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设计微班会
何杰
微班会,顾名思义是指微小的班会。作为“班会”,它属于教育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而言其“微”,则是因为课题小、规模小、用时短。与主题班会相比,微班会更强调小问题、短时间、潜移默化、积少成多。
一、微班会的课题来源
主要有两种课题来源:一种是以预设为主的系列微班会,一种是以生成为主的随机性班会。
前者是依据教育目标,根据班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利用点滴时间,通过系列设计,达成教育目标的微班会。这类班会以正面和事先引导为主,在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尚未形成时,积极引导,在学生精神世界种下种子。这类班会要注意的是主题突出,强调系列性。这类班会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班级建立舆论氛围。全体师生都可以成为班会发言主体,当然,班主任在幕后作主导。
后者则是班级随时随地因遇到的教育情境而展开的班会,是更为常见的微班会。本文更侧重于论述这类班会。
二、微班会的主要特点
笔者认为,微班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即时性
在学生日常班级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教育故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教育资源也俯拾皆是。因此,教育的即时与及时都极其重要。通常班级里遇到一个随机的情况,班主任就需要随时召集班会开展教育。因为教育需要特定的情境,一旦某种情境出现,班主任就应抓住契机开展教育,以免错失良机,失去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上高二时,一天,班里正在进行午间讲坛活动,这次恰巧轮到班里的团组织委员曾卓开讲。曾卓在班里大声疾呼:“团支部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原来,在高一时,团支部的几个委员设计组织了一切团的活动,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因此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团支部称号。但高二时,原支部书记准备出国参加高考,时间精力有限,加上高一年级时支部活动搞得极为出色,到高二时支部工作进入了高原期,再想突破就有点难了。
正当我感到支部发展遇到瓶颈时,组织委员曾卓在午间讲坛上的大声疾呼使我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立刻站出来支持她,指出当前的问题只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既要正视它,又不能懈怠,要对支部发展问题提出新的举措。
微班会结束后,班里立刻组建了新的支部,然后采取行动,大家商量开设了新的志愿线路,设计了新型的活动方式,从而使高二支部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即时与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微班会的效果。
(二)小问题
微班会以解决认识问题为主,而聚焦的问题全是具体问题,比如班里的卫生、学习风气、同学关系、运动会总结等等。这类问题是班级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又是学生成长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对这些小问题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成长。
(三)引导性
微班会主要解决认知和情感问题,而不侧重解决行动问题和习惯问题。与主题班会相比,微班会更侧重于认识提升。
当班级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召开微班会厘清认识来促进学生成长,因此教师教导、同学讨论、舆论氛围营造就成为微班会的主要内容。
三、微班会的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特点,组织设计微班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
主题班会由于其特定的设计模式,一般都是面向全体的。但微班会的取材随机性很强,有时往往问题出在个别学生身上,可班主任因情绪而将问题扩大到全班,结果是一人患病,全班学生打针。比如,班里有少数学生上课违反纪律,班主任知道后大发雷霆,把全班学生训斥了一顿。一个微班会下来,违纪的学生未见得受到震慑,全班同学倒是挨了一顿训。这样做实际上是忽略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与开班会的主要目的。
微班会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全班学生面临的问题或需要全班学生接受教育。上段所提到的情形,如果班主任认为这件事具有典型意义或警示意义,认为有必要在全班进行教育,那么在讲述内容上要有所设计,以全班学生为听众。比如,可以就上述违纪学生的问题作案例分析,以求全班学生受益;可以剖析该生的错因,提示大家“如果是我应该如何做”;或者可以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班里营造氛围,用集体力量影响个人。总之,在开微班会时,班主任要避免意气用事、以偏概全,以至忘掉了自己的角色。
(二)找准问题
微班会往往是针对随机的教育情境而召开,解决随机发生的问题。这对班主任抓住教育情境中的实质,找准问题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问题没有找准,就不能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
假设遇到这样一个教育情境:班里一个学生的手机在教室里丢失了,该生要求学校抓“小偷”,于是同学之间纷纷互相猜疑,班里的互信气氛遭到了破坏。
