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一定要去实践和印证,今天就拿岁差来试试
昨天写了关于天文学中岁差产生原因以及影响结果的文章,列了很多精确数字,有的数字甚至到小数点后面五六位。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也没有仪器,也没有天文软件,也不可能长期看天象,哪知道你说得对不对。天文历史我也不太懂,再说,现代科学也很多未解之谜啊,列些数字有什么用呢?
对待这样的杠精,我也有办法。
岁差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既然我们无法从天象上即时看到这个差别,不如从另一个角度来验证,比如时间?
这个时间长度不能太短,比如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肉眼几乎分辨不出其中的差别。也不能太长,五、六千年,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也没那么长。
偶然发现,我们的民谚中有宝啊,在古代的民谚中,有一句我们大家都熟悉,叫“二月二,龙抬头”。非常好,有时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有事件,就是龙抬头。
史书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在二月二就有舞龙求雨的习俗。而到了唐朝,二月二成为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的重大节日,叫“中和”节。
农历二月二在古代有很多习俗,比如吃饼叫龙鳞,吃面叫龙须面,这里不展开讲,现在广东个别地方和有些少数民族还是重视二月二。
根据唐朝的记录,这天有一个特别的天象,就是太阳落山后的黄昏,在东方地平线上,东方苍龙的第一宿即角宿开始升起地平线。
角宿一非常明亮,再加上不远处有更加明亮的大角星,所以这个天象非常明显。角宿代表东方苍龙的角,见角即见龙头,所以民谚才会说“二月二,龙抬头”。
好了,我们就拿这个唐朝的天象来跟现代的2021年来对比,今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公历的3月14日,春分前6天。我在印证过程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现在的天文软件都是用公历,如何知道唐朝任何年的农历?用干支纪年也无法推算,现在的万年历也只是往前到1900年。
不过难不到学易的我,唐朝建立在公元618年,我推算出公元634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3月13日,最多也不会差一天,而其它年分因为闰年原因可能就差半月以上了。
因为是大唐,所以把西安设为观测点,现在我们就来看公元634年3月13日即农历二月初二,能否看见龙抬头的天象。
看上图,公元634年3月13日下午18点54分(每张图片下方有实时天文时间)太阳已西边落山,在东方地平线上,角宿一已经刚刚冒出地平线,正是符合“二月二,龙抬头”的天象。
再来看看今年即2021年的农历二月二,在西安3月14日,过了晚上7点钟,太阳早已落山,但只看到南方七宿的星宿和张宿,连翼宿和轸宿都还看不见,更别说东方七宿的角宿了。
那要到什么时候,太阳落山后就可以看到龙抬头呢?现在要到清明那天才差不多是“龙抬头”的天象了。
看下图,今年的清明是4月4日,来看看当天西安的天象,因为春分都过了半个月,太阳落山会更晚。
2021年4月4日清明,晚上7点52分,太阳已落山,这时候明亮的角宿一,真是刚刚从地平线冒出来了,很符合“二月二,龙抬头”的天象,可惜当天已不是农历二月初二了。
今年农历二月二到清明刚好是20天,这样看来,要看到太阳刚落山就龙抬头的天象,现在的年代要晚20天左右。好了,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字来印证了。
好,我们来做数学题,由于岁差会导致春分点,每年西移50.26角秒,大概25786年转完一圈,黄道一圈就是365.25日。
唐朝公元634年,距离今年2021年,是2021-634=1387年。换算角度没办法比较,还是直接换算成时间好一点。
唐朝到现在走过了1387年,用这个时间除以转完一圈的25786年,再乘上黄道一圈的365.24天,即1387/25786*365.24=19.65天,是不是差不多20天?是不是差不多吻合了?岁差理论和数据还有错吗?
当然,你也可以用每年50.2角秒来算,就是复杂点。用这个来印证,就是告诉大家,因为岁差的影响,已经没有什么“二月二,龙抬头”的天象,这个天象到现代,已经推迟20天到清明。
至于对罗盘二十八宿的影响,你们自己去好好考虑吧。