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与“住持”有何区别?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别再混为一谈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从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虽然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独有独特的地位和优越性,但同时也是国际上公认最难理解的文字之一。

首先我们先聊一聊“住持”,顾名思义久住护持,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道教中是掌管道观的道士。只要被称为“住持”,就代表着他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们所说的他是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

虽然两个教派都有对这个词的解释,但最早提出的还是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执掌者为“住持”,即让他们维护、传承所谓的“佛法”,所以在当时大多数还会将住持称为“住持僧”。此时他们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又是宣扬又是维护。

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迅速在国内广为传播。到了唐宋之后,佛教被一些统治者认可,修行者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这个时候,许多人也争相修佛,因为人数众多,住持需要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宣扬佛法,自然也成为了这群人中的“领导者”。

到了南宋末期,因为百姓生活的疾苦,许多人也开始有了精神寄托。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法,民间开始大肆修建寺庙。在这种环境下,“住持”也成了这个寺庙的执掌者。道教兴起之后,全真派率先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二者的释义虽然有所出入,但职责都是一样的。

“方丈”和“主持”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源于道教,最初指仙人居住的岛屿,后来被引入到佛教之中。众所周知,道教有着许多神灵,而佛教没有等级之分,则用来代指寺庙中的长老或者住持用于居住的地方。

在道教中,“方丈”被视为道观的最高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它并不具备统领整个道观的管理权,只是被作为精神以及道法的模范人物。想要在道教中当选为“方丈”,必须严格遵守戒律清规、约束自身道德品行,在得到所有道家弟子拥护与爱戴之后,才有资格评选。

佛教在引用“方丈”一词之后,起初也是这样的含义。到了唐朝时期,清规制度彻底建立,“方丈”一词也发生了变化。制度中规定,一个人想要成为方丈,必须是住持才有资格申请,同时周围还必须有上规模的寺庙群。如果只有单个寺庙,就容易和主持工作上发生“冲突”。

综合全部内容来看,方丈的权力还是略高于住持。形象一点前者是董事长,后者是每个分店的老板,虽然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但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涨知识的同时,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儿女,品史君认为诸位也应该将这种东西传承下去,为何这样讲?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现在,曾遭遇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为什么还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可能有人会说汉服、汉语等等,如果是汉服,为什么它成为了一种艺术,只有少数人在特定场合穿?如果是汉语的话,为什么英语成了所有人学习生涯中的必考科目?

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它身上流淌的中华血液永远是不变的。几千年形成的文化流传到了今天,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为何到我们这里就行不通了?希望诸位在过洋节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传统文化这个“根”的存在。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