体往往让我们觉得更加稳定,更加稳定便意味着更加安全,而对安全感的追求则是一种历经长期演化、写入了人类基因的本能需求,这很可能是我们喜欢追求「平衡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平衡还蕴含着可靠、信任、舒适、优美等积极心理暗示。反之,失衡的画面则会传递出危险、紧张、不安等警示信号,令观者产生消极的心理感受。
接下来,影像君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摄影构图中的各类平衡。
二、形式平衡
所谓形式平衡(Form balance),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呈现出规律的、明显的对称形式的平衡,故又称为「对称平衡」,它的节奏感极强,具有几何的对称之美。
根据其对称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上下对称平衡」和「左右对称平衡」。
2.1 上下对称平衡
当画面中存在具有镜面反射特征的元素时,如水面、玻璃等,可利用上下对称关系,将水平对称轴居中,令主体与倒影上下均匀地分割画面。
如图2-1:
图2-1
广州大剧院具有鲜明硬朗的外观线条,与池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显得宁静而和谐。观者的眼睛也非常容易识别这种对称线条突出、充满节奏感的画面。
为了更好运用上下对称平衡以展现形式之美,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宜选取拥有清晰轮廓线条的景物作为主体,以便通过上下对称关系,两者线条能构成一个封闭的环,从而实现从「线」至「面」的转化,形成一个更有视觉吸引力的平面或图案;
2、主体的轮廓线条以有序、简洁为佳,避免混乱线条给画面造成视觉干扰;
3、倒影或镜面反射以清晰、干净为宜,避免下半部分的图像因色彩太浅而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
2.2 左右对称平衡
与上下平衡相比,左右平衡更能凸显画面的「平衡感」,如一把天平的两端。当画面左右两部分呈对称关系时,此效果尤为明显。
左右对称的构图多应用于主体本身具有对称特征的拍摄场景,如建筑摄影。许多现代建筑在设计之初,出于安全、美观、受力平衡等因素的考虑,会将「对称结构」列为首选。
如图2-2:
图2-2
这是深圳东部华侨城内的一座人行天桥,弧形的围栏和拱形的走廊,各自形成了完美的左右对称,画面的平衡感十分突出。
左右对称这种平衡比较容易掌握,构图时只需注意两点就行了:
1、保持水平线与图像上下边缘平行;
2、将对称轴置于画面中心位置。
三、非形式平衡
非形式平衡是指画面中无对称、规律、节奏等形式感强烈的元素,通过协调图像中元素间的位置关系,以达到平衡画面构图的目的。
如图3-1,主体是前景中向下生长的木棉花,右下角的一撮绿色是远处的树叶。
图3-1
理论上而言,即使没有右下角的树叶,比如通过后期将其剪裁掉或抹掉,也几乎不影响主体的表现。但影像君依然选择了将其保留,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可以平衡右下角的画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前景与背景的远近对比,塑造空间感。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3-2:
图3-2
在拍摄此幅照片时我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行人走入我的画面。图中穿黄色雨衣的行人成了照片的关键,他作为画面中唯一的动态元素,成了照片的「点睛之笔」,既为画面提供了「视觉锚点」,又恰如其分地平衡了中下部分的画面。
在构图中运用非形式平衡时,需注意几下几点:
1、若画面中无对称的形式特征,应首先考虑「非形式平衡」。要点是先找主体,再找与之平衡的元素及其位置;
2、不要为了平衡而平衡,在画面中引入过多元素。摄影向来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艺术,只要有两个元素,已足以构成平衡关系。贪多不仅达不到平衡效果,反而只会令画面显得仄逼拥挤;
3、留白区域的大小会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重心」,故,于留白处放置平衡元素可起到转移画面「视觉重心」的作用。因此,在构图时需考虑它与主体的位置、方向、大小、动静等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头重脚轻、喧宾夺主等现象。
四、色彩平衡
在上一篇文章《掌握这8种配色法,让你的照片展现最迷人的色彩魅力!》[3],影像君已经提到:
在色彩理论模型中,以色相轮中的红色和绿色为分界线,基于人类的视觉感受,大致将色相分为「暖色」和「冷色」两大色系。
而在文章《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色彩与心理》[4]中,影像君亦曾为大家介绍过冷暖色调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观察暖色时,人眼在视觉上有一种「朝向我们而来、离得较近」的感觉,因此暖色被称之为「前进色」(advancing colors),亦称为「膨胀色」;而观察冷色时,则有一种「远离我们而去、离得较远」的感觉,因此冷色被称之为「后退色」(receding colors),亦称为「收缩色」。
由于暖色系光线的波长比冷色系的长,因此前者的视觉吸引力也比后者更强,换言之,暖色的视觉分量(visual weight)比冷色要显得重一些。所谓的色彩平衡,指的便是冷暖色调的视觉分量的平衡。
在夜景拍摄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冷暖色调并存的场景。此时可利用较大区域的冷色与少量的暖色进行对比,实现画面的色彩平衡。