这件事情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学生丢了手机需要寻找,另一个是班里的互信气氛受到破坏。作为教师,我们自然要关注丢手机的学生并尽量提供帮助;但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关注班级建设,也就是班级互信气氛被破坏的问题。因此,微班会主题不应该是抓贼,而应是面对此种情境如何恢复班里的气氛。
再比如,班里为艺术节准备节目。女文艺委员因为工作分歧被同伴气哭了,男班长去安慰她。教室里只留了他俩,其他人则在门口张望和议论。班主任到了以后问学生们为什么不进教室,大家对班主任说:“他们两个有点那样……”
这个情境中,既有班干部工作受挫后的心理抚慰问题,也有疑似青春期情感问题,这些都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的。而作为班主任,我们则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因“两人有点那样”就不肯进教室这个现象,学生们可能在窃窃私语,也有可能在为两个人“创造条件”。不管什么原因,班主任更应关注学生们对这件事“有点那样”的态度,从而不让班里的舆论风气出偏差。这就是一个微班会主题。
(三)价值澄清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关键是价值澄清与思维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模糊观念,班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转变、提升、深化。
比如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学校号召捐款,多少不限。结果当班主任在班里号召时,一些学生起哄说“没钱”,另一些学生则哄堂大笑。请注意,这个集体并不是由一群穷困孩子组成的,那几个起哄的孩子也不是真没钱。他们或是因为无知,或是因为冷漠,在这个举国哀悼的情境中缺少了应有的悲悯和庄重。而学生们的哄笑,也说明班级中有不少学生没有进入情境。这时候,不管用什么方式,班主任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看法以澄清价值。
有些班主任比较看重教育“艺术”,总想通过某种巧妙的手法化解尴尬。但此时,恰恰需要做的是价值澄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在这种举国哀悼的情境下应该持什么态度。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情绪上不抵触,一些班主任尽量避免“讲大道理”或批评学生,结果反而丢掉了应有的价值引导,这正是当前教育舆论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微班会在价值引导方面应该起到作用。
(四)思维指导
思维指导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另一个关键。价值澄清尤其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
比如我在班里规定了值日制度:以组为单位,只要某一周因为班级管理问题(卫生、关灯、锁门等)而扣分,就自动延长值日一周;直到一周零扣分,再交接给下一组。对这一制度,班里学生有疑问,我就利用一次微班会做了引导。
我当时对学生讲了一番话:“班里完全可以实行责任到人,但这样做有欠缺,缺少全局观念,容易导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出现,也缺少团队配合。最好的办法是小组配合,至于小组内如何分工,由各组确定。因为利益共同,所以大家都会努力工作。而这样安排带来的弊病是,因为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到位,很可能会影响最初的效果。同时,你的同伴可能也不尽力。这时对你们的考验就来了。你能不能应对这种考验?一个团队不可能每个人水平都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包容团队中水平不一样的人,为此我们就要为团队中个人的失误去承担责任。这是团队精神的另一个含义。”
微班会中的以上讲述,意在使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深刻内涵,理解班内运行机制的作用。这都是在进行思维指导。只有让学生们学会正确思维、科学理性认知,教育才能落在实处。
四、班主任设计微班会所需要的能力
要想落实以上微班会设计原则,班主任需要提升专业素养。我认为,班主任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自己。
(一)准确把握问题
这有赖于班主任社会人生经验不断丰富,更需要班主任多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学生。唯专业功底扎实、底蕴深厚,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
(二)价值坚定性
班主任是育人最重要的岗位。如果班主任自己价值有偏或价值不坚定,是不可能承担育人责任的。当教师特别是做班主任,本身就是自我完善、修身养性的过程。
(三)哲学头脑
学科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学科方法论境界。同样,德育工作在认识引导方面亦将思想方法指导放在重要地位。如果班主任的认识过于感性、偏激、片面,就无力承担育人职责。因此,班主任应该学习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用理性武装自己,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四)演讲能力
教师教导是微班会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说理演讲能力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前三个素养是说理的内在保证,演讲则是说理的外在保证。班主任要不断修炼自己,学会清晰、形象、透彻地说理,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