图4-1
如图4-1,大面积的乌云和江面都是冷色调,远处少量橙黄色的晚霞是暖色调,为画面的「视觉重心」所在,两者构成了视觉平衡。
此外,根据色彩视觉心理,鲜艳明亮的色彩比浅白、素淡的色彩有更重的视觉分量。
如图4-2,蓝色比米白色更加鲜艳夺目,前者的视觉分量明显比后者更重。因此,为平衡构图,蓝色的画面占比应小于米黄色。
图4-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有关色彩平衡的原则:
1、根据其定义可知,色彩平衡一定是冷色与暖色之间的平衡。因此,当画面中同时存在冷色与暖色时,可考虑色彩平衡的方式去构图;
2、暖色比冷色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应尽量将暖色置于视觉重心;
3、暖色的视觉分量比冷色重,在分配画面比重时前者应比后者稍小一些,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亦同此理;
4、就视觉分量而言,深、艳之色比浅、素之色要重一些,构图时应权衡两者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五、影调平衡
影调平衡,主要指在黑白摄影中,不同明度的图像元素构成的视觉平衡。
明度与视觉分量的关系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
明度越低,视觉分量越大,反之亦然。
举例说明。
如图5-1:
图5-1
上图,在光线和雾气的共同作用下,山峦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明暗渐变。若从明度的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A、B、C三个明度区域(如图5-2),三者的视觉分量的大小关系是A>B>C。三者在互相作用下,共同构成了视觉平衡。
图5-2
由于色彩明度的高低与视觉分量呈反比关系,因此,在运用明度平衡时应注意两点:
1、应将明度低的区域置于图像下方,下移视觉重心,以增强画面的稳定性;
2、明度低的区域视觉分量较重,应适度减少画面占比,以增强明暗层次的过渡。
六、概念平衡
所谓「概念平衡」,是指图像中的两个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概念或维度(如形状、纹理、质感、线条、范畴、年代等)通过对比而形成的视觉平衡。
如图6-1:
图6-1
上图摄于广州珠江新城。左侧为西塔,蓝色三棱柱,外观圆润饱满,塔体的玻璃幕墙横向线条明显;右侧为东塔,白色长方体,外观笔直硬朗,塔体外层装饰竖直线条突出。西塔和东塔分别在颜色、形态、外观线条、纹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太极中的阴阳互补,构成了概念上的统一与平衡。
再来看一个例子。
如图6-2,摄于惠州西湖。
图6-2
图中左右两个元素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大的类别上而言,都属于「塔」的范畴,但又有显著区别:
左侧为砖体结构的古塔,右侧为钢铁结构的信号塔。左侧代表了历史与人文,右侧代表了现代与工业。
左右两座塔分别在位置、结构、年代感、功用等方面构成了对比,达至概念上的平衡,令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概念平衡是属于高阶的构图思想,它需要我们在大量的拍摄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型,方能加以运用。
七、总结
本篇文章中,影像君给大家介绍了摄影构图中常见的5种平衡:
1、形式平衡;
2、非形式平衡;
3、色彩平衡;
4、影调平衡;
5、概念平衡。
掌握这些平衡技巧的目的,除了可以提升我们的摄影构图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平衡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在日常拍摄时,我们头脑中才有这种概念,才有这方面的思考。
影像君曾不止一次地文章中强调,学习摄影技巧不是为了把它们背下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地生搬硬套,或者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绝,那样只能学到一招半式,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和突破。
学习平衡思维,是为了在你的「知识体系」里增加一个认知识维度,拓宽你的思维视野。日后你在现实中遇到了某个场景,你方能从大脑里调用与之匹配的模型,并加以运用,从而打造更谐调、更具美感的影像作品。
参考文献
[1] Bornstein, M. H., Ferdinandsen, K., and Gross, C. G., “Perception of symmetry in infan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1), 82 (1981).
[2]Ali Jahanian , S. V. N. Vishwanathan , and Jan P. Allebach,“Learning Visual Balance from Large-scale Datasets of Aesthetically Highly Rated Images”
[3]《掌握这8种配色法,让你的照片展现最迷人的色彩魅力!》,影像派,头条号;
[4]《破译摄影中的「色彩密码」| 色彩与心理》,影像派,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